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001年6月~2003年7月期间在贵州省修文县设置的径流观测试验表明,坡地黄壤径流与降雨同步,坡地黄壤径流系数大,资源化水平低;随坡度增大,农田系统对降雨的资源化水平降低。黄壤坡地径流与产流降雨间表现为Rs=-a+bP-cP2+dP3的函数关系,黄壤坡地降雨资源量与产流降雨间则呈现为Pe=a+bP+cP2-dP2的函数关系。作物种植对黄壤坡地降雨资源化具有重要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黄壤土壤水库蓄存能力及分形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黔江区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土壤水库蓄存能力,通过构建2种土壤粒径分形模型对3种土壤的土壤水库蓄存能力做了推导预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黄壤土壤水库蓄存能力受到土壤密度、有机质、土壤颗粒和土层厚度的共同作用;以土粒粒径与颗粒数量关系求得的土壤分形维数(D1),以及以土粒粒径与颗粒质量关系求得的土壤分形维数(D2),可以用来推求喀斯特地区黄壤的田间持水率和萎蔫系数;利用土壤粒径分布进行的土壤水库蓄存能力预测,萎蔫系数的预测情况较田间持水率较差,这也造成了无效水库容与有效水库容预测精度比贮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预测低。  相似文献   

3.
梁媛宁 《河北农机》2022,(3):100-102
对于旱地农作物来讲,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效率以及成熟质量的因素.所以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地地区,进行旱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农业措施来提高旱地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将对旱地谷子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分利用效率受不同农业措施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同时结合实际结果对...  相似文献   

4.
对于旱地农作物来讲,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效率以及成熟质量的因素。所以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地地区,进行旱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农业措施来提高旱地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本文论述内容中,将对旱地谷子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分利用效率受不同农业措施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同时结合实际结果对旱地谷子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何种农业措施更加优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朝阳地区干旱特征分析及抗旱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历史上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降水量少而集中,所以干旱是制约朝阳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本文根据辽宁省朝阳地区1961~2000年历年月降水量的实测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z指数方法分析朝阳干旱特征,证明:根据降水资料来判断朝阳地区干旱特征是比较准确的。并提出若干抗旱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集水节灌农业、大力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合理利用水资源。此外,本研究为朝阳地区干旱研究及其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分,而自然降水是旱地农田唯一的水分来源,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提高旱地生产水平的根本途径。山西省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分布极不均匀,70%集中在7月-9月,其他季节非常干旱。所以,农田水分的保蓄、调控和合理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探索旱地玉米农田水分调控的有效措施,提高其自然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干旱与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玉米生产的现状,详细介绍7种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的栽培措施.分别为秋季深耕深翻、抢墒早播和中耕保墒、田间覆盖、种子选择及处理、施肥管理、水利灌溉以及在墒情极差的情况下的育苗移栽法和等墒栽培.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黔中地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油菜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诚  杨静  方小宇  李长江 《节水灌溉》2011,(5):12-13,16
基于对黔中地区油菜水分与产量的关系和需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水分与产量关系成二次抛物线关系,函数式为y=-0.005 8x2+2.18 x-39.153.在整个生育期中,花期和成熟期需水要求明显,旺长期需水强度明显比苗期要大,而苗期需水强度则相对较小.为制定贵州油菜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找出贵州地区油菜需水规律提供...  相似文献   

9.
陈健 《湖南农机》2011,(12):19-19
由于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近年来湘南旱情日趋严重,特别是素有“干旱走廊”之称的衡阳、邵阳、娄底、永州、怀化等地区基本上“三年一大旱、两年一小旱”,干旱已对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村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有38个县市区,拥有耕地121.4hm^(1821万亩),年产粮食1100万t,分别占全省的48...  相似文献   

10.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杨树水分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水源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和农业节水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杨树水分来源情况,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对不同水源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应用多元混合模型定量分析杨树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水线与当地的大气降水线斜率与截距都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表明研究区土壤水、降水受到强烈的蒸发影响发生不平衡的分馏;随着季节变化,生长初期杨树主要利用0~80 cm的浅层土壤水,快速生长期杨树主要利用80~120 cm的中层土壤水同时开始利用地下水,生长末期杨树主要利用160~220 cm的深层土壤水同时利用地下水,表明杨树能够根据水分条件逐渐的调整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地下渗灌是一种理想滴灌方式,由于关键技术没有很好解决,至今发展面积很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本试验研究。该试验是在实验室内的一个50cm×30cm×60cm的有机玻璃槽中进行,所用的土都是黏壤土。试验采用地下节点渗灌的方法。对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地下渗灌的湿润锋运移基本规律、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规律,并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对湿润锋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交替隔沟灌条件下夏玉米棵间蒸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型蒸发器观测了交替隔沟灌和常规沟灌条件下夏玉米的棵间蒸发量,分析了棵间蒸发、降雨量和参照腾发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隔沟灌和常规沟灌夏玉米棵间蒸发的日变化规律;探讨了相对蒸发强度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并拟合了棵间蒸发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最后指明了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相对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有极其敏感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条件下的棵间蒸发量小于相同水分处理的常规沟灌的棵间蒸发量,随着土壤水分下限值的增加,交替隔沟灌和常规沟灌间棵间蒸发量的差值越来越小;相对蒸发强度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下降,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农业干旱研究中,土壤墒情的模拟与干旱程度的动态评估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二者并没有统一起来。基于此,建立了田间土壤水分平衡模型,通过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模拟农业干旱过程。为了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的动态评估统一起来,引入了阶段性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通过干旱缺水对农业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反推得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应的干旱程度和缺水权重,从而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评估结合起来,达到农业干旱动态模拟与评估的目的,为从土壤墒情状况实时动态评估农业干旱程度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方法。最后将提出的模型方法结合某灌区进行了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干旱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框栽方式,研究不同阶段干旱处理对土壤水分、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干旱历时的增加而递减,长时间干旱后稳定在20%~24%;对于短期干旱处理,灌溉量较大时,土壤含水率会迅速恢复到稳定值32%~34%,但是对于18d以上的干旱历时,较少的灌溉量并不能保证土壤含水率在1~2次灌溉后得到恢复,表明较少的灌溉量对土壤含水率的提升能力有限。各干旱处理结束时期,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均随干旱历时增加呈下降趋势,长期干旱会使全株干物质积累下降13%~30%;苗期和花荚期的短期干旱处理产生激发补偿效应,不会使大豆减产,结荚鼓粒期对水分供应较为敏感,干旱导致大豆减产。  相似文献   

15.
滴灌方式下棉田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石河子148团棉花滴灌试验区为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在空间不同方向的空间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灌水前与灌水后不同深度平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强度的不同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实测数据的合理处理与墒情预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平面上,土壤含水率的变异大小不仅与所处土层深度有关而且与施测的时间有关。灌水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平面上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异强度增大,灌水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平面上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异强度逐渐减小;沿垂直地面方向各测定点的垂线平均含水率在空间上的变异强度比不同深度平面上含水率的空间变异强度要小。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坡度下黄壤分离临界水动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分离临界水动力学参数是侵蚀预报研究的基础内容,但关于不同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下坡面侵蚀发生临界起动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长江中上游地区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5个土壤前期含水率(5%~23%)和5个坡度(1.0°~10.0°),利用冲刷槽实测土壤分离临界水动力学参数,探讨土壤分离临界水动力学参数对不同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坡度耦合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分离临界流速、临界水深和流态均与坡度和土壤前期含水率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在坡度小于5.0°时,土壤分离临界水动力参数受坡度和土壤前期含水率耦合作用的影响;而在坡度大于5.0°时则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因此,当坡度大于5.0°时,可直接采用简化幂函数方程对土壤分离临界水动力参数进行估算。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坡面土壤分离临界水流流态基本属于层流、缓流,发生紊流、急流的概率很小。坡度和土壤前期含水率对坡面流阻力有重要的影响,阻力系数随临界单宽流量和雷诺数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间歇灌溉对水稻抗旱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挡雨水泥池中研究了间歇灌溉对水稻抗旱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当缓慢干旱发生时,干旱发生前进行间歇灌溉的水稻表现为比干旱发生前进行淹水灌溉的水稻具有较低的脂氧合酶(LOX)活性、较低的游离亚麻酸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不大,干旱复水后叶片保水能力较强。试验结果提示,间歇灌溉提高了水稻后期的抗旱能力,表现为在后期缓慢干旱发生时能一定程度上减缓膜脂过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保墒灌溉的土壤水、热以及作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地膜覆盖保墒灌溉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温度、玉米生长状况、生理生态指标以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0~50 cm土壤含水量覆膜的明显高于未覆膜处理,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未灌溉处理的地膜0~20 cm的含水量较对照平均提高6.1%,20~50 cm较对照平均提高3.38%,50~100 cm较对照平均提高1.57%。覆膜后耕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平均分别是对照的4.1倍、2.08倍和2.41倍。覆膜后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相同灌溉量条件下,地膜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平均增产14.24%、9.4%和11.15%,对于覆膜或不覆膜处理,其产量均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抗旱节水灌溉集成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为810.33亿m3,人均占有量和耕地亩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频发、作物生育期内水量分布不均等因素加剧了农业灌溉用水短缺,严重影响了旱作区作物种植面积的发展和产量的稳定与提高。分析了机械化暗式注水灌溉技术、中耕补水技术、喷滴灌技术等抗旱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效果,根据玉米调亏水分灌溉指标、作物受旱生态表现及土壤干旱状况分级,提出了抗旱节水灌溉集成技术模式,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了干旱带来的损失,为实现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