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品种资源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的学科很多,1974年,国家关于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的总方针是:广泛征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与充分利用。这个总方针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就是一项系列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及国内外有关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进展情况,并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树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述了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收集与保存概况,介绍了我省在茶树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细胞学、酶学等方面鉴定评价以及利用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我省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产优质品种的广泛推广,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化并导致了基因资源的迅速缩小和衰竭。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并加以妥善保存和利用,已成为种质资源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区广大,种茶历史悠久,拥有极为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的、半野生的及栽培品种或类型),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和开展育种工作的珍贵宝库,受到世界各产茶国的普遍重视。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特性和遗传规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效果的重要关键。因此,对种质资源的广泛调查征集、科学地保存、深入地研究,乃是现代育种的重要特点之一,亦为将来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基础。目前我国常用的保存方法是采用品种园来栽植要  相似文献   

5.
湖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湖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品种创新研究的主要成就,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茶树资源与育种工作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存和系统研究利用品种资源,选育优良品种,加速实现全省茶园良种化,江苏省农林局召开茶树品种和茶叶生产座谈会,研究修订了全省茶树良种工作方案;讨论落实了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实施计划;总结交流了今年春、夏茶生产以及秋、冬季生产的打算。茶叶生产是多种经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而茶树良种是实现高  相似文献   

7.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平盛  许玫 《中国茶叶》2001,23(4):34-35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种质资源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云南茶区广阔,气候独特,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其茶树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素为世人瞩目.因此,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广泛征集、妥善保存并深入研究,是茶叶生产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形势要求,也是以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基础,开发大西南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在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自"七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投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承担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攻关项目,较全面系统地对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与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茶树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书总结了历年来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茶树)成果,并从资源收集与保存、资源创新利用、品种选育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对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及保靖黄金茶等五大地方特色茶树资源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区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8个产茶省(区)已收集入圃保存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国外引入品种、近缘种等资源材料已达2800多份,为开展茶树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种质资源保存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使个体中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长期以来,国  相似文献   

10.
茶树是深根多年生采叶作物,实行茶树良种化,建立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是茶叶生产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搜集保存和研究茶树品种资源,是选种、育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陕南属我国北方茶区,北有秦岭横亘,南有巴山对峙,寒潮不易入侵,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条件各异.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这批资源,有计划引进省外优异种质资源材料,建圃保存,对增加国家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丰富本地区栽培品种,开发利用和推广良种都有重要的意义.经近四年的努力,陕西省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于1993年3月在西乡县茶叶试验站建成.该圃占地8.73亩,收集保存省内外茶树种质资源材料143份,为90年代国内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省级茶树资源圃,今后将成为北方茶区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而建圃的经验和技术也为地方资源圃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召开全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会议,制定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方向和任务: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是水稻育种和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60年代矮化育种,我国利用矮仔占培育矮秆高产品种,国际水稻所引用低脚乌尖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东 《茶叶》1997,23(3):21-24
经全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三次认定和审定了76个国家级茶树品种,收集种质资源3300多份,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树种质圃,已筛选出一批有特色的种质材料,开展了组织培养保存各质资源研究。在茶树单株选种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选种效率,诱变育种也有一定的成果。可以通过生化成分、单株叶面积、水分状况等指标对茶树进行日期鉴定。在利用生物技术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目前全国茶树良种的推广面积不大,且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120年来茶叶科技工作的成就改革开放20年,也是我省茶叶科技取得丰硕成果的20年。1.1茶树品种资源与选育种方面近20年我省取得长足进步。省茶科所1976年重新建立茶树品种资源圃与观察园,现已收集、保存了国内外茶树品种(系)832个,种质材料4000份,为进一步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安溪县茶科所通过考察、收集、保存了闽南乌龙茶品种资源64份种质材料;武夷山市菜科所,通过挖掘、整理武夷名机、单机,建立了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材料216份。1984年和1987年,国家审定的茶树良种52个中,我省就占15个,同时还有省级审定良种11个。目前,…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月荣 《茶叶》2000,26(2):114-118
本文介绍了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过程。日本茶树育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海外茶树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茶树育种的目标,早期注重红茶品种选育,随后以绿茶品种选育为主,进入80年代后期,又侧重于多抗品种的培育,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推广,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同时加快了茶叶加工和茶园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茶叶生产的效益。茶树品种音一化和遗传育种资源不足是日本茶树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海外茶的品种资源的收  相似文献   

16.
茶树种质资源是提供生产、育种和生物技术试验的重要材料。根据国家“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资源工作方针,为发掘利用北方古老茶区特殊的地方资源优势,丰富国家资源宝库及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茶叶生产,陕西省西乡县建成了我国北方茶区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在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省农业厅、省科委立项,由西乡县茶叶试验站、  相似文献   

17.
茶树种质资源是品种遗传改良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其育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综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分类、描述编目、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库、优异茶树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方面重要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树资源的收集保护、精细深入的鉴定评价、特异资源的挖掘利用、共享平台和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间茶树育种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甚至西晋。茶树专业育种,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起,我国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的研究工作,使越来越多的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得以应用。三十多年来,我国茶树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研究,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新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19.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和生产利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展示了大麦在西藏自治区作物生产及西藏大麦品种资源在国产大麦品种资源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西藏大麦品种资源具有裸粒性、多型性、多粒性的三大显明特点。扼要介绍了特异品种资源概况。总结了近40年来抻用西藏大麦品种资源的成就。提出了今后西藏应大力加强妥善保存、加强抗性和品质鉴定、生态区划和生态育种、起源和演化等研究,以求使大麦品种资源不断地为发展科学和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