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稻虾共作常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已成为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根据江汉平原近几年虾稻共作经验,总结归纳了虾稻共作的常规技术,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其次从多个方面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双刃性"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优化稻虾共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由于综合效益高引起了政府和我国农民的重视,解决了目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深度分析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以便能够合理规范的应用于实际农业中,由此探讨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潜江作为虾稻产业的发源地和标杆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凸显。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按照品种合法性、优质性原则选择了3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优质稻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好、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建议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可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优质大米订单种植的早熟常规稻品种有8个。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滁州市大力发展稻虾共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介绍了滁州市稻虾共作产业发展现状、效益、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稻虾共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下虾乡稻米的生产现状,虾乡稻米的品牌效益,阐述了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生态稻生产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生产精品大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泗洪县位于洪泽湖与淮河交汇之滨,县内沟河交织、水资源充沛,为稻虾共作提供了条件.目前,全县稻虾共作面积24 .6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年产小龙虾2.8万吨,已集成出一套稻虾共作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现将该稻虾共作关键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能够减少小龙虾养殖带来的水源浪费和污染,因而能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鄂州市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特点,分析该模式下的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注意事项,以期为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稻田与虾综合种养的模式,是指在种植1季稻田中养殖两季虾,实现虾和水稻之间共同生长。具体来讲,就是在每年收割水稻之前在稻田间投放亲虾,或者在收割完水稻后投放幼虾,在第2年的第2季度收获虾,并再一次投放幼虾,随后再种植水稻,再在第3季度收获虾,如此循环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笔者针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希望有助于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稻虾共作模式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江苏、湖北及湖南3省671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与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层级结构。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技术了解程度和政府种养管控是深层根源因素,稻虾种养面积和稻虾种养环境污染认知为中间因素,农资投入依据和稻虾种养补贴是直接驱动因素。为进一步引导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保护稻虾种养模式农业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稻虾共作的补贴执行机制,完善政府环境管控的奖惩机制,强化农户对稻虾种养技术的认知,提高农户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看到一则报道《虾稻肥暗藏百亿元商机?大企业已在布局》,该文作者是好意,给农资企业讲述了虾稻共作的历史,用数字说明虾稻共作的效益,最后还借助某知名企业的布局,讲述虾稻肥的重要性,以及啥样的肥料才是虾稻专用肥。不管怎那么说,布局虾稻肥的企业也算是市场眼光独到,可是这与我们消费者常说的虾稻共作生态养殖,不施用化肥、农药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匹配呀!幸亏这篇文章是农资圈里人写  相似文献   

15.
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a(RC1)、2a(RC2)、4a(RC4)和9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以及杂草盖度变化,研究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显示:稻虾共作稻田的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标随年限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CK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杂草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处理,RC4处理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RC9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虾田,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稻虾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杂草总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处理。不同种杂草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值)随稻虾共作年限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和飘拂草的I值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莲子草、鳢肠、鸭舌草等的I值在稻虾共作稻田中表现出小于水稻单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规律。在大田控制试验中,经过1a稻虾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内和田埂的杂草物种数、杂草个体数和盖度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短期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长期的稻虾共作会逐步形成新的杂草群落结构,需要采取对应的杂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看到一则报道《虾稻肥暗藏百亿元商机?大企业已在布局》,该文作者是好意,给农资企业讲述了虾稻共作的历史,用数字说明虾稻共作的效益,最后还借助某知名企业的布局,讲述虾稻肥的重要性,以及啥样的肥料才是虾稻专用肥。不管怎那么说,布局虾稻肥的企业也算是市场眼光独到,可是这与我们消费者常说的虾稻共作生态养殖,不施用化肥、农药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匹配呀!幸亏这篇文章是农资圈里人写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文对滁州市全椒县稻虾共作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效益,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虾共作在湖北省多地已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现有稻虾共育技术的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择、水稻育秧、大田共生期水稻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于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农业区域软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江中游3个省份的984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有序Probit模型,以社会信任为调节变量探究农业区域软环境对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农业区域软环境中,社会环境、政府行为、市场环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意愿。(2)社会信任在社会环境、政府行为、市场环境对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意愿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农业区域软环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意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简述稻虾共作对水质条件的要求,分析了影响虾稻田水质的因素,探讨了稻田工程建设、分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和水质调节措施创造适宜稻虾共同生长的水体环境,以促进稻虾共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