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长管蚜是宜宾地区小麦的主要害虫,大发生年份,会造成小麦生产上的巨大损失。据六年研究,宜宾地区麦长管蚜在10月中、下旬小麦播种出土后,即由禾本科杂草上陆续迁来麦田,盛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主要以成、若蚜在麦地内过冬,杂草上过冬的极少。  相似文献   

2.
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Motschulsky)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叶汁和叶绿素,被害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斑条,受害严重的稻叶上满布白色斑纹,叶绿素丧失,叶片干萎。在稻叶蝉中除一点小叶蝉被害状出现小白点外,其他叶蝉为害水稻时,并不直接破坏叶绿素,亦不呈现白色斑纹,而是直接吸食叶液,使禾苗发黄而死。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为害水稻后,都会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纹的报道。白翅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三代,在晚稻收割后以成虫迁向麦田、杂草等场所越冬,因其寿命很长,故长期不同世代交错。白翅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在初冬与早春还为害冬小麦。近年在湖南及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1 褐稻虱防治:我省常年晚稻在9月中、下旬遭受第五代褐稻虱为害的损失最大,是防治重点。晚粳在9月中旬左右,褐稻虱为害后,不仅会直接影响产量,而且容易诱发小球菌核病的流行,加重稻谷损失。因此,进入9月中旬,要加强虫情调查,当每百蔸检查到有褐稻虱1500头(常规稻)和2000头(杂交稻)的田,要立即施药防治。每666.7m~2用扑虱灵30g进行喷雾防治。还可用蝉虱净50g,或虱纹灵(一包)兼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 2 晚稻穗瘟防治:9月中旬后,晚稻破口期至抽穗  相似文献   

4.
2004年吉安市晚稻后期稻飞虱大暴发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早稻获得了大丰收。晚稻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种植面积25.7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55.9%。但是晚稻遭受到严重的病虫灾害,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稻纵卷叶螟重发生,卷叶率40%~80%;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重,白穗率2%~10%。尤其是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稻飞虱大暴发,来势凶猛,基数异常高,农民措手不及,给晚稻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政府、农业部门组织防治及时有力,植保部门推广的防治技术安全有效,挽回了很大损失。1发生为害实况从8月中旬开始,田间稻飞虱虫量不断增加,短翅型成虫数量逐渐升高,以褐飞虱为主(占60%左右)。8月2…  相似文献   

5.
林志鹄 《植物保护》1965,3(4):149-149
近几年来,江西九江地区白翅叶蝉为害晚稻较为严重,尤以山区和丘陵区为甚。虫口密度,晚稻田一般每亩有5—20万只,每蔸平均在4—20只以上,最多的100多只。如果每亩超过50万只以上,损失产量可达70—1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6.
白翅叶蝉是我县晚稻初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刺吸稻叶汁液,破坏叶绿素,被害稻叶出现小白斑点或白色斑纹,严重时丛或成片稻田灰枯,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地减产。一般虫量盛发期在秋分前后,即9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丽绿刺蛾在泉州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丽绿刺蛾在泉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第一代幼虫从5月下旬始见,直至7月下旬,老熟幼虫在7月中旬以后陆续结茧化蛹;成虫7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直至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开始孵化,老熟幼虫在10月上旬以后陆续结茧,并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老熟幼虫(越冬代)化蛹,成虫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羽化、交配、产卵。结合防治实践,探讨了人工、物理、生物、药物方法相结合的丽绿刺蛾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阿坝州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5年在四川省阿坝州越夏区进行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该地区海拔2900米以上的晚熟小麦约2.5万亩,条锈病持续发生至9月下旬,为自生麦苗和部分早播秋苗提供菌源。自生麦苗的发病面积近3万亩,其中休闲地约2.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400—2900米地区,自生麦苗较多,发病较重;荞麦复种地约4000亩,主要分布在黑水、茂汶和汶川等地1700—2500米地带,自生麦苗较少,发病较轻。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秋苗发病面积约3.7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700—2950米地带,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不断发生流行,而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秋苗发病较重,菌源较多,这在越夏菌源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条锈菌在阿坝州又可越冬,构成周年侵染循环,常年流行,这不仅严重危害当地小麦生产,而且向广大冬麦区秋苗提供大量菌源。因此,综合治理阿坝州越夏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柑橘黄蒂落果,又叫秋梢期落果,指的是进入果实膨大期前的一种生理落果。在三峡河谷地区发生时间一般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柑橘生理性落果,作为果树花后一段时期内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5月~8月,而就秭归县而言,一般发生4月下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以后,果树逐渐进入果实膨大期,很少出现类似落果。而近2年~3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管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杭州市晚稻稻穗瘟流行十分严重,在全年病虫损失中居首位。1980年是近十年中发病最重的一年。 一、发病情况和特点 1980年晚稻穗瘟病情上升快,持续时间长,发病面广,危害严重。稻瘟在9月下旬始见,10月上旬盛发,持续到10月下旬,发病期长达30多天,比一般年份长10天左右。据肖山县宏伟公社春雷大队定点观察:9月25日始见穗瘟,30日穗发病率6%,10月3日猛增为40%,病情指数由5.2增为16,10月14日穗发病率达91.49%,病情指数68.5,25日病情指数高达82.8。  相似文献   

11.
水稻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普通白炽灯诱法对贵州省江口县迁飞性害虫褐飞虱进行诱集,并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该地区水稻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灯诱数量。结果显示,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多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盛日多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该虫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早稻高峰期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晚稻高峰期多在9月至10月;近年来,褐飞虱始盛日和高峰期都有提前的趋势;高峰期日最高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累计诱获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早稻0.9579~0.9861,晚稻0.8675~0.9772;根据25年的资料,前15年(1977—1992年,其中缺1988年资料)全年最高峰主要出现在晚稻期间,出现在早稻期间的仅有5年,后10年(1993—2007年,其中缺2000—2004年资料)全年最高峰则全部出现在早稻期间;以高峰期候平均诱获量为指标,在25年中,大发生、中偏重发生、中等发生的各有5年,中偏轻发生的有2年,轻发生的有8年,这与当地田间的发生为害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黑龙江省大豆田苘麻的危害也显著加重。掌握苘麻在大豆田中的发生规律, 抓住防除苘麻的关键时期, 可以更好地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除策略。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初步分析了苘麻的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 拔除处理的苘麻种群数量达79.0株/m2, 显著高于不拔除处理的苘麻累计出苗数18株/m2, 且不拔除处理苘麻累计出苗数比其最高值33.8株/m2减少了46.75%。5月下旬到9月初苘麻的株高及鲜重变化曲线呈S形, 即表现“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大豆播种后10~20 d为苘麻出苗高峰期, 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苘麻快速生长期, 7月下旬苘麻进入开花结实期, 8月中旬苘麻种子逐渐成熟, 9月初苘麻种子大部分成熟。单株苘麻的生物量和结籽量随着出苗时间的推迟而降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出苗的苘麻均能开花结实完成整个生长繁殖过程, 且出苗越早的苘麻开花期越长, 苘麻蒴果的平均直径更大, 单蒴果平均种子数更多, 结实能力更强。7月中旬以后出苗的苘麻不能开花无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13.
1、时间要适当。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冬小麦田杂草的出苗高峰期,出苗数占总数的95%以上,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还有少量杂草出苗。冬前杂草处于幼苗期,植株小,组织幼嫩,对药剂敏感,是防除的有利时机。喷药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喷药;  相似文献   

14.
张志光 《植物保护》1964,2(6):258-259
广东新兴县,秋季晚稻常受粘虫为害,1955年比较严重,1958、1960、1961年也是猖獗年份,虫口密度每亩达3—10万头。 1.发生世代和时期: 历年来秋季粘虫的发生,包括两个不完整的重叠世代,即第五、六代(代次尚待证实),就其危害性看,第六代是主要的。 (1) 据1958—1962年糖蜜诱测结果(测报站):秋季粘虫蛾始见于9月上旬。早发个体完全可能在10月中旬末完成一代,成为迟熟晚稻后期的威胁。 (2) 从幼虫消长看,1962年9月上、中旬间普通出现粘虫为害,9月21日找到老熟幼虫,第二次幼虫始盛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赤斑黑沫蝉(Callilettix versicolor Fab.),今年在我市水稻上为害成灾。主要发生在祁东、衡南、常宁等县,早稻在61个乡镇,540个村,15.2万亩的稻田发生,成灾2.75万亩。根据祁东县在21个乡镇,181村调查,发生面积3.551万亩,损失稻谷270.7万千克。平均每亩损失76.2千克。晚稻于8~9月亦发生为害。赤斑黑沫蝉多发生于丘陵山区山边周围丝茅草较多的稻田,今年5月20日始见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以成虫为害早稻。8月上旬至9月中旬也以成虫为害双季晚稻。该虫以刺  相似文献   

16.
大豆天蛾是淮北大豆主要害虫之一。文献记载,此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一年发生一代。淮北5月中、下旬开始见蛾,直至9月上、中旬,甚至下旬灯下仍有成虫出现。例如宿县地区植保站1973年灯下记载:大豆天蛾始蛾期为5月13日,末蛾期为9月23日。阜阳测报站1980年灯下观察:始蛾期5月23日,末期9月14日。  相似文献   

17.
雀麦(Bromus japonicus)是一种越冬性一年生杂草,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田发生最严重的禾本科杂草之一,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为明确雀麦在我国冬小麦田的田间发生动态规律,于2013-201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雀麦发生严重的冬小麦田进行相关试验。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雀麦的出苗规律及其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同时研究不同密度雀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种后7~30 d为雀麦的出苗高峰期,至12月上旬出苗量占总出苗总量的85.3%。11月中旬,雀麦开始分蘖,平均分蘖数为4.8个/株,比小麦多1.3个/株。3月下旬雀麦生长速度加快,4月下旬平均株高超过小麦,5月中下旬平均株高达到115.0 cm,高出同期小麦24.1 cm。5月中旬,雀麦与小麦单株平均鲜重趋于稳定,分别为17.24、37.72 g。雀麦与小麦在株高、鲜重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外界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雀麦密度为5株/m^2时,小麦产量损失率达5.35%,表明少数雀麦即可对小麦产量造成显著减产;随着雀麦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快速下降,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麦的有效穗密度上,对小麦的千粒质量与穗粒数则影响较小。当雀麦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6.81%,小麦穗密度减少35.69%。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白翅叶蝉在北疆地区的暴发为害,导致玉米每年减产30%左右,而且虫口基数逐年上升,已由过去的次要害虫,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近几年对白翅叶蝉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为害性状的调查分析,探索出有效的综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76—1977年河北晋县贺家寨大队小麦春季灰飞虱的传带病毒率为31—52%,不同地块同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异差较大:而秋苗期则为12—35.4%,其中不同地块上同代(四代成虫)灰飞虱的带毒率的差异从33.3%至35.4%则不太大。灰飞虱的有效传毒指数(即虫口数×自然带毒率)同田间小麦发病率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其r=0.9769。1975—1976两年调查及计算分析结果,其直线回归公式如y=4.12x-2.577。在有效传毒指数0.7—20.9之间用于予测发病率有效。人工分期侵染试验证明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侵愈早,病情愈重,其中死株率也愈大。秋季侵染的死株率达95.6%,病指为99.6;夏季侵染的死株率为0,病指为57.6。秋季小麦出苗前后的大量虫口形成小麦10月中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的虫口高峰形成5月上旬的一个发病高峰。3月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是越冬前受侵的。病毒在小麦植株中的潜育期的长短随小麦的生长速度而异。温度不过其中因素之一,最短5—8天,最长30—40天。侵染后如小麦进入越冬期,即不表现症状,一直要到返青以后。介体灰飞虱在河北晋县以第五代3—4龄若虫在冬麦地及草荒中越冬。夏季在玉米上可以产卵并孵化,但不能长期存活,主要在地头沟边及夏作物荫蔽下的禾草上越夏。冬麦治虫防病的重点应在秋季麦苗出土前,春季则应在3月中旬左右。冬麦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发病率。棉间作麦比平作的病情重六倍而粮麦间作的病情比平作的重九倍。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2)、4月上、中旬雨量(X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