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的西北牡丹新品种。以引自甘肃的3个西北牡丹品种为试材,观察记录其在北京的物候期和适应性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3个牡丹品种在北京适应性较好;开花期之前的各个时期西北品种较中原品种晚;适宜在北京地区进行栽培和园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宜在北京西南山区种植的西北牡丹新品种。[方法]以引自甘肃的9个西北牡丹品种为试材,观察记录其在北京西南山区的物候期、适应性,并对其观赏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引进的9个牡丹品种在西南山区适应性较好;过冬的芽饱满;花色和花型纯正;花期均在5月1日前后;整体物候期晚于平原地区5~10 d。适宜在北京西南山区进行栽培和园林应用。[结论]该研究为西北牡丹在北京山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牡丹品种的花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9~2001年对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引种定植的中原牡丹品种(68个)及兰州和平牡丹园栽培的西北紫斑牡丹品种(16个)进行定点、定株连年花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原牡丹品种在北京的群体始花期为4月18~20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9~18日,花期持续22~28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6.5~26.1℃。西北紫斑牡丹品种在兰州榆中县原产地的群体始花期为5月3~6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23日~6月3日,花期持续21~28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1.3~15.3℃。两个品种群的群体自然花期累计延续35~45d。受春季开花前气候条件的影响,群体始花期通常可能出现3~5d的提前或推后,但是,在品种群间和年度间,未发现群体开花过程式样有明显差异。花期的捷短在品种间、个体间以及年度间存在差异。针对花期研究以及牡丹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据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西北品种群牡丹与其他品种群牡丹种群间杂交试验,以单花结种量作为衡量亲和性的评价指标,进行牡丹种群间杂交育种研究.结果表明:以西北品种群牡丹为母本,与中原品种群牡丹、日本品种群牡丹的近缘杂交不存在不亲和现象,有较高的结实率,分别为14.6朵/粒,9.8朵/粒;与欧美品种群亚组间杂种远缘杂交,有一定结实性,但结实率很低,平均结实率为0.4朵/粒;以伊藤杂种为父本时,则表现不亲和.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品种群牡丹和其他品种群牡丹亲缘关系鉴定及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银川灌区紫斑牡丹引种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夏地区引种紫斑牡丹主要受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两个因素的制约.青铜峡市青秀园引种甘肃兰州紫斑牡丹进行栽培试验,对其物候期、枝条生长量、抗逆性、病害发生等情况进行了定期观察,对紫斑牡丹各品种的生态习性、在引种地的枝条实存率、成花率、休眠芽萌动、生长发育的异质性等综合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斑牡丹在银川地区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2015年4月,对洛阳国际牡丹园、中国国花园、洛阳王城公园、洛阳国花园、洛阳牡丹园、洛阳花木公司等牡丹园与牡丹生产、科研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查阅了有关洛阳牡丹品种记载的文献资料。同时,对洛阳牡丹进行花色上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不同牡丹品种对促成栽培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10个不同牡丹品种促成栽培适应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洛阳红、珊瑚台、粉中冠和葛巾紫表现较好,其根系活力高、花朵直径大、成花率高且初花期较早,能满足春节赏花的需求;而海黄、白雪塔、太阳、花王和十八号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8.
紫斑牡丹引种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牡丹品种,2004年从甘肃省兰州市引种了紫斑牡丹,连续3a对其物候、生长节律及花芽分化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物候期延迟了大约30d,枝条和叶片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6.3cm和27.8cm(长)×20.4cm(宽),花蕾平均大小为3.39cm(纵径)×3.10cm(横径),花径平均大小为13.5cm,花芽分化正常.在引种地紫斑牡丹能够良好地生长并开花结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对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8个中熟中粳稻新品种(系)在黔西北山区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引进的品种(系)有效穗数较高,熟期适中,在黔西北山区生态条件下完全可以正常抽穗成熟;在产量、抗性、结实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编号为GZ01的品种丰产性、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比对照增产7.69%,将对其作进一步试验鉴定;而其余引进品种(系)总体表现不理想,将作为育种种质资源选其优点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西昌市樟木乡丘陵村开展不同苗龄凤丹牡丹种苗引种种植试验,并观察、调查其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引种植株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且新根萌发状况良好,五年生大苗种植第2年能正常开花结实。由此表明,西昌市樟木乡丘陵村适宜种植油用牡丹,为进一步在西昌及周边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油用牡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河南省洛阳市的牡丹品种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洛阳牡丹品种资源共有10个花型,50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牡丹已有逾1 600a的栽培历史,牡丹文化源远流长,享誉全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牡丹生产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可供我国牡丹生产经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缠枝牡丹引种安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省安康市及周边地区没有缠枝牡丹的分布。试验将缠枝牡丹从黑龙江地区引种到安康,并对其在安康市的栽培发苗率,物候期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缠枝牡丹对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的适应性以及繁殖方法行试验观察。试验表明:①缠枝牡丹在安康市出苗率高且能够正常开花,但由于安康的高温高湿,缩短了缠枝牡丹的生活史,因而不适合作为强日照地方的绿化植物;②缠枝牡丹在隐蔽度太大的地方不能正常开花,有徒长现象;③摘心可促进缠枝牡丹侧枝的萌发,使其矮化并增加其悬吊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地区鲜食葡萄生产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实现品种种植的区域化、品种的合理布局、不同成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树立大市场的观念是保持北京地区鲜食葡萄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报道了兰州和平牡丹园培育紫斑牡丹新品种的方法和过程,讨论和分析了新品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主要结果有:①20年从32万多株实生苗中选育出9种花色、7种花型、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②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与中原普通牡丹品种(群)大规模反复杂交,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大量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③按色、类、型、组和品种五个等级组成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色型兼备、科学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从山东菏泽引进12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试验地进行栽培试验,连续4年对所引进牡丹的成活率、适应性、观赏性以及物候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姚黄、乌金耀辉、日月锦、胜葛巾、海黄等5个品种在沈阳地区表现出更强的气候适应性,可正常开花并有很好的观赏性,可在沈阳地区栽培种植。其他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花、消蕾、枝条枯死甚至死苗现象,观赏性、适应性较差,不太适于沈阳地区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不同甘薯品种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种植的23个甘薯品种为材料,进行甘薯茎线虫、根腐病、黑斑病抗性的评价。结果发现:浙紫薯3号、龙薯9号、黄玫瑰、龙薯515为甘薯茎线虫高抗品种;台农71、福薯18等14个品种为根腐病高抗品种;龙薯9号、浙薯13、心香等11个品种为黑斑病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3个牡丹品种乌龙捧盛、香玉、景玉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各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率和胞间CO2浓度等光合参数,并测定光合-光响应曲线、光合-CO_2响应曲线,测定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3个牡丹品种中乌龙捧盛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最大羧化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气孔限度值和暗呼吸速率则较低,且其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说明乌龙捧盛的光合能力最强,对光照的适应度较宽,适于该地区引种和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引自河南洛阳的中国传统名花牡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引入的12个品种的牡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牡丹品种情况差异很大,通过各项指标(花型、花色、大小等)的对比,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为:十八号、春红娇艳、银红巧对。  相似文献   

20.
赤峰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与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甘肃兰州引入赤峰地区紫斑牡丹11个品种的2年生嫁接苗和5年生实生苗,进行了3年驯化栽培与适应性观察,并与中原牡丹‘洛阳红'对比,开展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1)紫斑牡丹能够适应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经适当防寒后能够止常露地越冬生长,其生长量从引种后第2年迅速增加,第3年除个别品种外均能正常开花,与原产地相比,萌动期(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