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刘易斯模型,采用调查问卷、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个体特征、农业就业的时间分布、农业就业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其成因,既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性原因;又有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原因。要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对农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丁仁船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923-9926
综合运用人口组合预测法以及其他经济预测方法,预测2011~2025年安徽省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是安徽省劳动力供求变化的转折点,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并首次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提出安徽省应该从经济结构升级、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参与率调节3个方面着手,及早应对即将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背景下,旨在探究医疗制度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首先本文引述了西方经济学现有的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将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医疗条件的改善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劳动力的供给下降了,但是作为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是增加的.其后,本文利用劳动-消费效用模型,建立了医疗制度下的劳动力供给与其他因素相关的模型.并在简单效用函数的情况下进行了求解,得出的结论与前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背景下,旨在探究医疗制度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首先本文引述了西方经济学现有的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将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医疗条件的改善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劳动力的供给下降了,但是作为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是增加的。其后,本文利用劳动一消费效用模型,建立了医疗制度下的劳动力供给与其他因素相关的模型。并在简单效用函数的情况下进行了求解,得出的结论与前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201-202
选取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ARLS)中部分数据,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地区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表明,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并不会对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领取养老金收入确实影响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每多领取10元,老年人平均每月工作时间减少2.67小时。  相似文献   

7.
马爱艳  蒋志辉  王香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93-6894,6896
比较了新疆与全国农民收入差异,从地理、观念和经济3个方面讨论了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增收的深层困境,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增收的路径:强化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转移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水英  张德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82-9083,9091
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实证分析,阐述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提出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建设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劳动力供给状况角度探讨东南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7,(2):50-53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及资料,运用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按农业供给侧总目标从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6个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提升新疆农产品竞争力,以推进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2实证分析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会负向影响留守人员的农业劳动供给,随着外出务工率的提升,留守人员的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均会随之下降。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和留守女性的农业劳动供给也会相应减少。3)如果不考虑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则会低估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员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底墒较差年份进行播前限量供水,可显著促进亚麻的苗期生长,其效果远优于生长期限量供水。供水水平的不同,引起植株生理过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作物的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13.
劳动生产率视角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劳动生产率视角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路径,在测算和分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行跨国比较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农业劳动生产率视角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梳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包括单位农产品收益、土地生产率和人均土地规模,其中,扩大人均土地规模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所不可回避的有效路径,需要通过纵向的专业分工和横向的规模经营"迂回"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强国民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95-96,98
设施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瓶颈,加强了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属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设施农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但新疆设施农业的继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农民,构建设施农业各参与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大力提倡艺术回归自然的今天,人们产生了对原始民间艺术的由衷向往,开始追求淳朴稚拙的情趣,追求富有原始意蕴的神秘感和真挚性。本文以对麦盖提地区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及非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实地调研成果为根本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浅析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文化魅力和发展中的局限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物种多样性具有特殊性,共有高等植物3905种,其中特有种就高达 1734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73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76种,大型真菌200余种,由于滥捕乱猎,乱挖乱采,生态环境恶化及引种不当等原因,已使三叶甘草,新疆虎,野马,普氏原羚,赛加羚等灭绝,另外肉苁蓉,矮冬青,半日花,盐桦,麻黄,新疆大头鱼,野双峰驼,雪豹,盘羊,雪鸡,鹅喉羚等物种已处在濒希状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建立物种就地及迁地保存基地,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法规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高校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新疆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调查资料 ,估计出目前杨凌示范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并提出 4点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措施 :1增加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大力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农业 ;3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4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晰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增收效益的约束条件,本研究利用浙闽赣3省568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能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原因在于增加了农户农业劳动时间,尤其是对低禀赋农户的作用更明显。通过反事实估计发现,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技术采用状态的农户家庭中均存在。对于已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仅在高禀赋农户中产生。对于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所有农户中均存在。本研究为理解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促进技术扩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疆棉花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国内不同棉区变化情况、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新疆棉花的资源优势,并从国内外消费市场变化趋势说明了充分发挥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的可能性。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