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内部治理规范性、利益分配联结性、自我发展成长性、风险控制稳健性、联合合作规模性五个维度,对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归纳。在内部治理方面,治理机制的完善有效规范了管理者行为,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利益联结方面,合作社针对不同产业,采取弹性联合运作模式;在自我成长方面,资金互助社快速有效地满足了农民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资金合作模式积极助推农民自我发展;在风险控制方面,合作社风险管控意识较强,能够对不同类型风险分别施策;在联合合作方面,联合社协助社员形成利益共同体,运用集体智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合作社作为产业减贫的重要主体,其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减贫效果的影响显著。基于南疆拜城县不同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减贫效果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利益分配方式、风险共担方式、利益联结方式的不同对农户减贫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发挥合作社带农促农作用,必须在利益分配方式、风险共担方式、利益联结方式层面优化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3家国家级示范社为例,从利益产生、利益分配、激励制度与风险防控4个方面分析其在推进三产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各利益联结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合作社推进三产融合必须考虑与内部社员、与外部资本建立不同的利益关系,相应设立"一社两制";应建立基础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层级递进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社员利益;引入外部主体需注意盈利项目的吸引力和外部资本利益诉求,但也要确保合作社自身的主导地位。建议合作社在推进三产融合时:一是推进"一社两制"利益联结新思路的推广;二是精准推进社员利益的稳定和升级;三是与外部主体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双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3家国家级示范社为例,从利益产生、利益分配、激励制度与风险防控4个方面分析其在推进三产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各利益联结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合作社推进三产融合必须考虑与内部社员、与外部资本建立不同的利益关系,相应设立“一社两制”;应建立基础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层级递进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社员利益;引入外部主体需注意盈利项目的吸引力和外部资本利益诉求,但也要确保合作社自身的主导地位。建议合作社在推进三产融合时:一是推进“一社两制”利益联结新思路的推广;二是精准推进社员利益的稳定和升级;三是与外部主体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双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泰州农业产业化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户缺乏利益代言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风险识别和预防机制缺乏,农户仍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成本高昂;针对上述分析,认为现阶段宜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公司,引入强契约和强关系治理农民与农民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合作社产业链不断延伸、外部资源渗透与联结强化等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客观科学的农民合作社治理评价体系。本研究借鉴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农民合作社组织特征,从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社员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和信息披露五大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评分评价法构建农民合作社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创设治理指数,并利用四川省10个县439家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组织结构普遍较为完整,但在成员账户设立、社员参与盈余分配程度、社务信息透明度等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方面较为薄弱;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方面,合作社表现出与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示范社治理水平明显高于非示范社,地区农合治理水平差异大且与当地经济呈现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提升合作社治理水平应:一是注重内部控制环节,督促设立成员账户,科学调整盈余返还制度;二是合理引入外部资源并明晰利益联结关系,逐步规范社务公开信息制度;三是进一步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发挥示范社示范和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高凌云 《新农业》2023,(20):74-76
<正>1利益联结机制下农民合作社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征合作社和农户成员的利益联结表现为产品(服务)合作机制和要素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以分配机制为主,利益调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围绕分配机制而展开。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表现为购销联结型、合同联结型和产权联结型,联结程度由松到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依照不同的轨迹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社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初始成长阶段、深化加速阶段、综合拓展阶段。在各个阶段,农民合作社的功能、业务、资金需求等层面不尽相同,呈现出特有的融资特征。  相似文献   

8.
治理结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扩张很快,但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合作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合作社内部的摩擦效应所抵消,合作社的组织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高效运作,在治理结构设计上要充分重视不同成员的能力差异与利益关系,区分两类决策类型并赋予不同的投票权,设立独立监事以加强合作社内部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经营模式创新是否能够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进而推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减贫,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选择南疆A县两家参与产业减贫的典型合作社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深入探究合作社组织经营模式创新差异对减贫成效的影响。结论表明,由合作社技术创新、融资创新、产权利益联结机制、服务利益联结机制构成的组织创新经营模式的差异,是不同合作社对产业减贫效应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基于结论,合作社应从技术创新和融资创新入手,完善产权利益联结机制和服务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水平,从而提升合作社带动产业减贫成效。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典型利益联结模式主要有以合同为纽带的契约型、以合作社为中介的合作式、以要素融合为特征的股权制三种模式。现有模式不能有效兼顾农村"三产"融合各主体的利益,尤其是小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河头镇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社的案例表明,股份合作社联合社在平衡农村"三产"融合各主体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农村"三产"融合紧密型利益联接机制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A村牛联合放养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牛联合放养组织雏形的出现、牛联合放养组织的快速发展和牛联合放养组织的稳定发展进行分析,从治理、风险保障、自我服务和信誉四个方面对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需求、乡土文化和农民主体能动性在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探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联合体内部协同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治理模式视角,从流量效应、共享效应和目标价值共创效应三个维度评价协同效应,利用225份联合体调研数据,运用组合赋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效应内涵和表现评价,探究了企业治理、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三种治理模式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效应的差异与原因。分析表明,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效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关系治理模式下联合体协同效应水平明显高于企业治理与契约治理模式下的表现,风险应对态度、成员间的信任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关系治理模式优于其余两种模式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建议扩大联合体经营的产品种类,改善资源同质化情况,促进资源要素在联合体内流动和共享,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方式,向股份制合作发展,促进联合体协同。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菊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60-15963
综述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及其对农民利益的影响,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类人少地多的国家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采取大规模的机械化为主导的节约劳力型模式;日本这类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技术型的节约土地型模式;西欧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中间型模式,让机械化与技术化共同发挥作用。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流转权益分配不够合理;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破坏农民长远利益;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分析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指出大户或者龙头企业往往占据了合作社中的有利地位,利用股权优势或管理优势掠夺农户的经营成果,转移风险,农户往往处于劣势。提出了在规模经营中保护农民利益:实行适合国情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与完善政府的惠农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社是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主体,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河南省农民合作社存在基础服务型与多元服务型两种模式,其在引导带动、农产品增值、村社协同共建等方面均有相应的做法及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如政策落实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农户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专业人才匮乏等.因此,农民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重视合作社组织内部构建,培养农户合作意识,重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土地流转实际做法为例,从利益分配、风险共担、乡村精英政治组成的三维模型入手,分析郑保屯托管式土地流转模式是如何通过适应性变革发展起来的。认为该托管模式在风险和利益分配上找到了合作者与农民的契合点,已经被当地农民广泛接受;发现郑保屯托管式土地流转模式在影响利益与分配的关键环节上是通过乡村精英的能力与克制来建立合作社与农民之间有效合作机制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芬  李茂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08-18910
分析了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保险发展有效载体的有利条件: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规模化经营,破解了小户分散经营难题;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大大缩减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合作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同时,指出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保险经营载体的局限性: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范围小,组织规模小,不利于农业风险的分散;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缺乏,本身发展还不够规范,不利于载体功能的发挥;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文化素质低,不利于农业保险的推行。提出了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如农业保险合作社(相互会社)模式、"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保险"的模式、专业合作社代理农业保险模式。最后,简要说明了农业保险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在缓解社员流动资金紧张、促进社员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可持续性差以及规模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互助资金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应该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扶持方式;充实互助组织互助金,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等方面入手,改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状况,使之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民致富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小额贷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小额贷款中国人民大学严瑞珍一小额贷款从历史渊源来说,来自19世纪的合作运动。那时的小手工业者和贫苦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组织了合作社,除进行生产合作外,还实行资金的互助,即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储蓄与贷款。但是建立专业银行,专门对穷人实行小额...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在生产上谋求共同发展,依据自愿、平等、互助、互利的原则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不同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3.68%,这类合作社多采取土地、资金和大型农机具、生产等合作形式,主要开展农资购买、农机作业、产品销售等初级服务;联合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32%,这类合作社多采取资金合作形式,主要开展贮存保鲜、加工销售等服务。自主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产前、产中服务为主要内容,联合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产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结合不同模式合作社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的经营内容、管理方式对合作社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