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多年的试验数据,编制了饲用甜高粱种植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饲用甜高粱种植技术的适用范围、基本要求、播前准备、播种要求、田间管理和刈割收获等技术要求,可为河北省地区农牧民提供饲用甜高粱大田生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的试验总结,研究饲用甜高粱种植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基本要求、播前准备、播种要求、田间管理、刈割收获、运输和贮藏以及台账管理等技术要求,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措施与技术指标,旨在提供无公害饲用甜高粱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的试验总结,研究富硒饲用谷子种植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种植要求、播前准备、播种要求、田间管理、刈割、运输和贮藏以及台账管理等技术要求,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措施与技术指标,旨在提供富硒饲用谷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饲草谷子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据多年的试验总结,研究饲用谷子种植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播前准备、播种要求、田间管理、刈割利用等技术要求,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措施与技术指标,为饲用谷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_1B_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_2B_4,即种植密度为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种植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_1B_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_2B_4,即种植密度为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结论]为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 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1B4,即种植密度为7.50 万株/hm2 与播种行距为40 cm 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2B4,即种植密度为22.50 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饲用甜高粱大力士为材料,对不同海拔区域饲用甜高粱进行不同刈割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旱作区低海拔区域(1500m左右)肥水相对充足的川台地种植饲用甜高粱,适期早播,采用2次刈割,可适当提高饲草产量,亩产可达6870.1kg/亩。在海拔相对较高的(1600m以上)山区,宜采用1次刈割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9.
凉州区饲用型甜高粱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全膜平作条件下,通过"3414"试验,建立了饲用型甜高粱鲜草产量与氮、磷、钾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凉州区种植饲用型甜高粱的最佳效益施肥量为N 562.5 kg/hm^2、P2O5150 kg/hm^2、K2O 120 kg/hm^2,此时饲用型甜高粱鲜草产量为132.96 t/hm^2。  相似文献   

10.
根据湖南省的地理特点、畜牧业发展目标,发展饲用型甜高粱种植是湖南省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需要,是适应地理环境的需要,是发展草食动物养殖业的需要。因此,文章对湖南省饲用甜高粱的发展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品种甜秆饲用杂交高粱为研究材料,分析它们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影响高粱的生长发育,种植密度小的生长发育较快;不同品种比较发现,甜高粱杂交种比甜高粱生长发育速度快,具体表现为可见叶、展开叶发生速度较快,株高较高;从产生分蘖数的角度看,21A×126-524产生的分蘖数最多;从叶面积指数来看,甜高粱叶面积指数最大。经形态指标比较,得出其在不同密度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为饲用杂交甜高粱的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饲用甜高粱品种与青贮玉米产量、品质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饲用甜高粱的产量和品质,筛选出适合代替青贮玉米的饲料作物,进而有效缓解冬季畜牧养殖青贮饲料资源缺乏问题,选取11个饲用甜高粱品种,以湖北省黄冈地区主要青贮玉米种植品种雅玉8号为对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结果显示,饲用甜高粱再生能力强,2次收获总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大部分饲用甜高粱的品质低于对照雅玉8号;辽甜13号品质与对照相当,其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7.7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0.66%、粗蛋白含量8.40%,介于青贮玉米等级2~3级,头季饲用甜高粱收获产量83.65 t/hm~2,再生饲用甜高粱收获产量31.28 t/hm~2,累计产量114.93 t/hm~2,较对照组增产112.6%;因此辽甜13号相比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青贮品质好、一次播种多次收获等优点,可以代替青贮玉米,在鄂东地区大面积种植,晋草11号、辽甜1号适合做青饲料,用来鲜食喂养牲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四种优良青贮饲草品种玉米、高丹草、苏丹草、甜高粱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饲用价值、栽培利用技术等,旨在为云南各地开展粮改饲工作以及养殖企业进行青贮饲草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不同施肥量、种植密度因素对饲用甜高粱[Sorghun bicolar(L.)Moench var.succharafumKouern]生育动态和全株鲜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月以后适量追肥可以促进株高和叶片的生长,增加饲用甜高粱的全株鲜重,而种植密度的影响不明显;7月下旬各处理组合的单株茎数减少,以高密度处理的降幅最大,达到每株2个。由回归方程优化出饲用甜高粱种植最佳的施肥量、种植密度组合为施肥总量906.18 kg/hm2,种植密度17.5万株/hm2,此时鲜重产量达60.73t/hm2,施肥量与最终鲜重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而种植密度与鲜重产量的相关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提升天水市市饲草料科学种植水平和畜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4月21日,天水市饲用甜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培训班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班。据悉,此次培训班为期半天时间。培训班特邀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贺春贵教授作《饲用高粱种植与利用技术》培训讲座。天水市各县区技术人员、张家川县畜牧养殖大户共80余人参加培训班。培训班上,贺春贵教授  相似文献   

16.
以饲用甜高粱大力士为材料,研究不同海拔区域不同刈割次数对饲用甜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作区低海拔区域(1 500 m左右)肥水相对充足的川台地种植饲用甜高粱,适期早播,采用2次刈割,可适当提高饲草产量,产量可达103 t/hm2;在海拔相对较高的(1 600 m以上)山区,宜采用一次性刈割。  相似文献   

17.
甜高粱因其生物产量高,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丰富且适口性好,而作为1种新型的饲草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该文首先介绍了甜高粱的饲用价值,然后简述了青饲、调制干草、青贮3种饲料化利用形式,同时介绍甜高粱在奶牛、肉牛、肉羊生产中的应用,最后指出甜高粱在哈密畜牧业发展中的潜力与展望,以期在畜牧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甜高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是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除了具备普通高粱的一般特点外,最大的区别是它成熟时仍青枝绿叶,茎秆中有大量汁液,且糖分含量很高。种植甜高粱具有许多优势,综合效益很高,前景广阔,是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好项目。甜高粱综合开发的主要领域1.饲用。甜高粱粮、秆兼收,其籽粒的饲用价值同普通粒用高粱,但更重要的是还可收获鲜甜的茎叶。甜高粱茎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均高于青贮玉米茎秆,其中,含糖量高达15%以上。甜高粱饲料适口性极好,青贮后具有清香味,无论是青饲、青贮,牛、羊都很喜欢采食,饲喂效果也好于玉米。甜高粱以其优异的生物…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饲用大力士甜高粱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利用等技术介绍,以期望获得高产、高效、高质的饲用大力士甜高粱,为草食动物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  相似文献   

20.
甜高粱是粮饲兼用的优质牧草,具有抗旱、耐盐碱、产量高、适口性好等特点。本文总结饲用甜高粱复种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运输等内容,为甜高粱在新疆农牧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