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月沙尘天气日数资料,对肃北县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肃北县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均以21世纪初出现频率最低;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沙尘天气具有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沙尘天气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各季的沙尘日数均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春季减少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减少最慢;浮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7月,4月出现最多,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3—8月,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4—6月,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均以5月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东市6个台站1956—2015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霾、浮尘、扬沙、轻雾、雾天气,结果表明:浮尘和霾是影响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天气,轻雾和扬沙次之;这些天气从中东部民和、乐都向西呈阶梯状递减;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多发时期,21世纪20年代初5年有所增加;其中霾、浮尘和扬沙冬、春季较多,霾冬季最多,浮尘和扬沙春季最多,轻雾和雾集中在夏、秋季,秋季最多;近年来海东市雾霾和沙尘天气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临清市沙尘天气特征及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对1961~2010年临清市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临清市年沙尘天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较明显;90年代较80年代略有上升趋势;2001~2010年沙尘天数变化较明显,为各年代最低值,年平均沙尘天数仅3.9d;沙尘天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临清市沙尘暴天气只发生在春、夏、冬3个季节,且主要发生在春季,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59%;秋季无沙尘暴;沙尘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4月的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约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31%。临清市沙尘天气以扬沙天气为主,占总沙尘天数的73%;其次是浮尘天气,约占18%;再次为沙尘暴天气,约占9%。  相似文献   

5.
对1961—2010年淖毛湖气象站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5月,4月份最多;沙尘暴天气主要集中在白天,占总次数的83%,夜间相对较少,只占17%。50年内淖毛湖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804次,以西方和西北方冷空气入侵为主,集中发生在3—5月;50年来淖毛湖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按线性拟合其减少率为0.711 d/10 a。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1974年沙尘暴日数多达54 d,20世纪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年日数减少到1 d,甚至个别年份未出现沙尘暴天气,该时期大风日数减少、风力强度减弱是主要原因外,生态环境改善,局地植被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使用实况资料对2008年5月27-29日发生在吉林省大范围浮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涡发展东移,蒙古气旋发展和地面冷锋移动经过蒙古国中南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细小的沙尘粒子随着高空偏西气流一路东行到达内蒙古中东部,并以此为分界点跟踪沙尘的2条路径,一条为西路主要影响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一条为偏南路经河北等地,越过渤海造成辽宁省、朝鲜、韩国出现沙尘暴或扬沙,在地面系统偏南气流的作用下,影响吉林省的白山、通化地区南部出现浮尘天气;沙尘在进入吉林省境内,由于吉林省低空处于弱层结稳定,风速小,干区条件配合不好,造成降水和浮尘天气交替出现,不利于沙尘暴或扬沙天气出现,以浮尘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和县2005-2014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实测资料,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沙尘暴、扬沙、浮尘出现总日数之和呈波动上升趋势。分析新和县沙尘天气出现的原因、特征,提出了新和县预防和减少沙尘天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2016年4月4 13日南疆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此次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近年来罕见。本文利用南疆西部具有代表性的自动站数据资料对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浮尘天气的传输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以及浮尘颗粒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浮尘在生态系统中平衡能量的独特作用和沙尘扩散影响范围。沙尘沉降量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 ,沈阳城区2003年4月和5月份沙尘沉降量约为49.03g·m -2和75.63g·m -2。  相似文献   

10.
首先回顾了2000~2008年我国发生的沙尘天气环境事件概况,然后对这9a间各个时段不同区域的沙尘天气环境事件的发生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降水、气温、植被等因子对沙尘天气事件发生次数的高发时段和高发区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得出了3点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统计德州观测站1991—2015年雾霾天气出现日数,得出:轻雾7—8月出现次数较多,2—5月较少;大雾12月出现最多,3—7月较少;霾天气1月和12月出现次数较多,8—9月较少。25年来,大雾按0.046天/10年减少;轻雾按39.677天/10年增加;灰霾按63.246天/10年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朱日和地区20m气象塔的风速及PM10沙尘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扬沙、浮尘)中近地层风速廓线及PM1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发生发展过程中风速较大,梯度变化明显;浮尘天气风速相对较小,整个过程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沙尘天气结束后比开始前的风速均有所减小。沙尘暴期间PM10平均浓度在5436.38~10000μg/m3,扬沙天气发生过程中平均PM10质量浓度为1799.49~4006.06μg/m3,浮尘过程中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765.53μg/m3。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组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大气背景,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对沙尘气溶胶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分析了沙尘气溶胶中的35种化学组分,并与黑风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地面沙尘天气网络监测系统及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等方面,以沙尘暴气象历史资料和沙尘暴个例分析,解析沙尘暴发生的沙尘源区、传输路径和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表明,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区之一,同时也是境外沙尘暴源区在沙尘传输过程的加强源区,是造成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浮尘、沙尘暴或扬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辽宁沙尘暴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阁  盛永  张宁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66-1568,1581
以1971~2009年辽宁沙尘天气实况资料为基础,从正态性检验、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特点等方面对沙尘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的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变化明显;辽宁沙尘多发生在春季(4月最多),沙尘天气主要在3月下旬~5月上旬出现在沈阳西北部、阜新以及朝阳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内沙尘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此区域内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北京、天津和平原中南部是此区域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此区域内的沙尘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异,且70年代大多数分区域沙尘日数较60年代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资》2014,(19):19-19
<正>一、各农区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东北、内蒙古:大部地区气温偏低1~4℃,局地出现霜冻,部分春播作物幼苗受冻;内蒙古中西部出现大风降温和沙尘天气,对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大部地区出现5~25毫米降水,其中东北地区东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有25~50毫米,吉林西部等地旱情缓解。西北:东部农区普遍出现降水,但气温偏低,大部地区出现降温和大风沙尘天气,春播作物和经济林果生长、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华北、黄淮:大部气温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阿拉善右旗本站1971-2010年共40年每天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年变化和月变化以及沙尘暴出现时间阶段的风向风速、伴有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对沙尘暴的地区危害举出特例,并就气象部门沙尘暴预防和应急提出建议。资料分析得出:(1)从1986年后沙尘暴次数较过去的年份有所减少,增减变化幅度趋于缓和;(2)春季和夏季沙尘暴较多,5月和6月是阿右旗沙尘暴天气的多发月份;(3)在沙尘暴期间WNW风向出现频率最多,NW风次多;沙尘暴期间各风向在10.0~15.0米/秒的风速区间内出现频率最多;(4)有59%沙尘暴伴有的大风、雷暴和阵雨可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沙尘以外的其他危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陕西省78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四季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采用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各季节极端无降水日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极端无雨日数最多出现在冬季,为16~45 d,最少是夏季,为8~14 d;冬、春季节的高值中心出现在陕北北部、关中的东部,冬季陕北北部达43 d以上,夏季高值中心出现在关中的东部,为11~13 d;冬、春旱陕北最多,关中次之,陕南较少,夏、秋旱关中最多,陕北次之,陕南较少;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下,四季极端无降水日数事件的步调基本一致,不同季节的天气系统对陕西各区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阶段性;近50 a来夏季和秋季表现为持续增多趋势,冬季和春季有部分站点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陕北局部、陕南局部干期日数增多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20年5月2—3日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法和分类统计学,研究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环流特征及其强度与感热通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槽加强为冷涡,冷空气沿偏西气流南下,有强冷平流。地面沙尘区域内形成北有冷高压、南有低压倒槽对峙的形式。等压线密集区的气压梯度力大,形成偏东大风,产生沙尘天气。在蒙古冷高压底部形成准静止锋,使得天气系统移动缓慢,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总体上平均感热通量大于0,地表放热,空气吸热。从感热通量绝对值的平均值看,强沙尘暴是沙尘暴的2~3倍,扬沙、浮尘是沙尘暴的2~4倍。在夜间,由于沙尘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大于地面2 m温度,感热通量为正值,沙尘保温作用对沙尘天气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