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毛虫是我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咬食茶树叶片,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红肿发痒,影响采摘和产量。近年来由于常用敌敌畏防治茶毛虫产生抗性效果不佳。为此,我站今年采用新农药敌杀死和50%辛硫磷,协助国营叠石茶场防治茶毛虫430.5亩,防治效果达到94.44~100%。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园和油茶林主要害虫之一,多年来一直沿用多种化学农药来防治。1973年9月,我们从自然罹病死亡的茶毛虫幼虫尸体中分离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茶毛虫NPV)。曾于1974年作过室内致病试验和大田防治试验,效果均在90%以上,10年来各地均推广应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防治茶毛虫一直使用化学农药,由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效降低,采取加大用药量来提高防效,不仅会增加茶叶生产成本,而且会提高茶叶中化学农药残留量。1982年,四川万源县参加由四川大学,成都市农科所主持的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防治茶毛虫的试验。结果证明,防治茶毛虫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特点。1983年,全县用该病毒防治第一、二代茶毛虫达91096亩次,防治效果很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园中的代表性害虫。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毛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从利用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三个方面介绍了茶毛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效果,对茶毛虫及其他茶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作出展望,一方面帮助茶农全面了解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并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也为应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提供策略方针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主要常发性害虫。本文通过在茶园开展茶毛虫性信息素试验示范,检测茶毛虫性信息素组合诱捕器对茶毛虫的防治成效,并比较不同厂家性信息素对茶毛虫的诱杀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安装性信息素诱捕器的区域茶毛虫幼虫虫口数对比空白对照有显著差异,中茶所茶毛虫性信息素比A厂家诱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县下在公社高峰茶场科技组,积极开展茶树害虫的生物防治试验,自一九七八年春茶后,在省茶科所植保室同志的指导下,配合县茶叶果树指导站在高峰茶场的采摘茶园进行茶毛虫致死尸病毒杀除茶毛虫的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作为一种茶树重要的鳞翅目食叶类害虫,在我国大多产茶省均有分布。它以幼虫取食茶树成叶为主,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本文介绍茶毛虫的发生特点、形态特征以及防治方法,以期对茶农识别和防治茶毛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茶毛虫是茶叶生产上的首要害虫,给茶叶生产带来莫大的损失。在农业发展纲要40条中提出:“要在5—7年内消减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为彻底经济、收效大地消减茶毛虫,有利于茶树生长,必须进一步的研究和商榷。特别在各茶区现行的各种不同防治法,很有必要加以总结和提高。福建安溪县泽州茶业社有茶园851亩多,其中采扎面积有701亩。这几年来,采用了几种不同的防治方法,在茶毛虫严重发生的1957年,该社仍未见怎样发生,现把技术经验介绍一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茶毛虫幼虫四龄前有规律地分布在茶丛两侧中下部叶片背面,并在20多天内,其垂直和水平活动范围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设计了茶毛虫低位侧向快速喷药防治技术。本文着重报道利用低位侧向快速防治技术大田喷施茶毛虫NPV毒力稳定性测定和大田单用NPV及其与农药混用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毛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茶毛虫的捕食性天敌与寄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性信息素的合成利用、生物制剂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应用生物技术防治茶毛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病毒治虫是综合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九七五年在我所一号山楼下茶园采集,获得当地的茶毛虫病毒——楼下毒株。次年初步测定及茶园试验:利用茶毛虫感染这种病毒致死的虫尸杀除茶毛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为此,近两年对这种病毒的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茶毛虫自然感染病毒,倒吊在枝叶上死亡的情况,据几年来调查省内各茶区均有存在。其中,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死的虫体以尾足倒吊在枝叶上,较为普遍与常见;为探明在本省茶园与气候情况下,利用这种茶毛虫病毒防治茶毛虫的效果与方法,先后采集、回收这种虫尸干藏保存在灭菌试管中,并引进这种虫尸制品,贮供进行以下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夏季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各地茶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茶假眼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卷叶蛾、茶细蛾、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茶黑刺粉虱、茶蚜等.主要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茶毛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的快速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pNPV)两个核心基因A13-1lef-8和A13-1polyhedrin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38bp和281bp的2个DNA片段。克隆至T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已知EpNPV两基因序列比对,匹配率为100%。证实所克隆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以作为鉴定茶毛虫感染EpNPV的标志性序列。本研究建立了茶毛虫感染EpNPV的分子鉴定方法,并为EpNPV防治茶毛虫效果的评价以及EpNPV侵染茶毛虫途径等毒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总结测定茶毛虫(Euproctivpseu-docousStrand)的幼虫平均每头取食鲜叶量为1468.9mg,3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1-2龄占总取食量1.15%,3龄占4.66%,4-6龄占94.19%,5-6龄是暴食期占82.19%,而且茶毛虫幼虫3龄后开始分群,说明茶毛虫的防治违期定为1-2龄幼虫是合理的。根据防治费用、茶叶产量、茶叶价格、幼虫存活率和防治效果的调查,每公顷产干茶2250kg的茶园,第1、2、3代茶毛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91400、320700、163900头·hm-2。本指标针对福州地区的鲜叶价格和劳务价格而制定,并考虑了本地区的气候和天敌因素,在具体…  相似文献   

17.
茶毛虫是我省高山茶区的主要虫害之一.今年四月间周宁县泗桥、纯池、狮城、七步等乡、镇的许多茶园,又都发生了茶毛虫.省茶科所及时派了科研人员,协助泗桥茶叶站在赤岩村搞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示范推广片.他们先后组织群众采集茶毛虫三至四龄幼虫三十多万头,每次以一平方米3000至4000头虫的密度把虫集中到0.10亩茶树上就地复制病毒.至五月中旬,回收毒尸五万多头;同时还在该村茶场的217亩采摘茶园喷播了病毒,有效地防止了茶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杀灭茶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场三大队一千四百亩茶园,遭茶毛虫严重危害,有的叶片全被吃光,造成大量减产。后来使用多种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根治。同时由于在采茶期间,多次喷射化学农药不仅影响及时采茶,并且使茶毛虫产生抗  相似文献   

19.
宁德地区科委受省科委的委托,对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防治茶毛虫"的科研项目,于8月3-5日在寿宁县召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现场验收会",来自省内外的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技术干部3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实地参观,检查了该县凤阳  相似文献   

20.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保存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德炳  杨军 《茶叶》2002,28(3):158-158
茶毛虫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83年四川达县地区13个县市,1.46万多公顷茶园中不同程度发生茶毛虫危害.万源、宣汉、通江、南江、邻水、大竹等县有6246.13多公顷茶园,虫口密度每亩高达10万头以上.万源有数千亩茶园达到30万头/亩~40万头/亩,全县3793.3多公顷茶园暴发成灾.由于及时得到川大生物系和成都市农科所的帮助,引进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通过病毒复制、田间防治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茶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