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江苏蚕业》2017,(1):37-38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小蚕共育组织形式,是一项省时、省工、省本,提高养蚕张产和蚕茧质量的一项先进养蚕技术。小蚕专业化共育为小蚕饲养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钟山县小蚕共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蚕共育技术是实现蚕茧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本文通过从饲育形式、饲养技术、减少伏沙蚕损失、消毒防病等方面,总结钟山县蚕区的小蚕共育技术,以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小蚕共育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广东省目前生产上小蚕共育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对工厂化小蚕共育基地、商品化小蚕共育公司、联户共育和小蚕共育专业户4种类型的共育模式及经营管理方法进行了评价,期望探索出适合广东蚕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小蚕共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蚕工厂化饲育是适应现代蚕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小蚕饲育形式.本文从浙江省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当前小蚕生产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概念,阐述了其与传统小蚕共育的联系、区别点,重点提出了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框架、技术要点与示范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小蚕共育是农村养蚕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蚕农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先进养蚕技术。规范的共育管理及共育技术的落实更能体现出共育的优势,随着蚕业生产的发展,只有不断寻找一种适应发展的生产模式才能够促进蚕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做强做大蚕业产业。  相似文献   

8.
浅谈南宁市家蚕防“微”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体系建设是蚕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本文根据南宁市蚕种场生产情况及商业化共育小蚕现状,通过管理、技术、保障等措施从蚕种场及商业化共育小蚕两方面阐述了防“微”体系建设构想,确保蚕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苍溪县从80年代以来实现了小蚕共育专业化,对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苍溪10多年来的共育实践,谈谈小蚕共育技术及经营管理.1 小蚕共育点的设置1.1小蚕专业共育的经营形式及规模苍溪县的小蚕共育形式经历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集体共育、联户共育,发展到目前的  相似文献   

10.
推广小蚕共育是发展现代蚕业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森 《广西蚕业》2009,46(3):45-49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实现社会分工的方式,是我区发展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全龄饲养方式相比,实行小蚕共育具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全年饲养总量,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传统全龄饲育与实行小蚕共育农户的投入和收益进行对比,发现蚕农直接购买商品小蚕进行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全龄饲养的农户低,而年养蚕增收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2,39(4):53-53
杨仕德是贵港市港南区湛江双联村人 ,在贵港市被誉为“共育王”,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蚕共育数量大 ,而是因为他多年练就的过硬的小蚕共育本领及经营小蚕共育的崇高品德 ,为贵港市蚕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杨仕德 2 0多年来坚持诚信原则经营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设具有地火龙的小蚕共育蚕房三间 ,面积 6 0多平方米 ,建有小蚕共育桑园 5亩 ,年共育小蚕 1 2 0 0多张 ,还不能满足蚕农的需要 ,他的小蚕共育经验是 :看天育蚕。看天育蚕是杨仕德经营小蚕共育的看家本领 ,是 2 0多年练就的绝技。养蚕过程中 ,每天都详细记录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使蚕业生产的主力军越来越缺乏.家蚕饲养中技术性较强的小蚕期难以规范进行,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蚕农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是落实小蚕饲养技术要求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蚕业发展.笔者于2007年晚秋在江西省修水县征村乡洲上村进行雄蚕品种在农村的试养工作,将示范推广的雄蚕组织了小蚕共育饲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小蚕共育的实践和体会,归纳其主要管理和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江苏省随着蚕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由过去的集体共育转变为各种规模的专业小蚕共育(饲养小蚕到四龄饷食后发售小蚕)及专业户、重点户兼行小蚕共育等形式,为农村分户养蚕解决了小蚕饲养的困难,并对蚕作安全起到明显的保证作用。为了适应小蚕共育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就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化问题,进  相似文献   

14.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我县从80年代初期以来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通过近15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小蚕专业共育确是实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是促进蚕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钱忠兵 《中国蚕业》2011,32(4):56-58
从专业小蚕共育的发展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如皋市专业化共育小蚕面临的效益、人员、风险及技术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小蚕专业化共育体系建设的建议,即加强蚕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专业化共育小蚕保险机制建设、加强专业化共育小蚕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在有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四龄起蚕第二口叶后,分发给各家农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区越来越多蚕区推广了小蚕共育,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桑蚕业发展速度快,群众技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给局部地区的桑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我区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提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小蚕共育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雪虹 《四川蚕业》2011,39(2):27-28
针对富顺县小蚕共育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小蚕共育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共育管理模式,通过对小蚕共育的科学管理,提高养蚕效益,促进富顺蚕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廖先谋 《广西蚕业》1999,36(4):27-28
本阐述了蚕业新区小蚕联户共育饲养管理技术,包括联户共育的设置、共育室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对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潘家宽 《广西蚕业》2007,44(3):40-40
近年来随着我县桑蚕业不断发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迅速。特别在2004年我县采取每个新建小蚕共育室补助2000元以上共育用具的措施后,全县小蚕共育室以每年30~50个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