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介绍了大丰麋鹿保护区信息化技术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在鹿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下一步如何强化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麋鹿种群的科学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树是一种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受益长的特种经济林树种。本文介绍了大丰麋鹿保护区构树栽植技术及在麋鹿喂养中的应用,以期加快构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麋鹿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应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麋鹿卵巢、子宫、输卵管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麋鹿的卵巢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中含有各级卵泡和黄体,髓质中含有大量的血管;子宫壁从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肌层和外膜,内膜层中分布着大量的腺体和血管,肌层由环肌层和纵肌层构成;输卵管中央有明显的褶皱,管壁包括黏膜层、肌层和外膜。麋鹿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与其他鹿科动物相似,为进一步研究麋鹿的生殖繁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重引进是国际友好合作项目。该项目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以来,无论是麋鹿的种群保护与发展,还是在其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将麋鹿物种上升为地域文化的层面,并不断丰富和挖掘其内涵,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麋鹿文化。一种以麋鹿文化为主线,以自然保护区为平台,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麋鹿保护为实质的环境教育,正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悄然兴起。社会公众在感悟自然、认识自然的同时,关注和支持麋鹿等野生动物保护与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正逐步变为其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应用H.E.染色对初生麋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生麋鹿小肠的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初生麋鹿空肠的绒毛高度和V/C比值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P<0.05),不同肠段间隐窝深度差异不明显(P>0.05),为研究麋鹿消化道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麋鹿苑麋鹿采食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麋鹿苑散养的138头麋鹿为研究对象,测定麋鹿自由采食量。设置88个1 m×1 m样方,利用群牧差额法测定草地放牧前后产草量,计算麋鹿采食量。结果表明,在以紫花苜蓿、黑麦草、无芒雀麦、早熟禾为主要草种的混播草场,麋鹿的采食量为10.27 kg/d干物质,进而分析了牧草产量差异性和麋鹿的营养需求,为麋鹿的半散放管理和麋鹿的饲料配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麋鹿重引进是中英两国政府合作的一项伟大工程,大丰麋鹿自回归以来,逐步克服了水土不服、难产率高等难题,种群数量已由39头增至2 818头.随着麋鹿种群的发展,大丰麋鹿主要生活区内的生境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在不断退化,甚至出现了某些植物在区域内消失等反常现象.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生活区主要采食植物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的长势呈负相关状态.因此,生境退化及麋鹿种群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难题,必须尽快将麋鹿种群发展的未来导向提升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麋鹿小种群管理工作中糜鹿普通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以江苏大丰麋鹿种群为例,在麋鹿引种扩群、野生麋鹿种群恢复过程中长角血蜱寄生虫病、瘤胃膨胀、营养性衰竭症、食毛症、难产等常见普通病病例进行了总结.[结果]在麋鹿小种群饲养管理过程中加强前期防控,对有效降低和避免麋鹿普通病的发生尤为重要.[结论]该研究对动物园等麋鹿小种群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为麋鹿的健康养殖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自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它能知物候、报时节。麋鹿有着神秘的起源和传奇的经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是生态文明的升华,也是麋鹿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过程。麋鹿文化的起源较早,最初源于"麋"字。早在5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麋鹿骨骼、骨质角制成生活用具,并在上面刻有字符,创立了骨刻文,后又逐步发展形成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从麋鹿的"麋"字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麋鹿文化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时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又是湿地中的大型兽类物种。麋鹿文化是湿地文化的子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麋鹿文化包括麋鹿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是让现代人能继承、创新、发展其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麋鹿、湿地及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增强世人保护自然的意识,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拯救濒危物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正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在本土生存了约有300万年。距今10 000年至3000年间为麋鹿种群发展的鼎盛期。商周时期,由于人为捕杀、开垦麋鹿栖息地、自然气候变化和动物自身等特化因素,野生麋鹿种群逐渐衰减,最终走向灭绝。麋鹿在中国分布广泛,南临海南岛,北至辽宁康平,西到山西襄汾,东达中国东部海边。在动物区划上,麋鹿横跨世界六大动物界区的古北界区和东洋界区。古代,麋鹿在我国华北地区曾大量分布。  相似文献   

12.
江苏大丰麋鹿为重引进物种,大多散养在人工圈围的封闭围网内。由于该种群密度过大而导致的生境恶化、食源短缺、发生传染性疾病风险增加等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介绍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了制约大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实施扩大栖息地、麋鹿生境恢复与改造、人工补饲、异地建立种群、血统交换、培育圈养商业用品系、积极预防传染病等人为干预措施,以丰富麋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麋鹿的更好保护和充分利用,以及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的良好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人员访谈、资料查询等方法对大丰麋鹿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未来的改进办法。大丰麋鹿保护区成功地把野外已灭绝了的我国特有动物麋鹿回归大自然,这是世界自然保护事业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文中首先介绍了该自然保护区在麋鹿的保护和繁衍、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其次在管理方面提出了5方面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是为建立共管体制,作出试验示范;二是为适当调整保护区内功能区域的划分;三是加强对麋鹿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研究;四是加强野生生物利用的研究;五是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观光农业园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麋鹿的发病情况和病理学变化,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致,以期为麋鹿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生态修复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定义及其由来、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生态修复类型及采用的技术,并简述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信息化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植物保护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从植物保护的信息化概念入手,了解现今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应用的现状,并对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10月,对48例麋鹿头骨的11项形态学基本指标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麇鹿头骨在4岁前生长发育迅速,4岁之后生长速率趋缓,说明麋鹿头骨的发育滞后于体成熟;头骨各变量间相关性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多数达到相关显著或极显著;雌雄麋鹿头骨之间的差异极显著,属于典型的性二型动物,与其他鹿科动物相比,麋鹿...  相似文献   

18.
正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世界濒危珍稀动物。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是野生麋鹿的最后消失地,也是人工恢复其野生种群的保护地。在时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周尔鎏先生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科学家的努力,1986年8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七家动物园、公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中国政府,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头麋鹿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35年的科学研究、拯救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畜禽种业》2012,8(12):150-150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野生放养麇鹿保护区.麋鹿数量高达一千只左右。每年初冬,麋鹿冬粮储备是保护区最重要工作之一,今年,麋鹿冬粮储备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昆明动物园2013年麋鹿麻醉锯茸出现不良反应后的观察及治疗期间的护理,使2只麋鹿完全康复的过程。锯茸使用的麻醉药物陆眠宁Ⅰ在对麋鹿麻醉时出现胃肠迟缓、酸中毒等不良反应,通过积极配合兽医治疗,加强观察、护理,缓解并发症状,使动物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