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自交系花粉,柱头蛋白质的等电聚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佳  裴炎 《园艺学报》1991,18(1):91-93
  相似文献   

2.
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甘蓝自交不亲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明 《园艺学报》1998,25(2):194-196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法对10个甘蓝自交不亲和系、5个亲和系的柱头、花粉蛋白质谱带进行了分析。对比自交不亲和系开花前2~3d的柱头与成熟柱头,发现各试材在等电点为8.3~8.5的区域内有一条特异带,该带在成熟柱头中清晰可见,在开花前2~3d的柱头中没有或较弱。据此特征推断该带即为S蛋白质特征谱带。以双蒸水和巯基乙醇作为提取液处理花粉,均未发现自交不亲和系共有的特征带。  相似文献   

3.
食盐和硼对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食盐和硼对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张恩慧鲁玉妙(陕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杨陵712100)≈≈≈≈≈≈≈≈≈≈≈≈≈≈≈≈≈≈≈甘蓝目前主要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繁殖一代杂种种子。自交不亲和系亲本繁殖虽蕾期自交能够留种,但存在费工、成本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而...  相似文献   

4.
甘蓝一般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一代杂种。现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自交不亲和系所谓“自交不亲和系”就是同一系统内株间花期交配结籽很少,而系间交配结籽正常的系统。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现,是七十年代以来,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的柱头“乳突细胞”,其外面覆盖着一层糖蛋白质,它对脂酶活性有着较强的专化性,并与S基因有对应关系。自交不亲和系的柱头细胞在蕾期时生长迅速,但到开花前2-3天则停止生长。当柱头乳突细胞停止生长时,糖蛋白就积累在细胞内,使细胞壁和角质层加厚,阻止了花粉管的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 pH 范围的两性载体电解质(Ampholine)进行等电聚焦(IEF)电泳,能获得不同的水溶性蛋白质谱型.结果表明:1.桃大多数器官酸性蛋白质含量丰富,宜选用pH3.5—7.0的 Ampholine 进行 IEF 电泳.2.桃不同器官水溶性蛋白质谱型差异显著.宜用花药、幼叶、叶柄、花瓣作为 IEF 电泳的主要分析器官;成熟叶、萼筒、种子作为辅助分析器官.3.萼筒和花瓣水溶性蛋白质谱型可鉴别黄肉桃、白肉桃两类品种,而花瓣谱型亦能区分桃大花、小花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根据甘蓝自交不亲和性雌蕊决定因子SRK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克隆23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SRK基因并测序。利用NCBI数据库进行克隆序列的Blast比较以及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初步确定23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分属于SRK3、SRK7、SRK8、SRK16、SRK28、SRK36、SRK45、SRK46、SRK58、SRK68等10种S单倍型。其中有5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属于SRK36单倍型,占参试自交不亲和系的22%;SRK7、SRK16和SRK58单倍型均只有1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进一步对不同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杂交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情况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并对20个杂交组合的花期杂交亲和指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根据SRK基因序列所确定的相同S单倍型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授粉表现为不亲和,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受阻,花期亲和指数低;而不同S单倍型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授粉表现高度亲和,花粉管伸入雌蕊正常,花期亲和指数高。表明基于SRK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所属单倍型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快速鉴定方法,有利于育种时有针对性地设计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组合配制,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玉玲 《蔬菜》2001,(9):19-20
甘蓝即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内的一个变种,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耐贮运,我国由南到北均有种植,在蔬菜周年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进行育种,种子纯度高,整齐度好,是获得丰产的关键。其繁殖方法主要是进行人工蕾期授粉,现将其技术要点作一介绍: 一、种株培育 蕾期人工授粉的种株必须是结球的成株,但结球过于紧实,翌年抽薹困难,使开花期推迟,不利于授粉,有的甚至在收获时就已裂球而不能贮存过冬,所以叶球包而不紧是种株培育的基本要求。 1 适期晚播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生活力弱,…  相似文献   

8.
根据甘蓝SRK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两个甘蓝自交系材料的S单元型进行初步鉴定。BLAST分析表明:甘蓝自交系96-100与Brassica oleracea的SRK29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1 %),但蛋白序列与S14相似性最高(在84 %的序列覆盖度下相似性达100 %)。自交系俄引165与Brassica oleracea的BoSRK28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100 %,推测其S单元型为S28。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提取方法和电泳条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电泳的关键。为建立适合甘蓝柱头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本试验以甘蓝柱头为材料,采用改良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柱头总蛋白质,通过对IPG胶条、上样量、聚焦程序、SDS-PAGE胶浓度等的优化,建立了甘蓝柱头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即选用长17 cm、pH 3~10 NL的IPG胶条,上样量150 μg,按照聚焦程序Ⅰ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胶浓度选用12%,得到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片。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2年对8份、1993年对11份材料进行系内株间和系间的完全双列杂交的亲和性表现,得出2039-5(深)、2039-5(浅)、胶1、胶2等11份材料为S等位基因纯合、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这11份材料中存在7种S基因型。72103-1(浅)、8161和潭(深)3份材料自交不亲和性尚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驯化栽培的大杯蕈子实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氨基酸的种类与组成。结果表明,(1)大杯罩菌盖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6.4%,纯蛋白含量高达18.5%,高于木耳、香菇、松口蘑等木腐菌,而低于粪草生菌的蘑菇与草菇。(2)菌柄中也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其粗蛋自和纯蛋白分别为19.5%和13.7%。(3)菌盖的营养价值及食用价值高于菌柄,菌盖中粗蛋白含量高于菌柄7%,而粗纤维的含量低于菌柄约5%,菌柄中因纤维化程度高降低了其食用价值。(4)菌盖及菌柄均含有测试的15种氨基酸,菌盖中氨基酸总含量达21%,比香菇菌盖高3%以上,菌柄中的氨基酸总量也近14%。(5)大杯蕈的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达40%以上,比香菇高近2%,具作为一般食用菌的第一限制氨基酸蛋氨酸,占其氨基酸组成的3.0%,高于香菇近1倍。  相似文献   

12.
开花和生理落果与叶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生理落果高峰,正处于蛋白质急剧分解过程。蛋白质降解愈多,落果愈多。花后的第一次生理落果高峰,占落花落果总数的76.29%,蛋白质降至花蕾到生理落果全程的最低点,是最大的高峰。第二、三次高峰落果数递减。开花和生理落果期间有16种氨基酸:脯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较高;其次是甘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最低。开花前脯氨酸最高,开花至二次高峰一直下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变化总趋势一致,波相相反。先是氨基酸积累、氨基酸下降,蛋白质积累、蛋白质下降出现严重的落花落果。  相似文献   

13.
枇杷品种类胡萝卜素和水解氨基酸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桂荣  刘权 《园艺学报》1991,18(3):210-216
本文分析了51个品种类型枇杷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百分数含量。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软条白砂’最低(299.4μg/100g),‘山里本’最高(4391.2μg/100g),两者相差达13.6倍。枇杷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成是β-胡萝卜素,隐黄质、叶黄质和玉米黄质,试验品种其组分虽不尽相同,但上述4种类胡萝卜素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β-胡萝卜素为主。根据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合其组分,将枇杷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此外,还分析了3大类群中典型品种的蛋白质和17种水解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仅用一种抗体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同时测定柑桔粗提液中的游离和结合脱落酸(Free—ABA and Conjugate—ABA)。柑桔在抗寒锻炼和脱锻炼过程中,F-ABA和C-ABA有规律的变化与抗寒性的提高和丧失具有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赤霉素或环剥处理分别对暗柳橙的花芽分化起阻遏或促进怍用。赤霉素处理使芽内总游离氨基酸,特别是碱性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环剥处理则使上述氨基酸含量增多。赤霉素处理,绝大多数种类氨基酸减少,尤其是组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环剥处理,相当种类的氨基酸增多,尤其是苏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变化可能与芽内合成特异蛋白质有关,与基因的表达与阻遏有关。但也可能是营养芽或生殖芽两者本身在代谢上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花芽分化的实质原因提供了生物化学对比性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6.
芥菜及其原始亲本种的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南奎  陈世儒 《园艺学报》1990,17(4):293-298
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不同类型品种和其原始亲本种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黑芥(Brassi-ca nigra Kock)的酸性磷酸酶同工酶酶谱的表现,分析了芥菜的起源与白菜、黑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芥菜的酸性磷酸酶同工酶酶谱表现与白菜、黑芥的酸性磷酸酶同工酶酶谱具有较强的同源性。作者初步认为菜用芥菜的原始亲本种很可能是起源于中国的野生型黑芥(伊犁油菜)和白菜。 芥菜不同类型品种的酸性磷酸酶同工酶酶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别是APS—Ⅰ和APS—Ⅱ两个酶区,品种间差异明显。APS—Ⅰ比APS─Ⅱ表现更加稳定,APS—Ⅰ可做为标记酶区在芥菜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加以利用。不同类型白菜的酶谱表现差异较小。供试大白菜(B.campestris L.ssp.pekinesis(Lour)Olsson)品种间酶谱表现完全一致,菜心(B.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的酶谱表现与大白菜的谱带基本一致,仅小白菜(B.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的酶谱表现与大白菜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