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焕如,1911年生,江苏丹阳县人。1938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1945—1946半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病系进修。从1940年起半个世纪来都研究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锈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引进生物间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从1936年起主持全国小麦叶锈病协作研究。《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和小麦品种抗病性测定》研究成果,1991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从1981年起引进和运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小麦叶锈病,改进了国际常用的传  相似文献   

2.
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共同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于1990年8月25日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属先进水平,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处领先地位。这项研究从1985年开始,主要研究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生理遗传基础和种质遗传改良,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人物小传     
胡立成胡立成研究员,男,汉族,1 939年生,山东省肥城县人。1 96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原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分配到黑龙江农业综合试验研究中心工作。1 964- 1 978年在黑龙江农业综合试验研究中心、松花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大豆耕作栽培研究;1 978年在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学习德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于1736年首先在英国发现,1872年因在苏联边境地区大发生而引起重视,1877年伏鲁宁发表了详细研究报告。以后许多国家都发现此病。我国北至旅大市,南至广东均有分布,为害严重者可达30—40%。197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纪念伏鲁宁发表根肿病研究100周年会议,会上33名研究根肿病学者提出27篇论文,总结了近年研究成果。本文简要介绍该病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5.
《热带作物学报》2007,28(2):F0002
研究进展1959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木薯。1998年至今,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巴西、泰国、越南、印度等国际组织和国家,进行了长  相似文献   

6.
福建山区水稻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研究(综合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1981、1982年进行面的调查考察和前期试验,1983~1985年正式开题,列为全省科技攻关项目。由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和福建农学院主持,有13个省、地研究单位,8个地(市)、48个县的农业局参加。经过两年工作,初步研究总结出9类中低产田的配套增产技术;建立的大面积示范片、带动片也获得大幅度增产增收。1983年  相似文献   

7.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4):F0002-F0002
陆维忠,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出生于1938年7月,1965年8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1965年9月至1972年2月任职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小麦研究室。1972年3月随单位涮整,任职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1984至1998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所副所长、所长,兼任农业部和省级重点试验室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自1986年起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遗传与抗性改良研究。“七五、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品质和抗病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自1990年起主持863计划…  相似文献   

8.
正傅廷栋院士,广东郁南县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60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1962年,师从我国油菜遗传研究创始人刘后利教授,开始研究生学习,1965年毕业。1981-1982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进行油菜合作研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TWAS,意大利)院士。2005-2009年任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2007年任第十二届国际油菜  相似文献   

9.
花生杂交育种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早在1910年斯托克曾以花生荚果大小、种皮颜色为内容开展了研究。目前,这一研究已成为整个花生育种研究工作的重点。这表现在:(1)近20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比过去50年的总和还多;(2)从形态性状遗传的研究,深入到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领域;(3)以先进仪器和最新设施为手段的研究日趋广泛。 本文旨在总结花生杂交育种遗传学基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为主题检索词搜索到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我国传统村落以及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的科学内涵,并将我国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以前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的研究萌芽期;1996—2009年水环境空间研究外延不断扩大的研究探索期;2009年至今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研究活跃期。此外,还初步总结了目前我国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的三个热点研究方向:水口、滨水环境空间、整体结构。最后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背景,展望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研究,为今后的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提供方向,为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的探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07,22(1):45-45
2006年11月,袁隆平院士主编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997年,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正式启动,得到了总理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大力支持。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实现第1期目标,并且成功应用于生产,其品种连续几年居籼稻品种播种面积首位;2004年实现第2期目标,也开始投入生产应用;目前正进行第3期研究。《超级杂交稻研究》是袁隆平院士及其率领的课题组10年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它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推广,在农作物中,继玉米、高粱之后,是十分成功的,这无论从发展速度、推广面积及经济效益看,都无可非议。我国从1964年袁隆平教授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试种示范,1976年大面积推广。到1989年,初步估计累计种植14亿多亩,增产稻谷600多亿公斤以上。这对改善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稳定社会和增强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的领先,推动了国际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及杂种优势利用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对杂交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利用三系法成功制得强优势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并于几年后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了具有更大优势的两系法研究,并在80年代取得关键技术点的突破,两系法制种在大面积生产中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我国玉米生物学研究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玉米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稳步提升。在89个SCI或SCIE期刊上发表玉米生物学研究论文369篇,相对于2019年的366篇略有增加,其中,5年平均影响因子超过5.0的高水平论文有86篇,比2019年的83篇增加了3篇,论文质量稳步提升。369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玉米基因组学、玉米株型相关性状遗传调控、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雌穗和雄穗穗性状遗传调控、玉米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玉米养分利用遗传调控和玉米育种技术研究等。本文概括性地综述2020年我国科学家在玉米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此课题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在武昌本所和当阳县城关棉田,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小区试验进行研究。现以1984年两地的研究结果为主,介绍如下。一、试验设计与方法(一)武昌南湖所内的试验田系小麦茬  相似文献   

17.
自1977年到1979年,在美国农业部得克萨斯州布什兰德资源保存和生产研究实验室进行了三年试验。目的是通过两种收割台——平台式和对行式——收割直立的和倒伏的高粱的比较,研究康拜因收割台减少收获遗漏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碳酸氢铵对茶树的肥效,我们在1978年布置了此项试验。现将一年来的试验结果简报于后。试验地段原为20——25°的坡地丛植茶园,茶树生长势差,在1971年将此地改建成3——5°的梯土,1972年从湖南省茶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丽娟主持研究的《茶树杂交方法和杂交亲和性研究》课题,1988年12月通过了省内外十几位从事茶树育种科研、教学和生产的专家教授的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该课题从1978年开始至1987年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棉花锌素营养与施用技术研究”是江西省农牧厅下达的课题,由江西省棉花研究主持,与江西农大、湖口、永修、瑞昌县农牧局以及彭泽县棉种场等单位协作攻关。经1988~1991年1年多点土样测试和小区、盆投试验,完成了研究任务,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1991年12月21日,江西省农牧渔业厅邀请专家、教授在南昌市对该项研究进行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