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高空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分析了2017年2月21日多伦县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发生时500 hPa中纬度主要表现为两槽一脊型,且处于稳定少动态势,贝加尔湖主要处于高压脊区;伴随着高空槽不断东移,多伦县主要受西南气流控制,大气层结特别不稳定,为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可靠条件。多伦县位于槽前脊上,主要受高压脊的作用;700 hPa和850 hPa多伦县主要处于槽前脊上,受低涡与上方切变线的共同作用,进而产生强降雪天气。在降雪天气发生时,多伦县的各个高度层的相对湿度场后方都分布着高湿度值中心,相对湿度均>80%,比湿值处于2.0~2.5 g/kg之间。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这些为此次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850 hPa形势场分布着1个负涡度中心,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对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十分有利,进而促进了强降雪天气的产生。此次多伦县强降雪天气的发生对农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高空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7年2月21日发生在多伦县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及对农业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发生时500 hPa中纬度主要表现为2槽1脊型,且处于稳定少动态势,贝加尔湖主要处于高压脊区;伴随着高空槽不断东移,多伦县主要受西南气流控制,大气层结特别不稳定,为暴雪天气的发生给予了可靠条件。多伦县主要位于槽前脊上,主要受高压脊的作用;700hPa和850hPa多伦县主要处于槽前脊上,多伦县主要受低涡与上方切变线的共同作用,进而产生强降雪天气。在降雪天气发生时,多伦县的各个高度层的相对湿度场后方都分布着高湿度值中心,相对湿度都达到80%以上,比湿值处于2.0~2.5 g/kg之间。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这些为此次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850 hPa形势场分布着一负涡度中心,如此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对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十分有利,进而促进了强降雪天气产生。此次多伦县强降雪天气的发生对于农业的影响既有利,同时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对于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的2008年10月26—28日玉树地区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图上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低纬地区孟加拉湾风暴发展旺盛并不断北上高原,玉树地区受巴尔喀什湖槽底西北气流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形成的高原切变线影响;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假相当位温的大值区对应暴雪区,对于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3年2月16-18日山南地区南部出现强降雪过程,利用此强降雪过程的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山南南部出现强降雪主要原因之一是巴尔喀什湖及其西北侧地区的冷槽底部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在高原的地形作用下,在高原西南侧形成南支槽,槽前暖平流不断向山南地区南部一带输送强暖湿空气;在500 hPa涡度场上降水时段内整个山南地区为正的涡度区,而且中心值与前期相比明显加强,这种分布特征引发低层气旋性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散度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对强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对湿度高值中心移至高原南部一带,且接近饱和度,为强降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高原西南侧的强云系不断东移北上;同时,云团厚度不断加强造成本次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酒泉市强降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6年3月8—9日,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出现较强的降雪天气,其中玉门和肃州区达到大雪标准,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酒泉市强降雪的环流形势为横槽南压型,在500 h Pa高空,中亚存在发展的高压脊,脊前冷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700 h Pa高湿区位于北疆沿天山一带,地面系统冷高中心均位于萨彦岭地区,高空地面系统配合较好。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演变表明,强降雪天气出现时段区域内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大气层结处在不稳定状态下,为产生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水汽通量散度的演变可以看出,在酒泉上空水汽聚积,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1月17~18日发生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欧亚大陆呈两脊一槽型且经向环流度较大、西伯利亚低槽、中低层低空急流及切变线是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西南低空气流及低层偏东气流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高辐合、低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潜在的不稳定能量的共同影响都是此次降雪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市2009年11月6—8日发生了一次范围大、影响广的降雪降温型寒潮天气过程,此次寒潮过程对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生产等造成了较大影响。为类似寒潮天气的精准预报提供参考,对此次典型降雪降温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西伯利亚冷高压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引起,是一次较为明显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冷空气源自新地岛以东洋面,在西伯利亚中部的寒潮关键区聚集,沿西北路径进入呼伦贝尔;产生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700hPa低层,整个呼伦贝尔为西南气流控制,槽前有源源不断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呼伦贝尔地区输送,降雪区上空始终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垂直运动,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2月21—22日沈阳地区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环流背景场、涡度场、散度场等方面.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低空急流和切变线以及地面低压倒槽和冷锋共同配置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和水汽条件,涡度和散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平辐合辐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与强降雪天气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旋演变和物理量配置等方面,分析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形成原因,此次强降雪出现在500 h Pa西南气流中,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低层切变线附近靠近暖区一侧以及两支低空急流的左侧交互区,降雪最强时处在地面气旋顶后部。降雪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为正涡度区,高低层一致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和维持。下暖上冷的温度平流差异,使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在动力抬升的触发下,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此次强降雪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对2015年3月8日吉林市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强降雪天气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带来的降水过程,华北地区低空涡旋并入、来自渤海湾上空偏南气流水气输送及西伯利亚干冷空气的南下入侵等共同作用下产生低熵结构引起暴雪天气;降雪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卫星云图与降雪天气发展演变都有很好的对应和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受西西伯利亚低槽和中亚低槽结合东移的影响,2009年2月10日午后~12日夜间,北疆、东疆出现了强降温和明显的降雪天气,北疆大部地区、东疆地区达寒潮,阿勒泰为强寒潮。此次寒潮天气后,北疆地区从前期的温高少雪转为多雪低温时段。分析此次寒潮天气,发现2月份100 hPa极涡的活动存在异常。100 hPa的极区环流经历了一波(极涡绕极型)转二波(极涡偶极型)和二波偏东转正二波的演变过程,为此次转折性寒湖天气的产生提供了高层大气环流背景。同时100 hPa极涡活动的异常也导致了半球范围内500 hPa环流发生调整。大西洋沿岸低槽加深,欧洲高压脊发展东移,导致西西伯利亚低压槽在南下过程中与中亚低槽结合,"突变"加强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同时高低空流场分析表明:北风带的偏北气流起到了向该区输送冷空气的动力作用,而南支上的西南气流起到了向该流场区输送暖湿热能作用,2个作用的结合,使位势不稳定且能量增加,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这是新疆产生冬季大降水天气的动力条件。同时,2月10~11日,700 hPa层上,温度露点差场在中亚到北疆地区有大片的高湿区,500 hPa上,该区域有多个站T-Td〈4℃,中亚槽为该区西部至天山中部地区的明显降雪起到重要作用。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强烈的冷平流输送及冷暖平流梯度和较充沛的水汽也在此次强降温、降雪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中高层西南气流和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向济宁市输送水汽;低层东北风使冷空气先从东北地区回流形成冷垫,暖湿气流沿着冷垫爬升形成降雪。动力和热力条件对强降雪的发生非常有利,假相当位温场的大值区为此次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预报思路,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具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以及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给当地公路交通、民航等交通领域以及农牧业生产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2017年2月欧洲极涡强度特别强,这些给环流调整给予充足的动力条件,促使月内西风槽逐渐分裂东移,有利于西北急流的形成。东亚属于正距平场,促使乌拉尔山高脊向东移动至东亚大陆的时候,极易构成较为深厚的阻高系统。2017年2月亚欧大陆高低空风场距平场主要呈西北"正"、东南"负"分布,我国内蒙古西部由低层至高层,大体受偏东、偏南气流的作用,如此的风场分布为本次发生在内蒙古西部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从物理量场分析来看,强降雪发生过程中,内蒙古西部地区相对湿度、比湿、水汽辐合条件均较好,再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对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十分有利,这些共同推动了此次内蒙古西部强降雪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3月20—21日吉林省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极涡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极锋锋区加强,锋区上的偏西急流和中纬度地区的西南气流交汇后向东移动,进入新疆北部,因冷暖空气交绥剧烈,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低层辐合及高层辐合的配置使得整层上升运动不断加强,再加上地形和锋面强迫抬升,使得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为强降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在吉林省强降雪天气出现的过程中,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强度加强,再加上水汽的持续维持,使得降雪强度不断加大;在降雪天气还没有出现之前,偏东急流是主要的触发机制,在提供水汽供应的同时,还提供触发条件,再加上低层偏北气流的影响,使得不稳定条件较强,有强烈的扰动出现,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了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暖锋是造成吉林省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锋生过程明显,锋区朝着东北方向倾斜,在地形的影响下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强降雪天气出现时段同中低层暖锋锋生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5.
边秀珊  吴登成 《北京农业》2014,(24):162-163
利用MICAPS常规高空、地面、探空、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3年4月22日白天至23日发生在青海省南部牧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部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降雪前期青海省南部一直处于层结不稳定状态,低层冷空气的侵入进一步加剧了层结不稳定;低空青海湖锢囚和高空暖切变共同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高低空显著湿区和湿轴与降雪范围、强度、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春季高原大到暴雪的预报工作中具有实际应用和参考价值;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同时具有强对流天气和大降水天气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4年2月6日山西省忻州市出现了一次较强降雪天气过程,其降雪时段主要集中于2月6日08:00—7日08:00,全市普降中雪,其中忻府区降雪量最大,24h降雪量5.8mm达大雪等级,河曲县降雪量最小,24h降雪量达1.6mm,达中雪等级,前期形势:2月2—4日忻州市出现了大范围降温天气过程。忻州市48h最低气温下降4.7~14.8℃,其中宁武、神池、五寨、岢岚的降温幅度达寒潮标准。此次的降温使得对未来72h内的露点温度的影响做足了准备。通过分析,得出当日(6日20时)过境时500hpa短波槽由河套地区继续东移向该区的影响;700hpa河套中部有一个人字形切变。此外,700hpa上为一致的偏南气流,为此次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50hpa在河套地区到山西省北部有弱的人字形切变;因此,该区处于700hpa与850hpa切变之间,且湿度较大;从物理量场分析:垂直速度场从850hpa到200hpa之间均为垂直上升运动且500hpa垂直速度达到最大;散度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均为此次降雪创造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甘南春季的3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场、卫星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700 h Pa切变线、地面冷锋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中,相对湿度在强降雪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卫星云图反映了短波槽云系和冷锋云系交汇产生甘南高原边坡地带大到暴雪天气过程。通过3次强降雪过程的综合分析,给出了对今后高原边坡地带该类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21年11月5—8日,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出现秋末冬初第一场强降雪天气,此次大暴雪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存在雨雪转换特征,伴有雾霾、大风、暴风雪天气。西乌珠穆沁旗日降雪量突破历史极值,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日降雪量超过极端阈值。研究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中,高层西南气流配合低层东北气流的相互作用,使得暖湿空气沿着冷垫爬升,有利于强降雪天气的发生。高空急流加强,锡盟处于出口区左侧,“抽吸作用”加强,高空槽、低层风向风速切变、地面冷锋影响,促使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发生;锡盟西部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而东部地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叠加冷锋锋区影响,存在明显的次级环流,有利于上升运动的进一步加强,造成强降雪天气;比湿达到2~4 g/kg,水汽通量散度为负值影响,850 hPa存在一支风速>12 m/s的东北风急流,有利于将鄂霍次克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锡盟上空,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雷达产品显示,降雪天气过程基本反射率因子最大回波强度为35dBz,回波影响时间长,径向速度显示近地层风力为39 m/s,组合反射率最大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月18—20日的一次降雪过程是上海地区冬季出现降雪的典型天气过程,横槽后部不断有小股冷空气扩散,中高空暖湿气流较强并且伴有急流。通过物理量诊断分析了降雪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高湿区的配合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层西南气流的加强促使假相当位温脊区北顶加深。中低空逆温层结构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并且地面温度的变化对降雪开始时间、降雪量和持续时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