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蚯蚓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分三个目:近孔寡毛目,水生;前孔寡毛目,水生和寄生;后孔寡毛目,陆生。雄性生殖孔通常1对,开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1节或后几节,例如环毛蚓、异唇蚓、杜拉蚓等,与农林业关系比前二目更为密切,且有改土、除废、作饲、入药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Cu污染对白颈环毛蚓呼吸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u2 对白颈环毛蚓 (Pheretimacalifornica)进行染毒实验 ,研究Cu污染条件下对常见土壤动物白颈环毛蚓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白颈环毛蚓体表接触Cu2 污染其呼吸强度明显下降 ,并随Cu2 浓度的增加和历时的延长而减弱 ,高浓度Cu2 或长时间染毒 ,都能导致蚯蚓的死亡 ,白颈环毛蚓吞食Cu2 污染的土壤明显刺激其呼吸代谢强度 ,在高呼吸强度下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300 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321只,隶属3门11纲30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膜翅目、后孔寡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弹尾目和蜱螨目.凋落层的土壤动物以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土壤动物数量在两种林型的1-3月份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动物类群在杉木纯林1-5月份以及杉木混交林4-7月份呈递增趋势,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别不显著,其个体数和类群数大小均为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在三种类型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网孔1>5>1/300.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在纯林中呈递减的趋势.两种林型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后孔寡毛目在杉木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鞘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8.42和6.45个月;膜翅目在杉木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弹尾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0和7.91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片;接种3种不同生态型蚯蚓,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室温25℃,培养120 d),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d>2 mm)、细大团聚体(2 mm≥d>0.25mm)、微团聚体(0.25 mm≥d>0.053 mm)和粉-黏团聚体(d≤0.053 mm)4个粒径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结果 ]接种蚯蚓后,显著促进了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土壤δ13C值显著提高,单独接种表栖型蚯蚓提升的幅度最低,表栖型和表-内栖型共同作用提升的幅度最高;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δ13C值在蚯蚓的作用下均显著升高;4种土壤团聚体的δ13C值,都是粉-黏团聚体的最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最高,接种赤子爱胜蚓对凋落物向土壤团聚体中并入作用效果低于接种皮质远盲蚓和威廉环毛蚓。[结论 ]120...  相似文献   

5.
环毛属蚯蚓为分布我国森林土壤中的主要类群,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分解者的作用,对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的分解尤为显著,而其蚓粪又可增加森林土壤的肥力。此外,生活于土壤中的蚯蚓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富集养分,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减轻植物的病虫害,对森林土壤具有巨大的改良作用,因而有的林学家说蚯蚓是森林中最有益的动物。笔者于1984年8月对宽阔水林区的环毛属蚯蚓进行了初步调查,经鉴定,计有12种(新种另文记述),现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蚯蚓因其在土壤中的掘穴、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大型土壤动物,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近年来得到了较多关注。文章分别从蚯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影响并结合近年来对于蚯蚓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实例来介绍其生态功能:①蚯蚓的活动对团聚体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②蚯蚓在土壤中的掘穴等活动对于土壤中K、P等养分的含量和有机物质的循环有一定的影响。③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活动及其活动产生的附属物(蚓粪)对土壤酶、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对于蚯蚓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姚巍 《陕西林业科技》2019,(2):99-102,113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残体转化以及修复土壤污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蚯蚓及蚓粪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及无机离子对生物酶活性的影响,提出了对目前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蚯蚓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10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华家岭生态恢复区4个人工低产林改造后的混交林和1个杨树纯林对照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工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共鉴定到124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9目30科42属。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杨树纯林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低;改造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改造后纤毛虫优势类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杨树纯林的肾形目演替为混交林样点的下毛目。结果显示,人工低产林改造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葡萄柚林地内进行蚯蚓不同投放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蚯蚓接种方式对葡萄柚林地土壤性质的综合改善作用是环沟状>带状>穴状。在施入同量的蚯蚓及饲料情况下,环沟状和带状施入效果差别不大,因此,带状接种蚯蚓更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地带性植被(原始林)及受人为干扰形成的次生林、灌丛、草地、云南松林5种生境,进行雨季、旱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干扰状态具有明显关系。景区内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腹足纲、倍足纲、膜翅目和正蚓目,而正蚓目仅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出现,且数量较多,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无论旱季或雨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原始林最高,而受人为干扰最重的灌丛和草地则最低;该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5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均较低,而受人为保护的次生林与原始林土壤动物类群的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许多地方兴起了蚯蚓养殖业,它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经济效益可观。但是,许多养殖户因忽视蚯蚓中毒症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而言,蚯蚓中毒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化学污染,如蚓床或盛放容器受到农药、化肥、化学品等污染,蚯蚓发生中毒,此时一般表现为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蚓体痉挛状弯曲,变粗而短,环节红肿,而后死亡。二是蛋白质中毒:这主要是蚯蚓饲料中蛋白质过高所致,如一味喂以氮含量高、发酵不充分的泔脚、猪禽粪等,病症表现为蚓体卷曲、变形、蠕动无力,局部肿粗或坏死。主要防治…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10月对保定市4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1462只,隶属2门8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颤蚓目、蜘蛛目、双尾目和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4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看,表现为苗圃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 cm土壤层数量最大,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蚯蚓开吃城市生活垃圾北京市环卫部门已开始大面积使用小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海淀区环卫局的人士说,1吨蚯蚓一天可吃掉1吨垃圾。日前,记者在海淀区环卫局环科所见到了这种爱吃垃圾的蚯蚓,一个3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50—100条蚯蚓就能将其全部“消耗”。海淀区环卫局环科所所长霍维周介绍说,这些蚯蚓可不是平常的又粗又长的野蚯蚓,而是从日本请来的“小客人”──大平2号。从去年年底起,海淀区环卫局环科所和中科院老年科学协会合作,在海淀区三星庄垃圾场铺了一亩多大的蚯蚓床,放养了500多斤的蚓种进行试验,并在上庄垃圾场…  相似文献   

14.
张欢欢 《绿色科技》2013,(10):139-141
指出了污泥中不仅含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氮、磷、钾、有机质等,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Cd、Hg、As、Zn、Cu、Pb等有机有害成分以及病原菌,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污泥,可以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为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供可能。分别从蚯蚓蚓种的选择、污泥处理过程中蚯蚓的生长繁殖状况及受温度的影响、处理后对污泥中营养元素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手拣法对果园土壤动物进行分离提取,旨在了解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动物自身的生长生理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季节差异。单向蚓目、膜翅目两类的数目最高,是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蜘蛛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双尾目5类次之;它们的个体密度呈现出波动的形式,5月、6月呈现上升的趋势,7月达到了个体密度最大值,9月、10月又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波动形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季节的变化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蚯蚓和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的综合改良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食用菌废渣按不同比例加入土壤中(废菌渣∶土壤分别为0∶5、1∶5、2∶5、3∶5、4∶5和5∶5),并放入蚯蚓,以此研究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对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在培肥土壤和改善土壤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得到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容重等理化性质得到良好改变,并且随着废渣比例的增加,改良效果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方法,以7d和14d为试验周期,进行了农药97%溴苯腈原药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土壤试验空白对照组的蚯蚓死亡率为0,满足质量控制要求。采用人工土壤试验7d和14d时97%溴苯腈原药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2.5 mg a.i./kg干土和21.8mg a.i./kg干土,且随着97%溴苯腈原药浓度的升高赤子爱胜蚓的死亡率也在逐渐增加,二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农药97%溴苯腈原药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赤子爱胜蚓的死亡率可作为土壤对农药溴苯腈污染程度的一种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8.
阔叶树落叶分解过程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东北3种阔叶树落叶的分解与土壤动物在其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枯叶的重量损失速度排序:水曲柳>白桦>蒙古栎。3种枯叶的半分解期及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水曲柳0.4年与1.7年,白桦0.9年与3.9年,蒙古栎为1.9年与8.2年。在枯叶分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大型土壤动物有蚯蚓、线蚓、马陆、腹足类、昆虫及其幼虫;中小型土壤动物有线虫、螨类、弹尾类等30余种。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养殖蚯蚓是一项新型的养殖业。蚯蚓好饲养 ,市场销路广阔 ,养殖蚯蚓是农友、下岗职工再就业致富的捷径之一。蚯蚓被达尔文称之为“世界上最有用的动物” ,在工业、农业、生物制药、畜牧水产、特种养殖、环保等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加工的蚓粪 ,在高尔夫球场、高档苗圃、名贵花卉上应用的地方很多 ,随着蚯蚓药用开发的深入、特种养殖的发展和园林绿化、美化的普及 ,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需求量更大 ,价格也更昂贵。种蚯蚓的选择及运输办法初养蚯蚓者其种蚯蚓来源分采集和购买两个办法。采集是指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葡萄园省力、省时、省工的土壤疏松方法和培肥技术,在葡萄园土壤引入蚯蚓养殖,结果表明:葡萄园养殖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提高了0.29个百分点、15.90mg/kg、553.63mg/kg、87.32mg/kg;土壤容重、pH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降低了0.72g/cm3、0.10;葡萄产量、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提高了3 037.44kg/hm2和2.3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