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于2019年7月选用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5种药剂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效果基本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5种药剂均对桃树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茵灵)、40%施佳乐悬浮剂(嘧霉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和40%福星乳油(氟硅唑)5种杀菌剂对马兰茎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7d,防治马兰茎腐病效果最好,防治有效率均达到100.00%;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有效率分别为89.52%和81.26%。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当药剂有效成分浓度均为1mg/L时,以腐霉利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作用最高,达100%;其次为多菌灵和菌核净。  相似文献   

4.
用5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好于其他 3 种杀菌剂,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更具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9,(9):32-33
为筛选出对桃褐腐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了6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嘧菌酯的防效最好,达84.98%;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锰锌腈菌唑,防效分别为79.43%和71.56%;氟环咪鲜胺、腈菌唑及克菌丹的防效较差,分别为67.69%、62.26%、52.08%。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桃褐腐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近几年由于桃褐腐病发生严重,给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为了摸清北京地区桃褐腐病的发生规律,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平谷区的2个桃园进行了2年的定点调查与田间试验。研究内容包括:(1)春季定期检测先年冬季悬挂于桃树上的僵果中的分生孢子及菌丝存活情况。(2)春季检测僵果果柄及相连的枝条内是否有潜伏侵染的病原菌。(3)冬季对僵果进行不同深度的掩埋,然后在第2年春季定期观察僵果上子实体的产生情况。经过2年的研究发现:(1)在北京地区,先年果实发病形成的僵果中的分生孢子及菌丝可存活到第2年4月底到5月初,5月中旬以后检测不到活的孢子…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500、2000、2500倍液的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对照药剂3200倍液的24%腈苯唑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连续用药三次后,在今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效果,两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建议在生产实践中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与24%腈苯唑3200倍液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8.
总结桃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桃褐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桃园土样中分离获得88个细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8个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CE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明显抑制,抑菌带宽度为9 mm,并致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呈泡囊状,后期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桃离体接种试验表明,直接接种病原菌的桃第2天的发病率就达到100%,而接种拮抗菌CE 12 h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桃第3天才发病,第4天的发病率仅为56.5%。表明拮抗细菌CE不仅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有延缓发病的作用,将为桃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很好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10.
桃褐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桃褐腐病发病的症状及原因,并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果农防治桃褐腐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桃褐腐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桃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5种能对桃褐腐病病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拮抗放线菌,经过平板拮抗作用初测,结果表明,CNG3和CNG2对桃褐腐病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菌带宽度分别达到12.8mm和4.5mm。  相似文献   

12.
桃褐腐病     
陈笑瑜 《北京农业》2006,(4):F0003-F0003
桃褐腐病是一种由子囊真菌Moniliniafructicola引起的病害,发病的果实表面会长出浅褐色的霉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呈念珠状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条件下,田间自然条件下的病果常会出现在有伤口的晚熟品种果实或地面的落果上。此外,在冷藏库里的果实和被挑拣后剩  相似文献   

13.
14.
宁化县桃褐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录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6):91-91,100
介绍了宁化县桃褐腐病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消灭越冬菌源;及时防治害虫;加强管理,增强树势等。  相似文献   

15.
以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草菇褐腐病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方法对该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药后5d和10d,50%施保功WP 1 500倍对草菇褐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0.70%和89.66%,均优于45%噻菌灵WP 1 200倍、50%福美双WP 1 000倍和50%多菌灵WP 800倍的处理。物理措施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堆制前对相应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及冲洗,并用50%施保功WP 1 500倍进行喷雾消毒,防效最高达87.97%;二次发酵时,利用蒸汽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灭菌,当灭菌时间为24h、灭菌温度60℃时防效最高,达92.47%;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草菇褐腐病防效达97.97%,可以有效控制草菇褐腐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拮抗细菌JY-d1抑菌谱,并在鲜桃果实上测定对褐腐病的防病效果.结合生理生化性状及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生防细菌JY-d1的种类,并利用MALDI-TOF MS初步分析JY-d1产生的抗菌物质种类.结果表明:生防细菌JY-d1抑菌谱广,对桃褐腐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带宽达到9.3 mm.以细菌悬浮液处理桃果实,对桃褐腐病防病效果可达70%左右.通过传统分类法和分子分类法将菌株JY-d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faciens).PCR扩增结果表明,JY-d1基因组中存在编码丰原素的fenB和伊枯草菌素的ituD基因.质谱图显示该抗菌物质包含C15-IturinA、C16-IturinA和C17-IturinA,且伊枯草菌素粗提物浓度达2.34 mg·mL-1时可完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说明该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木霉和杀菌剂联合作用对绿巨人褐腐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木霉菌株及杀菌剂对绿巨人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室内测试结果表明,T(5)菌株的抑菌效果为50.92%;杀菌剂爱苗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73.03%;其次为多菌灵59.08%;木霉T(5)菌株与多菌灵联用的抑菌效果好,抑制率随着多菌灵的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当多菌灵浓度为75 μg/mL时,抑制率仅为41.71%,而当多菌灵浓度增大至300 μg/mL时,抑制率即增大至82.86%.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药剂,选用5种不同药剂进行了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天和14天,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前),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防效最好,分别为57.64%和57.1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第2次施药后7天,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较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前)均有所提高,但仍以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防效最好,分别为73.08%和72.88%;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防效次之,分别为60.60%和60.35%;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桃褐腐病发生的病原及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病规律,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技术,以期为提高种植户对桃树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在采收前后造成大量果实损失,开展桃褐腐病抗性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抗性资源,为褐腐病抗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资源,是解决栽培品种褐腐病抗性不强的长久之策。【方法】2018—2021年,以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收8.0—8.5成熟度的果实,无损接种616份,有损接种505份,观测无损接种的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以平均值和0.5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抗性指标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为(11.22±5.96)%,变异系数为35.48,基于此指标建立的9级抗性评价体系中,抗性1级(<0.80%)的种质资源缺失,2级(0.80—3.78%)中含有10份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3级(3.78%—6.76%)134份,4级(6.76%—9.73%)157份,5级(9.73%—12.71%)122份,6级(12.71%—15.68%)73份,7级(15.68%—18.66%)60份,8级(18.66%—21.64%)21份,9级(>21.64%)39份。无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1.71±0.21)cm·d-1,变异系数为0.18,基于此指标的9级评价体系中,1级(<0.98 cm·d-1)含11份种质资源,2级(0.98—1.19 cm·d-1)28份,3级(1.19—1.40 cm·d-1)72份,4级(1.40—1.61 cm·d-1)109份,5级(1.61—1.83 cm·d-1)103份,6级(1.83—2.04 cm·d-1)82份,7级(2.04—2.25 cm·d-1)45份,8级(2.25—2.46 cm·d-1)29份,9级(>2.46 cm·d-1)26份。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y)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x)的回归为关系为y=6.2073xR2=0.1839),线性程度较低。分组均值比较发现中国桃野生资源相对具有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是抗性资源挖掘的重点。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2个指标均与果实带皮硬度(r=-0.234)和去皮硬度(r=-0.240)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r=0.427)和着色程度(r=0.319)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结论】分别建立了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的褐腐病抗性9级评价体系;筛选出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0份,抗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1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