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对农户的地膜购买、使用、回收和处理行为开展调研,共收集389份有效调查问卷;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户回收与处理地膜的因素。结果表明:调研农户中有85.9%的农户地膜购买渠道为农资零售店,且购买时有68.3%的农户主要关注地膜质量,53.2%的农户关注地膜价格;调研农户中有64.5%的农户在购买地膜时通过其拉伸强度来判断质量,但只有49.5%的农户了解新国标对地膜厚度的规定。在新疆地膜主要用于棉花、瓜类和玉米,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96.3%、48.3%和96.0%;在山东地膜主要用于花生和瓜类,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72.9%和92.3%;在湖北地膜主要用于瓜类和烟草,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40.1%和100%。地膜使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收入,在新疆还有增温与保水、在山东有增温、在湖北则有控草等差异化的因素。人工回收是...  相似文献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该研究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及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影响农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生态环境认知程度较低,但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态度积极。2影响农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按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利于农村发展,家庭月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对农村土壤、水体、空气的满意程度,家庭有能力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会危害土壤、水体、空气。  相似文献   

3.
董衡 《甘肃农业》2021,(4):66-67
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可以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对农业清洁生产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减少因废旧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当前必须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探索废旧地膜污染治理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户作为使用地膜的主体和政府政策的践行者,在对地膜回收利用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和实践程度直接影响到地膜回收的效果。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农户为例,基于问卷调查采集的86份农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测度农户对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回收利用地膜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其认知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是否参加农民合作社、农户居住地与乡镇政府距离以及获取信息的流畅程度。对此,提出政府在推进废弃地膜循环利用的同时要加强农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适当拓宽农民获取相关政策的渠道,提高各部门相关政策的执行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改变现状,减少污染,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问题,是汤池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必须要制定有效的回收处置措施,加大力度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保知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甘肃省在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注重废旧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到去年,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重点用膜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步伐,甘肃省积极推动农膜回收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出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  相似文献   

9.
尽管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农药包装废弃物相较于一般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危害更为严重。中国现阶段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探知农户参与回收工作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对于回收工作的推广意愿重大。文章利用Logistic和半对数模型重点探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农业生产行为、心理和认知以及外部环境4大类因素对农户接受意愿、支付意愿和方案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因素基本没有影响,农业生产行为因素是影响农户意愿最主要的方面,心理和认知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小,农户对于3种回收方案没有非常显著偏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万荣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畜禽粪便采用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有机肥场集中处理、"畜禽-沼-果(菜、粮)"等多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对农作物秸秆采用"政府引导、扶持+市场运作+企业重点项目带动+农户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利用途径;对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利用采用"政府引导、宣传+企业重点项目带动+农户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建设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与处理中心等,提高全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基于2019年7-12月在甘肃省内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立足不同土地规模下农户生计分化的视角,采用二元Logit和PSM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土地规模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规模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绿色生...  相似文献   

13.
杜建雄 《农技服务》2013,(9):1035-1036,1038
废弃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一大威胁,在回顾当前我国农用薄膜使用现状及废旧残膜造成白色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危害性及成因,最后根据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农业白色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治理残膜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芬 《北京农业》2011,(12):174-175
本文通过对农用地膜污染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残膜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回收残膜、治理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临沂市农用地膜残留系数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地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残膜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定位点采样,对主要覆膜作物及典型覆膜农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种主要覆膜作物、不同土壤类型设立定位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摸清了影响地膜残留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从本次研究发现,所有监测地块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均低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17个省(市)调查的平均残留60 kg/hm2的水平,也没有超过GB/T 25413-2010《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室》中地膜污染的一级标准;同种种植制度不同年限当季地膜残留系数差异不明显,而年均地膜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制度、覆膜年限、土壤类型、回收习惯和地膜质量对地膜残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村污染表现在生活垃圾、水体污染严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生态污染,农用地膜处理不当导致土壤、大气污染,畜禽粪便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污染等。主要原因是环保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治污设施不足和对污染治理不力等。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完善治污设施及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进而解决广西农村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蔬菜残体堆肥化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清洁生产技术,由于技术应用成本较高且耗时、费力,导致技术推广存在障碍。通过补贴政策激励农户采纳技术行为,是弥补因"政策失灵"造成生态效益外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运用意愿价值评估方法引导获取农户对于堆沤池建设费用的支付意愿,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基于河北省藁城区142份农户调查数据,探明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方向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经营的显性成本是影响技术补贴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个别劳动时间与信息来源是影响支付意愿的内部制约因素;以技术补贴为主的政策手段是影响支付意愿重要激励因素;对于土壤污染的认知因素与支付意愿呈反向关系。基于此,提出引导农户应用堆肥化技术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进蔬菜生产安全优质高效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作用;完善蔬菜清洁生产技术补贴政策机制,提高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18.
地膜颜色和厚度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颜色和厚度的塑料薄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灌区风沙土覆盖薄膜厚度为0.012 mm时,以覆盖黑色地膜的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5 583.3kg/hm~2;覆盖白色地膜的折合产量次之,为15 375.0 kg/hm~2;覆盖蓝色地膜时,玉米前期生长较快,但折合产量较覆盖白色地膜下降。且薄膜厚度为0.012 mm时有利于废旧薄膜的回收利用。白色地膜随着厚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覆盖薄膜厚度超过0.012 mm时,玉米产量反而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流失,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水土流失,作物秸秆大量废弃以及农膜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广泛性、随机性等特征,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从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农业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以期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