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河北省隆化县移栽油松大苗造林主要技术,对造林后成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对移栽油松大苗成活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较为显著,坡度30°的坡面的成活率为70%,坡度30°的坡面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坡位的不同是相对的,但是基本上是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各坡向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油松容器育苗技术及造林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油松容器苗在河北省隆化县育苗技术,造林方法,并对造林后成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有不同影响,其中坡度较为显著,坡度>30毅的坡面成活率为68%,坡度<30毅的坡面成活率达到了82%以上;坡位的不同是相对的,但是基本上是中坡位跃下坡位跃上坡位;各坡向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大苗移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黄陵县油松大苗移栽造林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其主要技术要点,并对移栽后成活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影响较为显著(P<0.05),陡坡(坡度大于30.)的成活率低于缓坡(坡度小于30°).坡位对油松大苗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小,坡位对成活率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我国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造林适宜的立地条件,开展了不同的坡位、坡向、坡度、土层厚度下油松造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立地条件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油松造林后的成活及生长情况,整体来说以坡位为中上坡以上、坡度为20°~30°、土层深厚的阳坡上实施油松造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松耐干旱瘠薄 ,适应性强 ,生长快 ,材质好、用途广 ,是护坡林、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也是镇安县主要用材树种。由于油松幼苗喜阴 ,阳坡移栽很难成活 ,致使镇安县多年来油松阳坡造林成活率低。 2 0 0 0年 3月在镇安县北城坡开展了油松阳坡移栽实验 ,用不同方法处理苗根移栽 ,提高了油松阳坡移栽的成活率。1 试验概况试验地选在镇安北城坡上中部 ,阳坡 ,海拔高 1 0 2 0 m左右 ,底层为板结岩 ,表层为沙质土 ,p H值为 6 .7,土层厚 1 6 .6 cm,较为干旱瘠薄。坡度 35°左右 ,地面有大量毛草、零星栎树、红眼毛、杂灌等 ,植被覆盖度 30 %…  相似文献   

6.
桓仁山参培育能否成功,培育地选择是关键环节,通过对培育地不同土壤容重、坡向、坡度、林分郁闭度等条件对山参存苗量、生长情况进行试验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山参培育与土壤容重、坡向、坡度、林分郁闭度密切相关,培育山参林地土壤pH值在6.3左右,土壤容重在0.73g/cm3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坡向东坡、坡度13°~18°、林分郁闭度0.6~0.7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以吴起县为研究区,通过现地调查和查阅资料,从投资、成活保存率、施工难度、生长状况等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次不同规格大苗移栽造林效果。结果表明:2008年(使用2m、3m、4m高的侧柏、油松造林)大苗单株投资、每公顷造林投资远高于2009年(使用1.5m高的油松造林),大苗成活率和保存率远低于2009年,大苗移栽施工难度大于2009年,大苗生长情况劣于2009年。  相似文献   

8.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林分、坡度、郁闭度和肥力等对林下种植华重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对林下种植华重楼块茎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坡度、不同郁闭度对林下种植华重楼块茎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对华重楼根茎生长量有显著影响。林下栽培华重楼应选择土层深厚、腐质含量较高的阔叶林下,避免种植在毛竹林或马尾松林下,并且应注意对林地的坡度和林分郁闭度进行控制。宜选择郁闭度0. 3~0. 7、排水较好的坡度15°~30°的山坡地种植。在沙县,华重楼的最佳施肥量为45 000 kg/hm~2~6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油茶造林成活率,减少造林损失,节约管理成本,采用集中管理的4年生芽苗砧嫁接良种油茶苗进行了大苗移栽造林试验,并以1年生、2年生小苗造林试验作对照。结果表明:大苗移栽的造林成活率可达97%以上,比用1年生、2年生小苗造林的成活率几乎提高了1倍。造林试验结果说明,大苗移栽技术是提高油茶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 太行山系的中低山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土层薄,历年油松造林成活率都很低。1987—1988年,我们在博爱县山区寨豁乡采用容器育油松苗25万袋 (株),成苗17万袋 (株),移栽造林420亩。阳坡、阴坡造林成活率分别达到80.6%和93.8%。一、试验地概况及材料试验地设在寨豁乡大底、汉高城、南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影响大树移栽成活率因素,从起苗、包装、栽植、树体管理、施肥、修剪等环节提出具体的技术措施,并详述大树移植技术要点和栽植后树体养护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大树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对西吉县梯田地埂灌木树种(以杞柳和柠条为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造林整地时,梯形槽和鱼鳞坑整地均可,整地深度以40cm左右为宜,整地时间以雨季预整地最佳;(2)造林方法要根据具体树种而定。柠条最好选择植苗造林,春秋皆宜,杞柳适宜秋季造林,总体上秋造的苗木成活率和存活率明显好于春造。另外,在柠条播种造林时,坡向最好在阴坡;(3)杞柳造林时的种植深度以种条覆土2cm最佳,适宜的几种种植深度模式为:阳坡种条覆土2cm、阴坡种条齐地面、阴坡种条覆土2cm;(4)造林整地、种植深度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较大,造林方法、造林坡向、种植深度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临沂市大树移植的综合配套技术,包括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和处理、栽植和栽后管护等保活技术措施,以期为临沂市乃至华北地区的大树移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影响雨季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朝阳油松、侧柏混交试验调查分析 ,得出选择造林树种、造林时间、造林时机、坡向和坡位是影响该地区雨季造林成活的主民因素。造林时间以 6月中下旬至 7月中旬为好 ;造林时机以小雨或阴天成活率最高 ;坡向以北坡、坡位以下部为好  相似文献   

15.
爬山虎在山区公路岩石边坡绿化中的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爬山虎对浙江省遂昌县远白公路、50省道两处的18.2 km公路岩石边坡进行绿化试验。结果表明:爬山虎圃地扦插成活率96.6%,公路岩石边坡造林成活率93.4%,种植后第3年,平均主枝年生长量达3.53 m,主枝长达8.92 m,一级侧枝达36枝,覆盖厚度34 cm,单株覆盖面积12.13 m2,在短时间内就可实现对岩石边坡的绿化。造林成本为2 454元.km-1,以第3年覆盖绿化面积计,成本为0.24元.m-2。第3年后不需再投入,管护简便。  相似文献   

16.
砾质戈壁区应用保水剂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天山南北坡冲积扇扇缘分布着大量的砾质戈壁,保水保肥性极差,常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灌溉投入高,采用保水剂蘸根、坑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采用保水剂造林,灌溉定额4 500 m3.hm-2是经济合理的;幼树新造林地,合理的保水剂用量为60 g.株-1。  相似文献   

17.
大树移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和高效的景观效果,所以,大树移植技术己广泛的用于现代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植首先对大树合理的选择,在适宜的季节里,充分做好移植前的准备工作,制定移植方案;之后采用恰当的包装运输方法,并协调好起挖吊运,定植各个环节;最后做好关健性的一步:养护管理,对大树进行后期的各项保养和防护工作,可大大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山地进行丛状造林,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山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迅速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陡坡丛状造林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陡坡丛状造林以3株一丛或5株一丛为宜,在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初植密度以4 400株.hm-2为宜;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陡,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以6 600株.hm-2为宜;丛状造林保存率能达到70%以上,蓄积量比对照区提高38%~5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寿宁县引种楸树(分根造林)试验区不同坡向、坡位3年生幼树的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楸树分根造林的平均成活率为97.3%、平均树高为3.26m(其中当年抽高1.12m)、平均胸径3.11cm。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各组楸树树高、当年抽梢高度、胸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存活率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种植楸树的坡向应选择南坡为宜,北坡则会影响其生长;种植楸树的坡位应选择下部。  相似文献   

20.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fertilized containerized Pinus canariensis seedlings increases survival when planted in semiarid site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physiological status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by an increment in root growth. Seedlings were cultured under two different regimes: traditional (in non-fertilized natural soil) and alternative (in fertilized peat). Morphological attributes and nitrogen content were measured before planting. Measurements of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plantation were made periodically for 2 years and physiological plant responses (leaf water potential,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uring the third summer after planting were tested and finally a set of plants were excavated to measure the same parameters as before planting. Seedlings cultivated using fertilized peat achieved the highest values for all of evaluated parameters. During the third dry season, big seedlings exhibited better physiological status. Therefore, enhanced root growth can result in better water uptake during the dry period thereby increasing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next few years after planting. A feed-back physiological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P. canariensis establishment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