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隆平院士接受媒体记者提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该文介绍了粉垄重构农田耕作层具"4453"效应,即:"四增"—增加耕层松土量、土壤原生养分利用量,增大"土壤水库"、"土壤氧气库";"四减"—减少水土流失、碳排放量,减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重金属含量;"五抗"—增强作物抗干旱、高温、低温、病害、倒伏等能力;"三提高"—促进作物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0%~30%以上,品质提高5%以上;人力、畜力、拖拉机耕作依次具增产10%规律,粉垄耕作则还具函拖拉机耕作加上再翻倍深松耕层叠加效应可达20甚至更高增产;指出如全国推广10亿亩,可增贮天然降水400亿立方,盘活土壤原生养分后可减少化肥施用量70多亿千克,新增粮食可多养活3亿多人,产生总体效应还可以助力提升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袁隆平院士接受媒体记者提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该文介绍了粉垄重构农田耕作层具“4453”效应,即:“四增”——增加耕层松土量、土壤原生养分利用量,增大“土壤水库”、“土壤氧气库”;“四减”——减少水土流失、碳排放量,减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重金属含量;“五抗”——增强作物抗干旱、高温、低温、病害、倒伏等能力;“三提高”——促进作物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0%~ 30%以上,品质提高5%以上;指出如全国推广10亿亩,可增贮天然降水400亿立方,盘活土壤原生养分后可减少化肥施用量70多亿kg,新增粮食可多养活3亿多人,产生总体效应还可以助力提升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7,(12)
从粉垄农耕进化变革上,创造人类生存更加健康美好和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出发,介绍了粉垄绿色农业具零施肥条件下的自然性10%以上增产平台规律,20多个省20多种作物应用正常施肥增产10%-30%、品质提升5%、土地保水量增加1倍,盐碱地、草原改造成效显著;首次全面阐述了粉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高效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多赢的重大战略,破解现行"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发展难题,实现绿色提质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首次阐明粉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科学依据与理论体系,粉垄耕作技术、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概念;创建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及技术新体系,耕地活土增粮和盐碱地、草原改造等六大技术工程,可在减轻雾霾等气候灾害、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蔗糖产业和"一路一带"战略中发挥作用;首次将粉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技术新亮点的"中国技术名片"提出,让世人了解该技术的绿色发展特别意义,其应用前景功在当前、利及千秋。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7,(2)
发明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利用自走式粉垄机械螺旋型钻头深垦深松土壤,它可比传统耕作加深1倍,且全耕层土壤均匀细碎疏松,扩建新的土壤四库(养分库、水库、氧气库和微生物库),在化肥农药、灌溉用水、人工投入等三不增投情况下,各种作物增产10%~30%(多个省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23个点专家测产平均增幅25.48%),提质5%,保水1倍,粉垄耕作一次之后2~3年可持续增产;比较效益可达20%左右。探讨提出粉垄活化耕地、盐碱地、草原和江河等资源,驱动构建绿色农业3+1产业体系,在中国甚至全球将可促进实现可利用农业资源总量、优质食物来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三个增加,实现对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两个应对,实现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7,(11)
首次阐明己列入中国农业部主推技术的农耕新方法粉垄为继人力、畜力、机械(拖拉机)耕作之后的第四套(代)农耕模式与方法,其基本理论与效果,是遵循自然规律活化利用土壤、天然降水及太阳光能等天地资源,实现活土、保水、沛氧、增温、淡盐而促进农业新一轮自然性增产提质和保水生态,使作物增产10-30%、品质提升5%、增效10%以上、增贮天然降水100%;其特点与机理,是利用螺旋型钻头垂直入30-50厘米高速旋切土壤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其过程经过瞬间高温和多次激烈撞击、机械摩擦,达到松土数量倍增、土壤物理升华并扩建了土壤养分、水库、氧气、微生物等新四库;粉垄可物理性淡盐改造利用盐碱地;形成粉垄绿色农耕发展技术体系,是发明并获专利授权创造的耕作工具自走式粉垄机械和农田(旱地、稻田)粉垄栽培方法、盐碱地粉垄栽培方法、退化草原粉垄聚水生态丰草方法等;提出粉垄会催生新的农耕文化与文明;提出中国粉垄4+1(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海绵城市+江河水体)可实现粮食食物、生存空间双安全。 相似文献
6.
7.
从自然资源友好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出发,对现行"良种+肥料等投入型"的水稻生产方式提出改革理念,结合粉垄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提出"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即采用粉垄深旋耕技术翻倍深松稻田耕作层,由常规耕作的13~15cm粉垄增厚至26~28 cm,并在回水软土后,实行不耙动土壤的原生态抛秧移栽或直播种植水稻,以天然降水灌溉为主、人工灌溉为辅,保持原田水、肥、土不外流。试验表明,采用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能在化肥减施10%以上、人工劳作减少10%以上的条件下,达到增产、增益20%以上的效果;"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粉垄耕作1次,此后利用构建的粉垄耕作层实行免耕或轻耕,保持粉垄土壤原生态状态,可达到多年持续稳产、增产和节耕、节能、节水、省工、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7,(12)
首次将第四套农耕新模式粉垄定义为大科学;阐明粉垄可直接应用于农田耕作和改造砂姜黑土、盐碱地及开发退化低产草原等,深松创造庞大土壤水库和减施化肥农药,间接地促进江河水体渔业及水源生态改善与航运、水电产业升级,实现自然资源新一轮活化和统筹利用,自然生成人类所需的优良食物产出、国土立体空间增容、天然降水增贮、洪涝干旱灾害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增益等,且不受生态区域、作物品种限制全球性应用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百年千年推行;粉垄增量利用天地资源带来大科学巨大效应,比传统耕作加深2~3倍,扩建土壤养分、水分、氧气和微生物等四库其量增用10%~200%,淡盐20%~40%,增温2~4℃,作物强根壮体光合效率提高10%,耕地具空白施肥增产10%以上、减施化肥10%~20%仍能增产5%以上定力平台,零增水肥增产10%~50%、品质提升5%、增效15%、耕地天然降水增贮100%、甲烷等气体减排5%以上、空气湿度提升5%以上,改造砂姜黑土、盐碱地和退化低产草原等增产15%~50%,这些效果可当年和持续多年自动生成,助力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年,"碧护"在河南、天津、安徽等地小麦种植上作了大面积的应用示范试验,试验数据表明,"碧护"正成为小麦提质增产的新希望。一、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做了"碧护"相关示范试验。2006年,施药方法为:在小麦三叶期、拔节期用药量为3.5克/亩,每亩兑水30千克。防治效果:在第一次施药30天后,调查处理区小麦分蘖和株高,分别比对照增加7.17%和5.7%,施药后对麦苗无不良影响。第二次施药后,处理区小麦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资源友好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出发,对现行良种+肥料等投入型的水稻生产方式提出改革理念,结合粉垄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提出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即采用粉垄深旋耕技术翻倍深松稻田耕作层,由常规耕作的13~15 cm粉垄增厚至26~28 cm,并在回水软土后,实行不耙动土壤的原生态抛秧移栽或直播种植水稻,以天然降水灌溉为主、人工灌溉为辅,保持原田水、肥、土不外流。试验表明,采用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能在化肥减施10%以上、人工劳作减少10%以上的条件下,达到增产、增益20%以上的效果;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粉垄耕作1次,此后利用构建的粉垄耕作层实行免耕或轻耕,保持粉垄土壤原生态状态,可达到多年持续稳产、增产和节耕、节能、节水、省工、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生产发展表明,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肥料发展经历过几个机遇期。一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小化肥"建设,由于我国当时化肥供应严重不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为了满足我国化肥的需要、打破封锁,我国自力更生,建设了一批以生产碳酸铵为主的年产合成氨3000~5000吨的化肥厂;二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方面开始大化肥的建设,另一方面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复(混)合肥料, 相似文献
12.
粉垄活化资源构建绿色农业“3+1”产业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明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利用自走式粉垄机械螺旋型钻头深垦深松土壤,它可比传统耕作加深1倍,且全耕层土壤均匀细碎疏松,扩建新的土壤“四库”(养分库、水库、氧气库和微生物库),在化肥农药、灌溉用水、人工投入等“三不增投”情况下,各种作物增产10%~30%(多个省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23个点专家测产平均增幅25.48%),提质5%,保水1倍,粉垄耕作一次之后2~3年可持续增产;比较效益可达20%左右.探讨提出粉垄活化耕地、盐碱地、草原和江河等资源,驱动构建绿色农业“3+1”产业体系,在中国甚至全球将可促进实现可利用农业资源总量、优质食物来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三个增加”,实现对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两个应对”,实现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6,(2)
1介绍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高效农耕新方法——粉垄活土增粮生态技术;粉垄机深垦深松整地,耕深可达到30~50 cm,比拖拉机耕作加深1倍,破解难以深耕又深松、土壤保持当季和多季疏松的世界农耕难题;18省20种作物上应用,证明零增施化肥能增产10%~30%,品质提升5%以上,贮水增加100%;多季持续增产,旱地作物高的第二至四年增幅达32.57%~38.2%;水稻一至六季的净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2%;每产出100 kg粮食其化肥使用量比传统耕作减少0.35~4.29 kg,减幅10.81%~30.99%。2探讨提出粉垄对土壤养分、水分、氧气和光能等天地资源的最大化友好利用,具有可持续性、永久性,函盖多领域、多功能的大科学、大技术发展潜能;3提出如全国推广0.67亿hm~2,可新增0.1亿~0.13亿hm~2耕地生产能力、节省化肥500万t、增存农业用水300亿m~3,增产粮食可养活2亿~3亿人。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三农"工作中的贯彻落实。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三农"工作中的贯彻落实。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等要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5,(11)
[目的]探索甘薯粉渣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再利用途径。[方法]在4个加工地点以甘薯品种"商薯19"的鲜薯块提取淀粉后的粉渣为材料,测定了主要营养成分和含水量。[结果]试验得出,甘薯粉渣中(以湿重计)平均含水分83.75%,淀粉101.15 g/kg,脂肪0.255%,蛋白质0.497 3%,锌11.18 mg/kg,铁1 219.00 mg/kg,硒0.032 3 mg/kg,钙6460.00 mg/kg,均未检测出维生素A、维生素C和氯原酸。根据粉渣内残留淀粉量较多、且富含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的特点,提出了以此生产食用酒精和膳食纤维保健食品的再利用方案。[结论]研究可为甘薯粉渣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7,(12)
[目的]探索稻田粉垄一次后的多年后效作用。[方法]稻田粉垄23 cm,对照(传统耕作)16 cm,持续7年对其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品质调查与测定。[结果]稻田粉垄当年早稻每公顷比对照增1 972.5 kg、增幅23.87%,稻米品质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5.95%、14.61%,土壤每公顷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74.58%、67.01%、104.41%、129.62%;粉垄后第7年早稻每公顷比对照增234 kg、增幅3.21%,稻米品质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5%、0.14%,土壤每公顷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45.8%、62.63%、73.37%,土壤每公顷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46.03%、50.58%、36.65%;粉垄耕作7年间产量增幅为3.21%~23.87%,其平均每季净效益增收1 843.61元/hm~2、增益18.03%。[结论]稻田粉垄第7年耕层仍保留22 cm,比传统增厚46.67%,且水稻当年至第7年增产提质,表明粉垄耕作稻田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5,(1)
[目的]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方法]以162份斑茅(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通过5个数量性状和21个质量性状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294 2)最低;2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3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资源采集、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