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发展绿色食品草莓,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实现“双减”增效,提高安全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草莓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日本等国的生产经验,总结出设施草莓绿色发展目标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确立了技术目标。关键技术包括培育健康无病壮苗技术, 土壤改良和连作障碍处理技术, 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 低残留风险化学防治技术等六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发展绿色食品葡萄,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实现"双减"增效,保证食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针对江苏鲜食葡萄生产实际,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成果,总结出鲜食葡萄绿色发展目标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分别从技术目标、技术模式、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关键技术包括土壤改良与生物修复技术、农艺措施与生态调控技术、理化诱杀技术、低残留风险农药使用技术以及精准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经多方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双减"目标已顺利达到预期达到预期。"双减"行动立足农业大局,与农资行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设施草莓种植面积的不断加大,临夏设施草莓农药施用的形式依然严峻。根据本州实际草莓生产现状,针对设施草莓种植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情况,提出设施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为切实解决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以下简称"两减专项")。两减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项目区  相似文献   

6.
正为切实解决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以下简称"两减专项")。两减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  相似文献   

7.
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及评估研究项目"期间研发应用的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为评估对象,运用专家组多重相关性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北省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与项目目标体系、环境体系、经济效益体系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与环境体系的耦合度最高,与目标体系的耦合度次之,与经济效益体系的耦合度较为不稳定;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与耦合度类似。建议后续推广中进一步加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对实现化肥减量、稳产和增效的贡献与稳定性的考量,防御减施增效技术可能带来土壤质量退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基本情况】"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台技术研发"专项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国拨经费23.98亿元共设置49个项目。该专项以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为统领,汇聚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多部门的研究和行政资源,为破解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肥农药作为主要的农业投入品,在甘蔗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量施用导致的生产成本攀升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推进甘蔗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是推动甘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甘蔗绿色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分析我国甘蔗生产化肥、农药施用现状入手,系统梳理已有的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并针对当前甘蔗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①加强规划引导,改变传统化肥农药施用观念;②加强科技攻关,开发新型实用绿色高效产品;③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减施增效技术落地落实等措施;旨在多措并举,努力实现甘蔗生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目标,有力推动甘蔗产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召开的"农业绿色发展论坛暨2020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优秀范例征集结果发布会",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优秀范例,现场表彰了44家示范企业、52个创新产品及20位"双减之星"。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肥药"双减"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农业投入品的重要功能,需要从过去的"保驾护航"向"固本强干"挺进。这是一个观念性的变革,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针对草莓生产中存在农药过量及不合理使用,易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果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近几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草莓产区示范推广总结出一套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本技术模式的核心内容以"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结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合理密植、植株管理、控湿闷棚等农艺措施,颜色趋避、防虫网阻隔、色板和性诱剂诱杀等理化诱杀技术,释放天敌以及施用生物药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并依据草莓生长生产规律制定出适期防控的生产管理方案.本技术模式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40%~50%,净收入为15000~20000元/667 m2,草莓优质果比例提高20%~30%,果品农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简称"两减")和"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简称"粮丰")重点专项管理专家委员会2019年度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两个专项的实施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与亮点,剖析了问题和不足,并明确2019年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专项实施指明方向。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介绍说,"两减""粮丰"专项自2016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总体任务目标,各项  相似文献   

13.
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植物保护的一项重要目标。本文针对新疆棉花种植过程中农药的减施增效技术进行了归纳梳理,以期为进一步实现棉花的绿色安全生产,推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淮安区农户在生产中大多依靠增加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来实现稻麦周年持续增产的目标,但过量施用肥料和农药不仅使稻麦周年经济效益下降,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面源污染.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当前全区稻麦周年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以健康栽培为基础,创新农药、肥料"两减"的生产关键技术和措施,实现当地稻麦周年绿色...  相似文献   

15.
正"减肥、减药,不减粮食产量和品质"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药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达到减量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施肥打药、合二为一、全程防控、防胜于杀",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药肥已然是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如广西田园、广东中讯、广西多得乐、贵州道元生物、山东金秋园田等企业已成为药肥"主力军",同时一批农药、肥料企业纷纷布局药肥市场,药肥成为农资行业"新蓝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四川柑橘园农药的施用现状呈现"使用农药种类多、用药水平高、果农科学用药意识较差、施药器械落后和橘园面源污染严重"等5个特点,四川柑橘农药减量增效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农药精准施药技术、化学农药+增效剂合理混用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3个核心技术与"冬春季清园、橘园铺设地布、理化诱杀"等3个配套技术的使用,能使柑橘园农药实现"量能减""效可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草莓安全品质,避免农药残留污染,保证食用安全,针对设施草莓生产现状与实际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新技术研究成果,总结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分别从技术模式、防控目标、关键技术、效益分析、适用规模与主要投入品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关键技术包括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草莓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连年种植,病虫害发生较重,用药明显增多,加大了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为保证草莓品质,减少农药残留,笔者以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依托,开展了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水稻主要栽培品种上肥药减施增效技术,近年来上海市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水稻大田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施用模式和水稻病虫害防治模式,并通过科学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对水稻肥药减施增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肥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结果表明,肥药减施增效技术可较常规栽培模式减少肥料用量25%以上、减少化学药剂用量19%以上、节省部分劳动力,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减少金山区单季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为扎实推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实施,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减量控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了《2017年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