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1990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林区以夹日捕获率作为数量指标,调查了各类生及不同季节和年份棕背Ping Clethrionomys rufcanus的数量,并结合已有的报道探讨了长白山财林区棕背Ping种群数量分布及数量变动规律。结果表明,棕背Ping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在阔叶林带数量减少,为稀有种,在针阔混林带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到针叶林带数量最多,并为绝对优势种。数量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2.
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海林林区,采用铗捕法逐月捕获棕背(鼠平),根据胴体重和繁殖情况划分棕背(鼠平)的年龄(以月为单位),计算各月新生个体的生命表、各月种群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共捕棕背682只,其中雌性351只,雄性331只,雌雄性比为0.515: 0.485.5,6,7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为5个月,雌性平均为2.37个月,雄性平均为2.18个月.8,9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超过12个月,雌性平均为3.83个月,雄性平均为4.03个月.秋生个体比春生个体寿命长.各月种群平均寿命4月份最高,为10.52个月,7月份最低,为2.94个月.  相似文献   

3.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发生了以棕背鼠平为主的林鼠危害,幼林损失惨重。林场通过对其生活习性和危害规律的研究,结合请教专家、现场研讨,摸索出一套比较成功的灭鼠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重捕标志法研究了棕背巢区,巢区面积7月份平均为250.89 m2,9月份平均为284.21 m2,雌雄间和季节间差异显著。棕背有集群分布现象。结合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对鼠害防治布点规格与防治灭鼠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棕背Ping129例标本的外形和头骨共18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生长指标。雄鼠的代表性指标有体长,胴体重,颅全长,基底长,腭长,鼻骨长和下颌长,雌鼠的代表性指标除上述指标外,还有眶间宽和齿隙,雌性雄性合并代表性指标与雌鼠的相同。  相似文献   

6.
针对棕背平数量的研究方法和预测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世双鼠靶在4种不同幼林林分中撒施10d后平均防治效果达到65.42%,且不同林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云杉幼林,最差的是落叶松幼林,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析原因是世双鼠靶在不同林地内野外摄食系数不同导致。总体来说,世双鼠靶作为环保型药剂在木兰林区防治棕背?鼠害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广大林区棕背?鼠害防控。  相似文献   

8.
棕背Ping Clethrionomys rufocanus选择的最适生境是林型结构复杂,下草茂盛,郁闭度高,土壤湿度相对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棕背Ping除采食植物的绿色部分(茎,叶),也吃根,花,果等,消化纤维的能力较强,此外还吃少量的小型动物和昆虫等。棕背Ping与大林姬鼠在林区利用食物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态位出现趋异现象。如大林姬鼠的食物多选择营养成份较高的种子,趋向于适应  相似文献   

9.
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选择的最适生境是林型结构复杂,下草茂盛,郁闭度高,土壤湿度相对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棕背除采食植物的绿色部分(茎、叶),也吃根、花、果等,消化纤维的能力较强,此外还吃少量的小型动物和昆虫等。棕背与大林姬鼠在林区利用食物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态位出现趋异现象。如大林姬鼠的食物多选择营养成份较高的种子,趋向于适应较干燥的环境发展。用胴体重划分棕背的年龄组,结果相对准确,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0.
棕背平 (ClethrionmysrufocanusSundevan)主要在秋季以后危害树木。通过对方正林业局六块地的调查 ,结果表明 ,棕背平的秋季分布规律受坡度影响极大 ,同下草、下木的繁茂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坡度的增大 ,棕背平的分布量就逐渐少 ,林内杂草、下木繁茂 ,棕背平的分布数量就多 ,反之就少。提出了对棕背平的重点防治、适当防治、高峰年防治与平年不需防治及任何时候都不需防治林地的条件 ,为棕背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2.
建平县青松岭地区属松毛虫Denrolimussp.发生的常灾区,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松毛虫越冬幼虫死亡率37.9%,越冬幼虫上树至化蛹前死亡率62.9%;蛹期死亡率12.7%;卵期死亡率10.3%;初孵幼虫死亡率65.9%,死亡原因除每年1月份的极限低温和3~5月气温突变影响外,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类的取食也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MG复合不育剂对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数量控制及对林木危害防治效果。 4月上旬在林地投放MG复合不育剂药物饵料 ,秋季 10月份棕背数量与对照地相比较降低 70 %以上 ,第二年仍保持较低的数量水平 ;使林木被害率降至 1%以下 (对照地 6 %~ 10 5 %) ,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MG复合不育剂药物饵料对棕背有较好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14.
对历年来红嘴鸥在昆明越冬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及以前昆明滇池和城郊水域就有红嘴鸥分布,其数量未超过2000只,无进城的记录;1985年进入昆明的红嘴鸥增达9000只,并开始进入城区水域;2001年红嘴鸥达到最高数量值33000只,此后几年多保持在20000多只。红嘴鸥的分布数量受水域环境的污染状态、水深、食物丰富度、气候等影响较大,人工投食对招引红嘴鸥作用很大,红嘴鸥飞向人群集中的地方觅食已成了一种固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湖南野生黑熊主要分布于石门县的壶瓶山、桑植的八大公山、东安县的舜皇山和宜章县的莽山。调查统计表明,目前全省有野生黑熊315头左右,其中壶瓶山约76头;八大公山约180头;舜皇山约10头;莽山约49头。  相似文献   

16.
松墨天牛成虫林间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松墨天牛成虫在福建闽北1a有2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和6月上旬;成虫的危害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林分在时间序列上的被害程度与成虫的习性关系密切,而与林间成虫的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成虫在不同林分结构中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其虫口密度差异较大,马尾松纯林虫口密度大于混交林。成虫在林间的活动与温度、降雨、风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是我国小熊猫分布最多的省,约有3000 ~ 3400只.四川邛崃山系是小熊猫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其中以宝兴、汶川和天全的面积最大.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天全县为重灾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本文在天全县境内小熊猫的可能栖息地内,采用样线法、样方法与3S技术相结合,对小熊猫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重点调查区域全面踏查(调查面积为360 hm2).调查结果表明:天全县约有小熊猫数量43-48只,主要分布在四川二郎山森林公园、喇叭河保护区、各林场以及伙石沟作业区.在重点调查区域有小熊猫1只~2只.  相似文献   

18.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的种群密度与在林鼠害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而棕背鼠种群数量的消长与种群的繁殖关系极为密切,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种群的繁殖能力主要在成年组,成年组个体的繁殖强度最高,在繁殖期间占主导地位。从繁殖特点可见一年内只有一个繁殖高峰期,且集中于春季,属前峰型;杭生育药剂对棕背雌雄两性害鼠的繁殖强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害鼠的出生率,降低鼠害种群密度,控制林木鼠害的发生,是防治在林鼠害的一个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延边珍稀经济兽类资源及种群变动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积雪覆盖期间,采用实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延边珍稀经济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种群变动趋势进行了探讨。延边分布珍稀兽类有14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兽类4种,二类保护兽类10种;经济兽类15种。共计29种,占延边兽类种数的50%。森林环境直接关系兽类生态分布,目前与近几十年前相比,由于受人类的经济活动,森林环境恶化和过渡狩猎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稀经济兽类的种群数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分布范围逐年减小。如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森林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恢复本区的珍稀经济兽类资源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