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广西山区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找出最佳双行种植模式,为广西山区玉米合理和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玉米主推品种正大999、正大619和玉美头105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产区进行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三个玉米品种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地点间产量差异显著,品种和种植方式的互作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极显著。双行双株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低,仅为5.84;双行三株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高。其值为6.23;双行单株种植方式的产出投入比介于这两者之间,其值为6.06,双行三株的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实际,于2011~2013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定位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模式通过多因素调控,土壤环境、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玉米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高于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产量数据表明,高产高效模式3年平均比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分别增产13.7%、35.7%,多增加收入776.05元/hm2、1732.64元/hm2。  相似文献   

3.
花生是北京市密云县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本研究通过分析3种不同花生种植方式(2年3种3收,即春播花生-小麦-夏播玉米;春播花生-小麦-夏播花生;2年2种2收花生)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现,春播花生-小麦-夏播玉米模式虽然经济效益不及2年2种2收花生的种植模式,但其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显著,建议在密云县库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由于一些著名的农业专家的专心研究,才使我国的农业种植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顶端。近年来,为了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广泛的提高,我国一直尝试着运用垄沟种植的方式,帮助玉米快速的成长。本文就针对这一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以及它的产量的影响做出了一些详细的阐述,下面,就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一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早玉米/红薯/晚玉米”的产量、产能、经济系数、经济效益、辅助转化效益、生态效益等均显优于“早玉米││早大豆-晚玉米”、“早玉米││花生/晚玉米”和“纯玉米-纯玉米”。  相似文献   

6.
付柱平 《河南农业》2016,(26):26-27
玉米的产量和玉米的种植方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分析出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试验与分析,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案,并应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玉米的种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玉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春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70%和11.81%。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选择越冬菠菜和早熟秋白菜参与到模式中进行间套作,增加复合群体空间层次与集约程度,其产值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平坝蔗地的经济效益,尝试以宽厢宽幅种植模式3种规格设计,进行果蔗种植和在果蔗行间间作生育期短的矮秆作物,研究宽厢宽幅种植模式不同种植规格对果蔗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经过1a的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宽厢宽幅种植模式3种种植规格的果蔗产量均高于CK,在宽行间种植间作物后土地利用效率高,最终单位面积蔗地的经济效益较常规种植增加40.3%~79.4%。其中,采用行距为200cm的宽厢宽幅规格种植,果蔗的农艺性状较常规种植表现好,果蔗增产率为35.54%,在宽行间种植作物的产投比为5.14,土地利用效率高,最终单位面积蔗地的经济效益最高,纯收入达到了83452.5元/hm2;采用行距为150cm的宽厢宽幅规格种植,单位面积蔗地的经济效益次之.纯收入为70230.0元/hm2。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矮秆玉米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瓜-矮秆玉米套种模式经济效益好,每667m2收益为3356元,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套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玉米5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不同,玉米的产量、果穗性状、植株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不同。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保证了玉米沿着最佳的生物学轨道生长发育,比其它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增产显著,产量达620.9kg/667m^2。比玉米单行大窝直播(对照)增产59.3%。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摸索适合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的轻简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与种植方式存在互作效应,穴双株种植最省时节本,适合于中穗型及半紧凑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错株种植方式改善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实现增产的作用机制,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 500(D1)、82 500(D2)和90 000(D3)株/hm2 3个密度水平,常规对株(CK)和错株(S)种植2种方式,测定错株密植夏玉米群体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无截获散射(DIFN)、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水平和错株种植均对夏玉米冠层特性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高密植水平虽然显著增加了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无截获散射;但对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产生了不利影响,以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降幅最大。说明过高的密植水平不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错株种植方式可有效削弱密植群体冠层叶片相互遮蔽的弊端。与对株(CK)种植相比,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冠层叶面积指数,降低冠层无截获散射,优化了群体冠层结构,且对82 500株/hm2密植水平调控效果最优。同时,错株种植缓解了高密植水平对植株...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桂中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追肥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次追肥处理的平均株高、穗位高、产量均比3次追肥处理高;在相同的追肥方式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采用2次追肥的方式,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不但能获得高产,而且节省了劳力,是桂中地区玉米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情况下,玉米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其中受到广泛青睐的 就是双株高产技术。因此,本文将对双株高产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玉米种植 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凯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6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6 000(JK-A)、42 000(JK-B)、48 000(JK-C)、54 000(JK-D)、60 000(JK-E)、66 000(JK-F)株/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粒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渐增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玉米新品种桂糯518最佳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栽培方式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试验设种植密度(36000、42000、48000、54000和60000株/ha)、施氮量(0、75.0、150.0、225.0、300.0和375.0kg/ha)和栽培方式(常规栽培、宽窄行栽培、温棚育苗移栽和直播地膜覆盖)3个水平,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调查出苗期、采收期、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并将筛选出的桂糯518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海、南宁、都安、贵港4个点进行示范,测定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穗长变短。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桂糯518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桂糯518表现略为晚熟,株高略有增高,施纯氮300.0kg/ha时,桂糯518鲜食产量最高;直播地膜覆盖处理时,玉米鲜食产量最高,宽窄行栽培处理次之,温棚育苗移栽处理产量最低;桂糯518在4个示范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7.68%,综合品质略优于常规栽培。【结论】桂糯51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密度48000~54000株/ha,施纯氮量300.0kg/ha左右时,产量及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香32为材料,采用抛秧、手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头季、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头季稻的手插稻,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高,其产量最高,再生稻以抛秧种植的产量最高;抛秧、手插、直播的2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1.42、11.33、9.84 t/hm~2,抛秧、手插的水稻产量较直播的分别高出16.2%、15.1%;头季稻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再生稻,但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外观品质,蒸煮及营养品质均优于头季稻。综合分析,抛秧种植方式下的2季水稻的产量略高于手插稻,且稻米品质优良,是较好的再生稻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在采用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化学调控等集成技术条件下比较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旱坡地甘蔗群体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坡地上,新台糖22号采用蔗梢(尾)不砍种方式以97500芽/ha下种量效果最好,可显著提高甘蔗出苗率,促进早期分蘖,降低螟害枯心率,优化群体结构,有较高的产量和糖分,同时有利于宿根蔗发株。  相似文献   

19.
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在广西北流市民安镇才旺村百亩连片中试示范区进行玉丰点不同施N量、插植密度试验,以探讨施N量、插植密度对玉丰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量、插植密度、施N量×插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产量差异,30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180kg/ha和纯N210kg/ha的施N水平,24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210kg/ha的施N水平,36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150kg/ha的施N水平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