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6年张家口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深厚的冷涡系统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冷涡系统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倒槽系统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不稳定)、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可以较好地解释此次暴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副热带高压北界588线在夏季频繁北抬到达40°N及以北,张家口地区受其影响,极易出现对本地而言相对少见的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2018年7月19—22日在张家口地区出现了一次副高外围的对流性降水,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等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由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与中高纬弱...  相似文献   

3.
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高低空环流形势、中尺度分析、物理量场特征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等对青海东北部2016年8月18日局部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副高西伸、加强,588线正好位于我省东部地区,副高外围西南气流不断向我省东部输送暖湿空气,加上孟湾低值系统和“电母”影响,加强对我国内陆水汽输送,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巴湖槽底下滑冷空气共同影响,为此次降水提供必要条件。中尺度综合分析看,强降水区发生在地面干线和辐合线附近,虽然地面干线、地面辐合强度较弱,但利于强降水形成;700hPa受切变线影响,利于上升运动产生。θse大值区对与强降水落区也基本吻合,对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2年7月29日夜间海东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短波槽东移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湿度大,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也为此次降水提供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灿鸿"在浙江宁海产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登陆前副高和西风槽的相互影响是导致灿鸿西北行的关键。登陆后在西风槽的作用下灿鸿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水汽和垂直运动能够很好的指示暴雨的落区,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利用卫星云图可以看出此次宁海强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密蔽云区和螺旋云带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FNL 1°×1°时间分辨率为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16—1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日本海高压是主要的大尺度影响系统;日本海高压与高纬度阻塞高压同相位叠加阻挡高空槽东移,使低压槽长时间稳定少动。同时副高加强北抬,副高西侧西南暖湿气流与低槽后部西北干冷气流在华北地区相遇,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低空急流虽不明显,但华北地区处于高空急流的右后侧,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层水汽丰富,偏东气流将东海洋面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2015年第12号台风"浪卡"也是重要的水汽输送源,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华北输送,则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在华北地区聚集,大气层结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是有利于强降水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形对本次暴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永州地区2015年5月15日~16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此次过程是发生在欧亚大陆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副高北侧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的结果。副高外围低空急流输送带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的落区出现在低空急流右侧-辐合暖区一侧;K指数场分布表明低空急流将低纬的不稳定能量向北输送,使得强对流不断发展和维持;亮温低值云团与主要降水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永州南部成为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5年6月29日安康市暴雨天气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对该次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是受新疆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时整层大气都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的变化密切相关,中低层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对暴雨天气的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方法]采用常规报文资料作为初始场,运用改进的中尺度REM模式,对2010年6月16~20日一次江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能力,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典型的梅雨暴雨,500 hPa东亚大槽槽后、700 hPa华北低涡后冷平流与强盛稳定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汇合,导致梅雨锋在江南北部维持;梅雨锋的稳定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异常强盛,使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十分充足,非常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强盛水汽输送及辐合上升运动、中层弱冷空气活动、高层强辐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特大暴雨发生;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降水场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相似,模式对暴雨的位置、强度、中心均有较好的模拟;物理量分布和局地中心对暴雨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8月19—20日发生在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和副高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东北侧切变后西北干冷气流和山东半岛低涡后东路回流湿冷气流这3股气流在商洛上空的交汇,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为大暴雨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双重辐合-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抽吸作用明显,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大暴雨区附近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喇叭口地形触发了γ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3个γ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造成2次强降水叠加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3.
招远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金玲  高峰  丁锡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87-15388
2008年7月19~20日受弱冷空气和7号热带风暴“海鸥”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招远市区出现了1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日降水总量接近历史极值。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是造成此次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韩国天气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特征和环境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4年8月31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高压共同作用导致了暴雨发生;MCS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MCS的发展演变对于预报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探空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对对流过程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配置结构有利于对流性不稳定的增强;副高外围暖湿空气是输送暖平流的主要物理机制;强降水发生于MPV1等值线零线和MPV2强负值中心南侧等值线密集区附近,对应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叠置区域;MPV1零线对于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MPV2负值区与辐合区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6日,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6 h一次的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以探讨此次大暴雨发生和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海高斯"减弱后残留的低压系统在由500 hPa西风槽引导带来的低层弱冷空气的激发下形成的,低压东南侧的低空西南急流和西北侧的偏北风气流共同作用,使低压环流得到加强和维持。计算得出存在着有利于出现强降水的物理量场配置。风暴相对螺旋度分析表明,螺旋度分布和时间演变同强降水及其时间演变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于暴雨的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燕  叶木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10-9714
以凉山州境内金阳县小银木乡松树村与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交界处的地洛电站厂房标段钢筋场2009年7月31日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数据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云系演变特征等方面研究了这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金阳县“7.31”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当地孕灾环境关系密切.由于阻塞高压的影响高空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凉山州境内,同时配合地面冷高压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和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丰沛水汽,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灾害点具备上干下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水中心与正涡度负散度中心的位置对应良好的特点.同时结合垂直速度剖面图和降水落区来看,负的垂直速度大值区也就是强烈上升运动中心对应着地面的强降水区,暴雨区附近的垂直环流与暴雨的启动和维持有密切关系,暴雨区往往出现在垂直环流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17.
春季暴雨常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而成,对流性明显,对春耕生产和人员安全有较 大影响。本文应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18 年3 月19~20 日 福建省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中尺度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一场 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的暴雨过程。高低空西南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锋面、低 层切变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形成暴雨和强对流的有利条件。冷暖空气的交汇加剧了层结不稳定和 垂直上升运动,触发福建南部飑线产生。中高层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  相似文献   

18.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物理量等方面对2014年7月12-14日和2017年7月8-10日湖南省2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槽脊为东北-西南向,该结构有利于高空槽的发展,利于带动地面冷空气的南下,副高588 dagpm线为东东北-西西南向,西脊点在109°E附近,利于冷暖气流在湖南地区的交馁;湖南地区的暴雨过程中低层西南急流8 ~ 16 m/s最有利于暴雨出现;中尺度辐合线在强降水过程中起着直接的触发作用;强降水落区基本上位于850 hPa比湿大值区(15g/kg以上)附近;垂直上升速度以及K指数、SI指数和CAPE值的分布与这2场降水过程的落区及强度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