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李近报道4月26日,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企业"走出去"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落实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去年签署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探索、研究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企业"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加快推进林业企业"走出去"步伐。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家林业局、商务部、中林集团、内蒙古、吉林、  相似文献   

2.
产经资讯     
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新一轮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本刊讯记者杨燕南报道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订“十一五”期间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加速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现代林业进程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协议确定,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是非商业性金融合作关系,目的是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开发性金融贷款支持相结合,推进我国林业重点…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17~18日,国家林业局计财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三局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召开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座谈会。此次会议是落实今年9月18日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精神,由政府主管部门搭台,务实推进银行和企业合作交流,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特别是重点推动实施林业“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4.
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订“十一五”期间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加速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现代林业进程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产业》2007,(6):85-85
2006年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订“十一五”期间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加速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现代林业进程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2012年10月17~18日,国家林业局计财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三局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召开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座谈会。此次会议是落实今年9月18日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精神,由政府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业》2020,(1):130-135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人工用材林事业书写了恢宏诗篇,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从速丰林向国家储备林、从一般树种用材生产向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用材储备、从主要利用国际贷款向创新利用国家开发性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8.
利用金融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主要森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多地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的宏观背景下,对于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笔者从森林培育技术角度,对树种选择、项目布局、林木培育技术和木材产量四方面进行经验归纳总结,从而准确把握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主要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9.
林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5年12月29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和洽沙贴息贷款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了几项注意事项。现摘要报道如下:1、充分认识加强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和治沙贴息贷款管理的重要性。2、“九五”计划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安排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和治沙贴息贷款。3、贴息贷款的用途和对象:林业项目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开发性生产的资金需要,分为速丰林、经济林、  相似文献   

10.
6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更给这炎热的夏天增添了几分热度。 尤其此次会议强调的:在全面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包括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在内的林业金融支撑制度,着力强化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切实优化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邓三龙 《中国林业》2010,(16):14-17
<正>湖南是国家确定的首批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省份之一。在国家林业局、保监会、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湖南在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为林农发展林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推动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为支持本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加速绿化荒山的步伐,玉林地区农业银行系统1985年初开始发放林业开发性贷款,至今3年累计放出金额748.5万元,全地区利用林业开发性贷款的有187个联营林场、9424个承包  相似文献   

13.
李继品 《绿色科技》2022,(5):185-189
基于隆阳区将要开展的国家储备林项目概况、隆阳区自然概况和森林资源概况,从国家、云南省和隆阳区3个层面重点分析了隆阳区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建设国家储备林的机遇;同时从当地自然资源、林草技术力量、林业产业发展态势、林业产业支撑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外部协作条件、当地土地资源等方面对隆阳区国家储备林实施条件进行了系统探析。针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提出了拓宽融资渠道、扶持项目建设,强化种苗供应、严把种苗质量,加大科技支撑、提高营林水平等方略和建议,以期为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业金融学是金融学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林业金融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且可以为林业和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林业金融学科专业人才。当前,林业金融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林业金融学科定位模糊,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体系架构需要凝练;林业金融研究存在偏差,研究思路、重点和方法需要明确;林业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够,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对林业金融学科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科研平台和教材的建设有待加强。为此,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提出了林业金融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学科发展的思路,确定阶段发展的目标;突出学科发展的特色,选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林业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搭建学科科学研究平台等,以促进林业金融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团荣  刘宁  田丽 《河南林业科技》2013,33(1):32-35,52
通过对河南省林业金融保险服务能力现状的调查可知,林业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能力比较低下;林业保险服务刚刚起步,林农求之若渴;国家对林业金融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林业金融保险具体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缺失,林业要素交易市场发育滞后,林业金融担保机制不够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发放主体的结构不合理。提高河南省林业金融保险服务能力的主要对策: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操作细则;鼓励更多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加强国家对政策性林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与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积极创新拓宽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建立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林业保险补贴。  相似文献   

16.
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林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家储备林建设所需资金量大,传统的以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远不能满足需求,政府鼓励市场主体运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本建设国家储备林。通过分析近年来央地合作共建国家储备林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对重庆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创新机制的研究,提出把握“公益性”、“民生性”、“创新性”,做大做强国家储备林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林业》2023,(4):6-7
<正>一、背景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闽委发〔2022〕12号)精神,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深入推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林资规〔2019〕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林业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措施>的通知》(林规发〔2021〕77号)等文件精神,福建省林业局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基层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农意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河南省内乡县利用开发性金融采用PPP模式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的资源条件、取得的成效,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和自然风险,提出采取多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实行综合性森林保险等对策。指出利用开发性金融采用PPP模式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模式可增强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发展空间,并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大力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王敏报道2012年9月18日,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相似文献   

20.
乌苏县积极鼓励支持农民利用荒滩植树造林,进行开发性生产,加快绿化步伐。 县林业专业户已发展到七百多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纷纷要求在荒滩、河滩植树造林,进行开发性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