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山区背阴潮凉处的自生麦苗上越夏,以潜育菌丝在小麦寄主组织内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病害流行与菌源量,发病关键月的温湿度、日照时数等密切相关。326份小麦品种(系)抗性鉴定,鲁麦13、14、16,莱农8442等品种抗性和丰产性较好,并选出一批抗性好的新品系和抗源材料。试验表明,亩用45%硫磺胶悬剂167毫升与20%粉锈灵乳油15毫升混用,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较好的混配药剂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宋玉立何文兰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小麦白粉病不仅发生于冬小麦也发生于春小麦,如欧洲各国的大部分地区及我国东北的一些麦区,小麦白粉菌在当地均不能...  相似文献   

4.
5.
6.
<正> 小麦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石家庄地区常年种植小麦30万hm~2,发病面积都在一半以上,随着矮秆、高产品种的推广,大田密度逐渐增加,水肥条件也相应改善,近几年雨水偏多,白粉病有加重危害的趋势。以藁城市为例,随统一供种措施的实施,全市4万hm~2小  相似文献   

7.
对8个小麦品种(系)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感病性及病害流行动态的研究表明,K-569最抗病,近于免疫;81253、86-2和88-135抗病性较强;绵阳11和87-44中度感病;8347-3-2及856最感病,各品种上的病害流行可分为两种类型:K-569、8343-3-2、86-2和绵阳11的病害持续增长直至小麦生长末期,病害曲线可用指数函数拟合;其它4个品种上病害前列增长较快,齐穗期后不再继续发展,其变化宜以Gompertz模型拟合,本文还讨论了用传统的“单点”病害指标表示作物田间抗病性的片面性,并建议用“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值作为小麦田间抗病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的差异分析王海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河南省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规律的差异,对小麦育种、栽培、白粉病的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1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始发期的差异感病小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目前县级植保站积累多年的小麦白粉病调查资料,进行多种流行速率统计方法的比较从中择优建立了全过程的流行速率预测式。并且根据每两期病害增长速率与气象因素相关不甚紧密的统计结果和多年田间实况的观察提出了在一定品种、密度、肥水管理条件下,白粉病一旦发生就会按大体一定速率增长的假说。同时建立了小麦扬花期和千粒重损失的预测式,经过病叶率的转换,再依据产量水平、防治费用、产品价格等信息输入,组建以经济阈值为决策信息的白粉病防治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0.
小麦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在常熟地区,一般年份赤霉病发生较重,锈病不发生,白粉病发生较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一般以赤霉病为主.1999年异常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白粉病病害严重流行,使小麦产量、品质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流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成熟期病株上的闭囊壳都是不成熟的;干燥条件下不产生子囊孢子,淹没在18℃水中亦不产生孢子,但能存活2天。在室内干燥条件下,闭囊壳存活期限,多雨年份(1984)约在8月上旬,干旱年份(1985)约在9月上旬。子囊孢子产生的适温是16.5—18.5℃,但在31.7—36℃和降雨7.6mm 的条件下仍有16.7%的闭囊壳产生孢子。高温和高湿交替作用,易使闭囊壳失去生活力;50℃干热处理10天,25%的闭囊壳诱发出了子囊孢子。用带有闭囊壳的病叶大量接种小麦,只获得了0.05%的病叶率,因此在本地闭囊壳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是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生理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从1985~1986年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65个小麦白粉菌株,用九个鉴别寄主鉴定出25个生理小种,以3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用5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接种19个小麦品种的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对不同小种的反应相似,不同小种的致病力难以区分。从鉴别寄主与7个小种的共生反应初步推导了品种和小种的限定性基因型。讨论了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的复杂性和鉴定生理小种方法的缺点。提出应对鉴别寄主和鉴定方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毒力频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中,V1、V3a、V3b、V3c、V3f、V5、V5(Mli)、V6、V7和V8频率较高(>93.6%);而V2、V4a、V21、V5 6、V2 Talent、V2 Mid、V2 6频率较低(<17.7%)。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该地区与本省其它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15.
实验以对小麦白粉病菌免疫的小黑麦异多附加系M17(1R″6R″) 为材料, 一组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组不接种。分别提取两组叶片的总RNA,分离出mRNA,在体外反转录合成cDNA,克隆进λgt10 载体,得到了1 个含9-8 ×104 个重组子的cDNA 文库。两组cDNA 双链经切口平移法制成总cDNA 探针,分别与cDNA文库杂交,通过差别筛选的方法,找到了6 个与小麦白粉病菌诱导有关的阳性克隆cDNA 克隆。将这6 个阳性克隆用Hind Ⅲ和Bgl Ⅱ进行双酶切分析,通过比较2 个克隆酶切片段的差异,从1 个克隆中找出1 个约2-0 kb 的片段,此片段中包含约0-86 kb 的外源cDNA 的片段。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河北省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91个河北省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接种,测定各基因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Pm2,Pm4a和Pm4b的毒力频率低于18%,是高抗基因;Pm1,Pm3c,Pm5和Pm8的毒力频率高于78%,不宜单独应用;Pm3a,Pm3b,Pm6和MA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基因间的互作是复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累加。Pm3a,Pm3b,Pm3c和Pm6对不同地区的白粉菌群体的毒力频率不同,在利用抗性基因及其布局时应考虑各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豌豆白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豌豆白粉病的抗病基因、遗传育种等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对豌豆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贵州小麦白粉菌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方法,对24个来自贵州代表性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单孢培养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指纹分析,并与传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0个引物中,每个引物对代表菌株分别扩增出3—7条带,选用条带比较明显的5条引物,扩增得到的39个RAPD位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长300—2500bp,其中28个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占71.8%。表明贵州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态性丰富。从遗传距离的角度看.24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较大,分布在0.1719—0.8044。经0~1聚类分析,相同生理小种并不聚为一类,即小麦白粉菌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同一地域内的菌株在聚类图中近缘性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小麦抗白粉菌初侵染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表明,高抗寄主的反应是在病菌入侵栓活动前,由初生芽管或附着胞侵染诱导的主动防卫反应;而在中抗寄主的反应与高感寄主细胞的死亡,则是由坏死的病菌吸器诱导的;且吸器周围的寄主细胞器越少细胞坏死也越早.不论是感病还是抗病寄主细胞死亡时,细胞壁上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增强,说明它可能不是决定抗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抗源亲本改良方法和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部分白粉病原始抗源改良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了11份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抗源品系;在对改良方法及改良效果进行比较的同时,提出了阶梯式杂交及用苗头品系与抗源滚动回交作为单个抗性基因改良的主要模式,并对实现多个抗性基因重组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拓宽了抗性基因转育的思路,可有效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