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鳢,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乌棒、财鱼、蛇头鱼等乌鳢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局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下颔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和臀鳍基部部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黑斑点。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6,(11)
正芦台鲌鱼,原名芦台大白鱼,因其形似东北兴凯湖大白鱼,又问世于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因此得名,学名芦台鲌鱼。它是经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在2012年经农业部批准推广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该鱼体体型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体厚丰满。头小,眼大,吻尖,口亚上位,口裂斜,下颌突出,比上颌略长。胸鳍长稍超过腹鳍基部或与其等长,尾鳍深叉、上下叶等长。体色背部  相似文献   

3.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胭脂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形变化,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对48尾胭脂鱼幼鱼和52尾胭脂鱼成鱼的形态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从3 600个形态参数中共提取了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753%。头高、体高、背鳍长、尾鳍上叶起点至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背鳍基部末端、背鳍基部末端至腹鳍起点、头背部末端至胸鳍起点和头背部末端至腹鳍起点等形态特征值对其影响最大;通过判别分析,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可明显区分开;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鳍条差异明显,包括胸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06)、背鳍长(形态差异系数=2.654)、尾鳍中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45)和尾鳍上叶长(形态差异系数=1.220),除了鳍条长度上的差异之外,主要差异还存在于头长(形态差异系数=0.806)、眼径(形态差异系数=2.270)和吻端至头背部末端(形态差异系数=0.978),其中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在眼径和背鳍长上差异显著,甚至已超出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来,抚仙湖的鱼类又增加了一新“成员”——红鳍鲌。红鳍鱼白CultererythropterusBasilewsky),俗称白鱼、大白鱼,属于鲤科鳊鱼白亚科鱼白鱼属鱼类。背部和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背鳍及尾鳍灰白色,臀鳍呈桔黄色。常见商品鱼个体15~25cm。其性凶猛,  相似文献   

6.
贵州北部鮠属(鲇形目,鲿科)的1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6日在贵州北部洛安江下游采集到土著鱼类38尾,其中,17尾经鉴定为贵州省鲿科鱼类一新种,定名为遵义小钝吻鮠(Leioxassis microcrassirostris Zunyiensis Xiao sp.nov.).其眼较大,稍凸出,下缘约占全眼1/3眼缘游离;后鼻孔间距略小于两眼内侧间距;前鼻孔四周有近褐色圆形斑状沉淀;在胸鳍基部后缘与背鳍基部前缘中部体两侧各有一暗色斑状沉淀,稍大于前鼻孔处褐色斑状沉淀;背鳍I-6-7,胸鳍I-7-8,腹鳍6,臀鳍16,尾鳍内凹形、上下2叶等长,外缘圆钝;全长93~124 mm,体长为尾柄高的8.9~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56~3.65倍,为眼径的4.9~6.53倍,为眼间距的1.66~2.0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6~2.11倍.  相似文献   

7.
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又名翘嘴巴、白鱼、白条,体长、侧扁,头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眼大,鳞小,侧线鳞80~93,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鳍Ⅲ,21~25,该鱼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以捕食其他小型鱼类为主食,体重0.5kg的个体能吞食10cm左右的鲢、鳙鱼种。生长迅速,体型较大,常见个体为2  相似文献   

8.
在活体解剖三斑圆雀鲷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三斑圆雀鲷鱼体侧扁,体被栉鳞;头小眼大,侧线不连续;背鳍、臀鳍、尾鳍基部具有鳞鞘;鱼体呈褐色到黑色,具有3个白点;背鳍硬棘12支,臀鳍具硬棘,尾鳍形;胃发达呈圆形;具有3根粗大的幽门盲囊;雌雄异体,生殖腺紧贴于膘的腹面。  相似文献   

9.
翘嘴红鲌属鲤科,俗名大白鱼、翘嘴巴、翘壳、白丝、兴凯大白鱼、翘鲌子、鲌刺鱼、翘白、白鱼、噘嘴子浮鲢等,广东地区俗称长江和顺.长江中游俗称翘白、白鱼.长江下游俗称太湖白鱼.翘嘴红鲌是在湖泊、水库和外荡等大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成鱼一般在敞水区水体中上层活动,游动迅速、性暴,善跳跃;幼鱼成群生活在水流较缓慢的浅水区域.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09,26(3):122-122
<正>形态特征体型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基部短,在背鳍之后还有1个小脂鳍。胸鳍中等,末端稍尖。腹鳍较小,远离臀鳍。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蓝绿色、黄绿色和棕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白色和灰白色。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不规则的分布这黑色小斑点。  相似文献   

11.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草鱼地方名混子、鲩鱼、草青等。草鱼体型延长、躯干部略呈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无腹棱、头中等大,吻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稍有突出。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为梳状栉齿,鳞片颇大,圆形。侧线微弯,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棘,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远。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部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鱼体呈茶黄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尾鳍带灰黄色,其余各鳍较淡。草鱼外观很象青鱼,但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  相似文献   

13.
<正>黑鱼体呈圆筒形,体长可达60厘米,头长、前端扁平,体黑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不规则的斑点。背鳍和臀鳍很长、无硬刺,腹鳍很小,尾鳍圆形。黑鱼经常栖息在河湖水草区里,尤其喜居在洪水泛滥的淤泥地带。  相似文献   

14.
鲥鱼     
鲥鱼俗称迟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其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鲥鱼体长而侧扁,体被锯齿状的圆鳞。口大,端位,呈一斜裂,上颌正中有缺刻。眼位于头的前部两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很低的鳞鞘,胸鳍和腹鳍各具一列长腋鳞。  相似文献   

15.
<正> 黑鱼体呈圆筒形,体长可达60厘米,头长、前端扁平,体黑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不规则的斑点。背鳍和臀鳍很长、无硬刺,腹鳍很小,尾鳍圆形。由于养殖黑鱼的经济效益较高,近些年来池塘养殖黑鱼逐渐兴起。要想养好黑鱼,就必须解决好以下4个问题: 1.池塘选择。养殖黑鱼池塘不要太  相似文献   

16.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et Fang),是澜沧江水系的一种土著鱼类,国内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双版纳内的南腊河、罗梭江、打洛江等支流里,体色鲜艳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逐渐转浅,至腹部为白色;各鳍色彩绝丽,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脂鳍外缘略红,尾鳍红  相似文献   

17.
七彩神仙鱼     
原产地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形态特征和习性头尾长10厘米~15厘米,尾柄很短。背鳍从头后背部开始,臀鳍从相对的腹鳍后面开始直达尾鳍基部。尾鳍外缘弧形。体色基调茶褐色,散布着8条间距均匀的蓝黑色垂直条纹。头背和背鳍、臀鳍、腹鳍上有天蓝色条纹,鳍外缘布满橙红色、白色斑点和细纹,这些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光暗,色彩也暗,经强光照射后,色彩明亮夺目,且颜色增多。七彩神仙鱼最佳生长环境水温为25℃~28℃,水质清洁,pH6.2~6.8的弱酸性软水,水中有阔叶水草生长和光照。喜食水蚯蚓、孑孓和鱼虫等天然饵料。七彩神仙鱼性格孤僻,不爱…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见的4类金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草金、鎏金、兰寿、龙睛为代表,选取鳍条良好的鱼体,采用透明鱼制作法及X-ray透视法,比较各鳍之间的异同点,并对脊椎骨、腹肋骨数量和形态进行比较,了解金鱼在变异过程中骨骼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金骨骼与鲫鱼较为相似,体呈纺锤形,背鳍较短,胸鳍呈三角形,尾鳍不分叉,为单尾鳍、单臀鳍;鎏金背部隆起,尾柄缩短,尾鳍叉多在4叶以上;兰寿各鳍较短,背鳍退化,为双臀鳍、双尾鳍;龙睛体形较短,眼突出,背鳍高耸,胸鳍较长,尾鳍为4叶。此外,草金脊椎骨数量最多,为30枚,而鎏金相对较少;草金、鎏金、龙睛腹肋骨第1根最长,兰寿腹肋骨第3~6根最长。  相似文献   

19.
兴凯湖翘嘴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凯湖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又名兴凯湖大白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过度捕捞、水位下降和环境破坏等原因,兴凯湖翘嘴鲌的产量逐年下降。文章介绍了兴凯湖翘嘴鲌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及繁殖,并对兴凯湖翘嘴鲌资源的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