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穗部性状典型的6个普通小麦(T.aestivumL.)材料,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模型及适宜的选择世代。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及单穗重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一般配合力高,前2个性状在F2~F3代选择有效,后2个性状在F4~F5代选择有效;每小穗粒数和千粒重特殊配合力高,在F6~F7代选择有效;6性状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此外,84加79与V8164柱部性状协调,一般配合力高,可作为大穗材料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包括多穗轴节在内的23个基因型穗轴节育特征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典型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穗轴节数和后生穗轴节数增加均可导致穗轴节数增加,初始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源于分化期延长,而后小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分化速度提高;(2)影响穗部性状的主要发育特征是后生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分化速率和初始穗轴节分化期,而穗轴节的发育特征对千粒重并无必须不利作用,但对小穗结实率有不利影响,要获得小穗数多且结实率高的基因型需要引入新的遗传变异资源。 相似文献
3.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的超高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子代与亲代材料穗部性状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穗粒数与穗粒重、穗粒数与总小穗数、穗粒数与有效小穗数、穗粒重与穗长、穗粒重与总小穗数、穗粒重与有效小穗数、穗长与总小穗数、穗长与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II,对冬小麦8个亲本的主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主穗粒数、小穗粒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粒重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作用,其余7个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加性效应更加重要.环境对穗部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小,狭义遗传力除单穗粒重较低外,其余7个性状均较高,早代选择有效.宁麦9号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好,宁麦8号和扬麦9号可作为改良穗粒数的骨干亲本,而扬麦158可作为产量育种的适应性亲本.宁麦8号×郑9023、宁麦9号×郑9023和扬麦9号×高优503三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穗部7个性状上均表现正向效应,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 相似文献
5.
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073-1075
以30份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每穗粒质量、主茎穗粒数、主茎穗粒质量与单株产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正相关和遗传正相关;在正常灌溉条件下,主茎穗粒数与单株产量间的遗传相关关系不显著。穗数、穗粒数、粒质量等各性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而不能靠某一性状的选择来获得最高产量,应兼顾各性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颈长的遗传和育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穗颈长的遗传。结果表明,穗颈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高值对低值为显性,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穗颈长的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间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增效基因多于减效基因。穗颈长可能受4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高,早代选择有效。穗颈长与株高呈显著遗传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产量呈微弱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部性状间的相关及穗粒数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和小穗结实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和小穗结实率对小麦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在培育矮秆、大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穗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8.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穗颈长的遗传。结果表明,穗颈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高值对低值为显性,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穗颈长的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间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增效基因多于减效基因。穗颈长可能受4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高,早代选择有效。穗颈长与株高呈显著遗传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产量呈微弱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河南小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河南区试2006年冬Ⅰ、Ⅱ组24个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最高蘖未达显著水平,而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容重的偏回归系数都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千粒重与产量存在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容重与产量则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4927,达显著水平。说明河南小麦品种为三要素均衡型,以穗数为主,以粒数次之,以粒重的作用又次之。同时说明容重与产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 5 0 8份各种类型小麦的 6个品质性状和 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与千粒重及蛋白质、干面筋、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干、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沉淀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干、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角质率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子粒蛋白质含量与出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沉淀值、干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粉率与干、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干面筋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随子粒饱满度增加,出粉率与干面筋呈规律性增加,而蛋白质与沉淀值则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7个弱筋小麦品种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弱筋小麦粒重提供依据,利用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研究了弱筋小麦千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扬辐麦2号、扬麦15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粒重。小麦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方法]配置了黑小麦76、黑小麦18、96-45和line220 4个黑粒小麦品种(系)与4个白粒小麦品种(系)9-231、宁春16、宁春17和新春22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F3植株上籽粒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黑小麦76的黑粒性状表现母体遗传,均为不完全显性,黑粒性状受2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line220、96-45和黑小麦18籽粒黑色性状的遗传基因有2对,表现为独立遗传且有互补作用,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结论]可以通过黑粒小麦与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分别选育粒色不同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黑粒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方法]配制了黑小麦76、黑小麦18、96-45和line2204个黑粒小麦品种(系)与4个白粒小麦品种(系)9-231、宁春16、宁春17和新春22的正反交共8个杂交组合,观察了F1、F2、F3植株上籽粒颜色的表现,分析其粒色遗传。[结果]黑小麦76的黑粒性状表现母体遗传,均为不完全显性,黑粒性状受2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line220、96-45和黑小麦18籽粒黑色性状的遗传基因有2对,表现为独立遗传且有互补作用,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结论]可以通过黑粒小麦与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分别选育粒色不同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个不同收获指数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探讨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宁麦9号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收获指数;小麦收获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郑9023具有最多控制收获指数遗传的显性基因,收获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株高、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