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贾振华  李华 《北京农业科学》1995,13(1):35-39,43
晚秋播种对冬小麦大粒型品种不同群体的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说明:(1)不同群体下的产量效应表现为基本苗每亩从25万到45万,随群体加大产量递增,超过45万产量下降;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为亩穗数随群体的增加而增多,差异极显著;每穗粒数随群体增大而减少,差异不显著,千粒重比较稳定,无显著差异;(2)植株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表现在株高降低,春季单株绿叶面积减少,单株干物重下降等;(3)灌浆强度其初期群体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海拔高度、播种期和种密度对早中熟花椰菜采种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龙峰50天、龙峰60天的种子产量,海拔1400m处极显著地高于1000m、1200m征;龙峰80天的种子产量海拔1200m处显著高于1000m、1400m处;2)3个品种的种子产量,3月10日、4月10日播种的极显著地高于5月10日播种的;3)海拔高度×播种期的互作效应不显著;4)在50cm×40cm密度试验中,温州60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海拔高度、播种期和种株密度对早中熟花椰菜采种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龙峰50天、龙峰60天的种子产量,海拔1400m处极显著地高于1000m、1200m处;龙峰80天的种子产量海拔1200m处显著高于1000m、1400m处;2)3个品种的种子产量,3月10日、4月10日播种的极显著地高于5月10日播种的;3)海拔高度×播种期的互作效应不显著;4)在50cm×40cm密度试验中,温州60天的种子产量达690kg/hm2,极显著地高于50cm×33cm和50cm×47cm两种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条件下高原玉米产量的源库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2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同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  相似文献   

5.
泰山侧柏,麻栎林森林群落的β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泰山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侧柏林和麻栎林)的研究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物种数逐渐增多,而个体数逐渐减少;(2)森林群落间的差异随海拔高差的增加而增大;(3)在泰山海拔600 ̄800m的区域,物种的更替最为明显;(4)Whittaker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均能较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β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87 ̄1989年调查了四川省西北部海拔2000m以上高原地区,发现从海拔2600m以上的大渡河上游区各点采集的阿坝蜜工蜂的吻总长,肘脉指数无显著差异,各种主要经济开矿特征与中华蜜蜂亚种存在明显差异,属于阿坝蜜蜂的稳定种群。通过酯酶同工酶电泳测定,证实阿坝蜜是东方蜜蜂新亚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新杂交种的产量-密度方程与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群体生物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x/(a+bx)和W=axebx(a>0,b<0)模式,登海1号和鲁单961的最高群体仔粒产量分别为964.7g/m2和873.6g/m2,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是8.1株/m2和7.7株/m2。而单株籽粒产量和穗粒数符合W=aebx(a>0,b<0)模式,千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粗均符合Y=a+bx方程,回归截距a和回归系数b反映了品种的生产潜力和耐密性;反映玉米结实性指标的空秆率和败育籽粒数与密度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Y=aebx和Y=a+bx+cx2表示  相似文献   

8.
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9~36株/m2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反,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著,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低,达到最高苗的时期和有效分蘖终止期随栽插密度增大而提早;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RGR随密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淮北地区(宿州、泗县)不同降水年型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在1 000m m 以上,4~9 月份浅层地下水埋深多在1.2m 以内;4~5 月份地下水埋深在0.9~2.4m 时,冬小麦产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提高;7~8 月份地下水埋深在0.37~2.27m 时,夏大豆的产量随地下水埋深的上升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试验研究了不同海拔和播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播始历期、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穗长影响显著(P0.05),而对株高、单株有效穗和总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播始历期、穗长、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单株有效穗和总粒数影响显著(P0.05),而对株高影响不显著。海拔和播期两因子互作对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播始历期、株高和穗长影响显著(P0.05),而对单株有效穗和总粒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海拔条件下Y58S的最适播期也存在差异,当海拔为1429和1532 m时,4月14日和24日播种,Y58S的理论产量高于4月4日和5月4日,而在海拔1631和1663 m时,Y58S的理论产量随播种时期的延迟而降低,4月4日则最适合播种。结果显示海拔、播期和二者的互作对水稻Y58S的生物学性状和理论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低海拔地区适当地延期播种和高海拔地区提前播种有利于其增产。  相似文献   

11.
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及主成分方法对《茶树良种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的相关研究》一文(表1)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茶树生物产量直接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X6)和单株叶干重(X6),茶树单株苗干重(Y)的预测回归方程是Y=-0.2369+26.5849X3+1.9647X6,并且指出对于多元相关变量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剔除变量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及主成分方法对《茶树良种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的 相关研究》一文(表1)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茶树生物产量直接的 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X3)和单株叶干重(X6),茶树单株苗干重(Y)的预测回归 方程是 =-0.2869+26.5849X3+1.9647X6,并且指出对于多元相关变量采用 简单相关分析剔除变量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14.
高油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光斌  刘正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19-220,229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的产量与播种密度(X1)、施氮肥量(X2)和施磷钾肥量(X3)的关系,并组建了模型。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的产量随X1、X2、X3的增大而增加,同时获得产量在5250kg/hm2以上的综合优化模式:X1=61845~69795株/hm2;X2=501.15~527.70kg/hm2;X3=(125.70+125.70)~(177.00+177.00)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N量为主区,对吉组培28号、组培13号与插秧方式的处理组合为副区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穴距变小而提前;(2)两品种在行距为29.7cm、穴距为9.9cm时,产量最高;(3)增施N肥对基部Ⅰ、Ⅱ节间有明显促进作用;(4)产量与施N量间基本呈抛物线;(5)施N量、密度对产量作用存在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6.
在小流域双季稻区的"水稻苗情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RICAM/RICOS试为农业单位在计算机的水稻生产管理决策方面提供苗情预报。经1997~2000年在小流域双季稻区的试验表明:在RICAM1.3的支持下,提供初始条件:品种、播种期、移栽期、移栽期叶龄和主 气象要素,用“当前日驱动模型”,即可模拟“当前日”(从播种到成熟期间的某一天)的水稻苗情及其措施:(1)预测水稻生育进程(主茎叶龄、叶面积、干物质产量、稻谷产量);(2)查询其相应时期的各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冀东地区小麦种植密度对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京冬8号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计4个种植密度水平(基本苗数量分别为300万,450万,600万,750万株/hm2),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小麦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经济系数均呈降低趋势,导致小麦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京冬8号群体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基本苗数量75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济麦22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基本苗数量60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综上可见,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单株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产量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峨边县海拔1200~1500m区域原种繁育基地春播马铃薯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方法]以川芋13脱毒原原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春播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期的推迟,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出苗率提高、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播种密度对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率没有影响,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结论]在峨边县海拔1200~1250m地区,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为2月9日至3月1日,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2.0万窝/hm2,但最佳密度还未出现峰值,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密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密植条件下矮秆大豆合交9525-1生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密植栽培条件下,矮秆大豆随密度增加植株增高、倒伏加重、单株生长量减弱。而群体干重、作物生长率在出苗后78天前(结荚末~鼓粒初期)随密度增大而增加;78天以后,以45株/m^2处理最高,其次是35株/m^2处理;叶面积指数则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从生育、产量及产量性状等综合表现以45株/m^2处理最佳,产量达3083.34kg/hm^2,叶面积指数为5.971。  相似文献   

20.
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特性和成土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异。大巴山北坡基带土壤为黄褐土(<900m),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黄棕壤(900~1600m)、棕壤(1600~2600m)、暗棕壤(>2600m)。此外,本区尚有棕色石灰土及亚高山草甸土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