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用外部性理论和博弈论解释了林农对公益林投入不足的现状,然后基于辽宁325户林农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产权制度改革对林农投入公益林的影响,主要从林农收入来源、林农对公益林补偿政策的了解及林农对公益林的投入意愿角度分析,得到了辽宁公益林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并以辽宁为例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集体及个人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总结了补偿基金兑现原则及工作步骤,分析兑现中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兑现措施,旨在全面促进公益林补偿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1年辽宁省作为国家首批补助试点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现行的补偿机制与林农收益差距较大,影响了林农建设和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该文通过对公益林分等级补偿标准核算,得出补偿标准的范围,为生态公益林分等级补偿提供依据,并提出适合辽宁省生态公益林分等级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郸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3):59-61,66
贵州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7.6%,截至2011年底,已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362.11万hm2,落实公益林专职护林人员55 819人.文中分析了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生态效益补偿未全面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低,林农缺乏护林积极性,公益林管护与农民放牧及生活用材之间的矛盾突出,监管不力,护林员的选聘不公正等问题.藉此,提出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尽快出台公益林管理政策,积极开展公益林的非木质利用,建立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林地产权逐步明晰,生态公益林权属发生了重大变化,林农个体拥有的生态公益林比例越来越大,生态公益林管理主体相对分散,补偿对象众多,尤其是对林农个体的补偿工作越来越重,这对公益林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该文就公益林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及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普洱市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森林云南"、"森林普洱"为抓手,从7个方面着力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普洱市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原则,调整林业两类林的区划界定,把江河两岸、水库周边、交通干线沿线、保护区及周边、城镇面山及村寨周边等生态重要区域划为生态公益林,使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从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5%提高到30%以上。此外,全市组织1.47万余名管理员,开展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工作,并建立了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机制,全市每年兑现补偿资金1亿多元。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普洱市完成一期工程1273.1  相似文献   

7.
介绍普洱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布、管理机构、制度等情况,分析林农抵触情绪大,管护难度大,公益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参与管护积极性不高、欠缺激励机制等由公益林补偿标准低而产生的问题。提出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费制度,建立公益林区非木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前,河南省济源市2012年度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已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兑付资金159.5万余元,共涉及9个镇、77个村、12465户,补偿面积398848.4亩。实施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复杂、社会影响大的民生工程。从2011年开始,济源市在公益林农户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自从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所获得的收益提升极大,但是现行的林权制度也要求林农加大经营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为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但由于生态公益林的收益较低,导致林农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具有较大的排斥性,不满足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补偿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探究了这一问题对于甘肃民勤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率和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严英 《云南林业》2012,(6):58-58
近日,昆明市林业局举行了《昆明市市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听证会。来自各县(市)区林业局(农林局)的公益林管护工作人员,各地林农代表、(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律师共计36人参加了听证会。大家认为,新《办法》与原来的管理办法相比,有以下3个亮点。亮点之一:市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当中,昆明市市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6元。2011年,昆明市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面积从2009年的410.31万亩增加到422.82万亩。而且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补偿  相似文献   

11.
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阳县为例,分析了当前公益林建设及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与新形势发展不协调、补偿方式与标准不合理、补偿实施与管理不规范、无法充分调动林农营林护林积极性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立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综合保险机制,统筹联网、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公益林管护机制,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制定合理的补偿方式和标准,加强监管、强化考核和进一步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等若干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曲靖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公益林建设成效,指出存在补偿资金拨付困难、区划基础工作不到位、林农利益诉求日趋突出等问题。藉此提出统一资金拨付渠道、建立横向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区划落界等对策措施,旨在为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远国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144-145
富源县十八连山乡土地总面积31 719hm2,通过两林区划,其公益林面积8 996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9%,商品林在面积6 917hm2占43.1%。介绍了在重点公益林建设中的工作方法:编制实施方案、签订限伐协议及管护合同、上岗培训、兑现补偿资金、补植补造和加强检查等。  相似文献   

14.
介绍小百户镇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的面积、经费、管护模式等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着的管护资金不足,广大农民群众缺乏参与管护的经济基础及对生态公益林认识不足等问题,藉此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将相关领导干部也纳入宣传对象,实施管护新模式,完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林农的主体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17县753户林农为例,首先通过二元Logistics模型实证林农退"商品林"还"公益林"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再构建ISM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政策接触能力、政策落实情况、补偿的标准、政策了解程度、补偿标准了解程度、补偿标准满意程度对林农退"商品林"还"公益林"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林地经营规模、经营资金畅通性对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显著影响因素中,林地经营规模是表层直接因素;补偿标准满意度、政策了解程度、补偿标准了解程度、经营资金畅通性是中层间接因素;政策接触能力、政策落实情况、补偿的标准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促进林农退"商品林"还"公益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资金投入、管理机构、补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的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朝阳市集体林改革后公益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集体林改革后公益林经营管理存在着林农权益难实现、林地保护不到位、科技支撑不理想、经济和社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增强林农生态意识、优化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开展可持续经营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集体林权改革后,广大林农从经营商品林中获益较多,而从经营生态公益林中获益较少,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压力大。从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出发,探讨了管护与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办法和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邵武市地处闽江上游,肖家坊镇位于武夷山脉南麓,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如何以乡(镇)为对象,在确保重点生态公益面积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一方面实现境内生态公益林的优化布局,另一方面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差异化动态补偿机制,以充分调动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文章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可为更大区域范围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与生态保护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级公益林地类、林种、生态区位、权属等结构,公益林管理的组织结构与人员、国家补偿、建设项目等情况,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林农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不强、护林积极性不高,乡镇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和护林员不足、技能较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未能达到林农心里预期,护林员培训效果不理想,资金投入不足、管护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宣传、提升林农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充实、培训基层林业管理和林地管护人员、提高公益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技能,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促进国家级公益林综合利用,提高造林与林地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等提升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