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省丛螟亚科昆虫多样性进行的初步调查,结合之前的文献记载,发现一个四川省新纪录种:白边纹丛螟 Stericta hoenei Caradja, 1935。本文对该新纪录种的外形及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及雄性外生殖器图版。研究标本均保存于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2.
中国秆野螟属(Ostrinia)雄性外生殖器系统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中国的11种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由生殖瓣、爪形突、抱器、抱器腹、阳茎组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相似度较高,根据爪形突分裂情况,该11个种分为两个大群,其中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苍耳螟、豆螟、酒花螟、麻螟、刺菜螟和款冬螟为一个大群,而酸模螟、虎杖螟和克什米尔螟为一大群:在第一大群中,根据爪形突中侧叶与两侧叶长度比分为两个亚群,在第一亚群中,根据抱器腹具刺区与无刺区的长度分为两个亚亚群.  相似文献   

3.
首次在中国大陆报道达苔螟属(Dasyscopa Meyrick,1894),并重新描述同源达苔螟(Dasyscopa homogenesMeyrick,1894)。提供同源达苔螟的成虫、鼓膜器和外生殖器特征图,以及达苔螟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利用灯诱采集螟蛾成虫,通过比较成虫外部形态结构与解剖比较外生殖器,对大庆地区螟蛾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初步统计出大庆螟蛾昆虫28种,分属于7亚科22属,其中黑龙江省新记录亚科1个、新记录属6个、新记录种10个。大庆地区螟蛾优势类群为野螟亚科和草螟亚科;优势种为茅田草螟、三点并脉草螟、褐小野螟、网锥额野螟及水稻多拟斑螟。所有种类均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与古北区兼有的广布种占60.7%。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资源基础资料零散不详实、资源鉴定及物种编目领域薄弱等问题,通过采集自然栖息地白菜田害虫卵,利用米蛾卵卡诱集及田间扫网采集3种方式,对白菜田寄生蜂资源进行采集,明确不同采集方式所采集的寄生蜂种名、拉丁名、采集时间及科、亚科或属等分类地位。同时,利用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学特征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et Chen)、暗黑赤眼蜂(T.pintoi Voegelé)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对触角、胸腹部、翅及雄性个体外生殖器的形态进行鉴定,完善我省蔬菜害虫天敌赤眼蜂的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大规模发掘优势天敌昆虫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刺蛾科(Limacodidae)1新记录属:婆罗刺蛾属Bornethosea Holloway,1986及1新种:九万山婆罗刺蛾Bornethosea Jiuwanshanensis sp.nov.,该新种的前翅中室顶部具一明显黑色斑点,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末端宽大,阳茎直而无刺突等特征,与Birthama nigrina明显区分,并给出了成虫和雄性外生殖器照片.所有标本材料均保存在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记述中国裳夜蛾亚科1个新记录属塔夜蛾属(Taviodes Hampson,1926)和1个新记录种(幅塔夜蛾T.fulvescens Hampson,1926),并提供新记录种的成虫及雄性外生殖器照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危害黑龙江地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干及侧枝的梢斑螟属(Dioryctria)昆虫种类,通过比对幼虫毛序、成虫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特征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鉴定,依据线粒体COI基因计算样本与其他梢斑螟种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构建ML树和NJ树,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样本的形态特征与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相同;样本的COI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且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Hap3);样本与在GenBank记载的赤松梢斑螟间的遗传距离(0.004)处于种内遗传距离范围(0~0.005),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赤松梢斑螟聚为一支。因此,可以确定所鉴定的样本均为赤松梢斑螟。依据COI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确定物种及分类地位,并且与传统划分结果相吻合,说明COI基因适用于梢斑螟属昆虫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透翅蛾科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袋桑透翅蛾Paradoxeciamyrmekomorpha( Bryk,1947)和黑肩毛足透翅蛾Melittia distinctoides Arita et Gorbunov,2000,并附有成虫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自然保护区蝶类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红眼蝶属(Erebia Dalman)一新记录种:珠红眼蝶(Erebia embla(Thunberg,1791))。对该种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成虫、外生殖器图片和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广东汕头新发现一种为害莲雾的鳞翅目昆虫.经鉴定,该虫系我国一新记录种-圣桉小卷蛾Strepsicrules semicanella(Walker,J866).介绍了圣桉小卷蛾的形态特征、分布、寄主等情况,并提供了成虫及雄性外生殖器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色季拉山昆虫调查,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种:玉藏夜蛾(Himalistra rubida Hreblay,PlanteRonkay,1995)、黑须璃杆夜蛾(Hyalobole nigripalpis(Warren,1911))。对所研究的种类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做了描述,给出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照片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中国波纹蛾科新纪录属卡波纹蛾属Chaeopsestis Le Cerf,1941新纪录种卡波纹蛾Chaeopsestis ludovicae Le Cerf,1941.提供雄性成虫及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中国优夜蛾属Ugia Walker新增一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阳优夜蛾Ugia sundana、紫优夜蛾Ugia purpurea雄性成虫和外生殖器,以及紫优夜蛾Ugia purpurea翅脉图.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馆藏盗夜蛾亚科标本时,发现秘夜蛾属中国2新记录种:异纹秘夜蛾(Mythimna iodochra(Sugi,1982))和贴秘夜蛾(M.pastea(Hampson,1905))。对该2种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成虫、外生殖器图片和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透翅蛾巳知23属,93种.罗氏蔓透翅蛾Cissuvora romanovi(Leech)为新组合和中国新记录,它与蔓透翅蛾属Cissuvora Engelhardt(1946)的另外2种成虫,可据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检索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控制烟草贮存过程中烟草粉螟的危害,采用烟叶浸渍法、卵粒浸渍法,测定了烟草粉螟3龄幼虫、成虫、卵对5种低毒药剂的敏感性,评估5种药剂对烟草粉螟防治的运用潜力。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烟草粉螟的毒力较高(对3龄幼虫的LC50为2. 70 mg/L;对成虫的LC50为5. 24 mg/L;对卵的LC50为98. 63 mg/L),氰氟虫腙对烟草粉螟的毒力最低,对3龄幼虫、成虫、卵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7. 47 mg/L、486. 27 mg/L、946. 81 mg/L。溴氰菊酯对烟草粉螟的速效性相对较差,但三天以后活性高、防治效果好。因此,在烟草粉斑螟幼虫末期(常出烟包化蛹)或者成虫期,可选用低毒溴氰菊酯进行仓库区表面处理,可降低仓库内的烟草粉斑螟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9.
橄绿瘤丛螟和栗叶瘤丛螟是两个习见的近缘种。国内有关林业害虫的文献,往往将其混淆。本文就这两种瘤丛螟的分布,寄主和形态等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多异瓢虫Hippodamia(Adonia)variegata(Goeze)是新疆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发生数量常居瓢虫的首位,例如棉田调查占瓢虫总数的23.7—64.2%。分布广、数量多、出现早、活动时间长。但其成虫鞘翅色斑变异很大,给田间调查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我们在玛纳斯、和田、洛浦、墨玉、策勒县收集不同色斑的个体,分别镜检其雄性外生殖器,结果表明各变异型雄性外生殖器特征无差异,证明同为多异瓢虫,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