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蚜作为世界范围内农作物主要害虫,在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因其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蔬菜尤其是辣椒质量造成危害而成为重要防治对象。为了明确四川省成都主要辣椒种植区桃蚜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K, C, CA, I, M*, m*/m, L*, L*/(1+m))对桃蚜盛发期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计算桃蚜种群理论抽样数,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桃蚜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是由桃蚜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但8月下旬开始聚集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决定;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平均拥挤度(m*/m)、负二项分布指标(K),久野指数(CA)及L*/(m+1)分析桃蚜空间分布型更具说服力;并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
对合肥地区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棉蚜成蚜和若蚜主要发生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以后以卵越冬。棉蚜种群在木槿上呈聚集分布,以植株中、南部分布量最大。二维排序结果表明,木槿上棉蚜种群动态可分为成蚜回迁期、成若蚜高峰期、成若蚜阶段向越冬卵阶段过渡期和越冬卵期4种主要动态类型。  相似文献   

3.
<正>油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欢食用的一种蔬菜,且栽培简单,周期短,可常年供应上市,深受百姓的欢迎。但在栽培过程中,除了病害以外,害虫的防治也非常重要,如果防治不当或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而造成经济损失。对此,为了便于农民朋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现将有关油菜害虫防治的方法编成歌诀,以供参考选用。蚜虫诊断:油菜蚜虫危害重,常见发生有三种。甘蓝萝卜和桃蚜,危害特征需记下。  相似文献   

4.
<正>油菜田害虫主要是蚜虫和小菜蛾,应注意及时查治。蚜虫长江流域危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油菜叶背心叶、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危害。叶片受害后出现褪绿斑点,严重的使叶片卷曲萎缩,幼苗生长迟缓。嫩茎、花轴受害后畸形,角果受害后发育不良。适温、干旱会导致蚜虫大发生,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蚜虫繁殖。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桃蚜和萝卜蚜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常在同种蔬菜作物上混合发生。为深入了解2者的种间互作关系和潜在的竞争机制,研究了2种蚜虫分别为害后,对其寄主甘蓝的氮素营养,以及后取食的异种蚜虫的生命特性和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桃蚜为害的甘蓝植株,可显著降低在被害叶上后取食的萝卜蚜的种群数量、种群净生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也可显著降低在系统叶上的净生殖率;而萝卜蚜取食为害,仅可使被害叶上桃蚜种群净生殖率降低。桃蚜为害后,甘蓝叶片的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异亮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而萝卜蚜为害后的蛋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由此可见,桃蚜危害介导的甘蓝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能抑制了萝卜蚜的生长发育,多食性的桃蚜比寡食性的萝卜蚜也许具有更高的进化发育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正>蚜虫的天敌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大田作物或一些蔬菜和果树,蚜虫都是一种让农民头疼不已的害虫。蚜虫既是地球上繁殖最快的昆虫,也是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棉蚜、麦蚜、菜蚜、豆蚜、高粱蚜、甘蔗蚜虫等,其中以棉蚜危害最大,如果不治蚜的籽棉产量指数为100,那么治蚜的籽棉产量竟可达235,也就是说棉蚜猖獗时竟会夺去一大半的劳动果实。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  相似文献   

7.
油菜蚜虫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蚜虫发生状况危害特征危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三种。这三种蚜虫都以成、若蚜密集在油菜叶背、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破坏叶肉和叶绿素,苗期叶片受害卷曲、发黄;  相似文献   

8.
桑园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害虫种群的重要属性,笔者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桑园3种主要害虫桑白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虱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朱砂叶螨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桑螟为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型,结果为这3种害虫的种群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油菜茎象甲是一种危害油菜茎部的钻蛀性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油菜象鼻虫,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分布于我国各地油菜产区。近些年来旱地油菜茎象甲的危害有逐年加重之势,主要以幼虫在茎中钻蛀危害,成虫亦可危害叶片和茎皮,大发生年份茎受害率平均为70%左右,除危害油菜外,还可危害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等,在生产上常被忽视。据调查,在严重发生时,油菜的减产率一般为25%~40%,特殊危害年份可导致大面积油菜倒伏绝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是最理想的生物防治技术,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丽蚜小蜂属昆虫纲、膜翅目、蚜小蜂科,是世界广泛商业化的用于控制温室作物粉虱的寄生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主要剂型蛹  相似文献   

11.
有机生产方式茶园害虫与天敌种类及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摘要:【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有机茶园中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为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综合治理和持续性控制提供实据。【方法】通过灯光诱捕和茶园田间调查进行害虫和天敌的分类记录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害虫45种,天敌24种。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茶尺蠖和茶螨。主要天敌有蜘蛛,蜂类、瓢虫和草蛉。有机茶园天敌控害表现最好的时期是8月份,益害比为1:0.96。而在6月和9月害虫种群数量出现二个峰值,而且害虫总量增长量大过天敌增长量,自然控害作用滞后。【结论】茶园采取有机方式种植后,确实能保持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但要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减少虫害损失还必须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走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2.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是危害沙柳的一种钻蛀性害虫,给沙柳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明确幼虫危害特性和空间格局,笔者利用生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沙柳木蠹蛾幼虫种群在沙柳上的危害特性和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生物统计学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主要以幼虫为害沙柳根部,单丛受害沙柳中,幼虫数量达5头以上的占91.2%,且存在不同龄幼虫危害同一丛沙柳的现象;幼虫在沙柳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根部10~40 cm以内,占78.57%;幼虫的种群密度与沙柳根径大小和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地统计学分析表明: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点主要在样地的东北和西南,且从这2个区域向其他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13.
正桃蚜属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中国北方以受精卵在桃树枝条上越冬,在中国南方,以成虫或若虫越冬,每年发生有翅蚜4至5次。桃蚜迁飞性和抗药性极强,桃蚜以成、若虫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其排泄物可诱发煤污病,使植株生长缓慢或叶片卷缩,严重者导致桃子品质下降和减产。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对人毒性低,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4.
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分布与发生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基于空间、时间特征对害虫发生的影响,对害虫进行虫种、数量分布的调查,为指导害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调查结果表明:温度是害虫分布的主导因素,低温时主要以表层及粮仓南侧分布为主,4月~10月随着时间的发展,粮仓温度升高各种害虫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害虫有向下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棉花花生间作田中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对吡虫啉抗性的差异以及花生蚜对吡虫啉代谢抗性的机制,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类害虫,避免其对吡虫啉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集山东巨野和临清2个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农田中的棉蚜和花生蚜,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进行了吡虫啉的室内毒力测定;使用增效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3种增效剂进行了增效剂效果试验;并检测了2个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花生蚜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结果】临清和巨野2个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43.2倍和54.6倍;而花生蚜对吡虫啉则处于敏感或低水平抗性,2个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3.7倍和8.3倍。防治花生蚜的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巨野种群中,PBO、DEM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达到3.63、1.95,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在临清种群中,PBO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3.05,而DEM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对花生蚜的代谢酶活力测定发现,巨野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P450和GST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临清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和G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P450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结论】间作农田中2种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要合理施药延缓抗药性的增强,同时推断P450和GST在花生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粮食多功能扦样器对重庆市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大平房仓内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和书虱,谷蠹和扁谷盗有少量发生,赤拟谷盗的发生很少;害虫发生绝大多数集中在表层和上层;粮仓中央多于四周;温度条件是影响害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储粮害虫种群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象和书虱的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较高;从垂直分布规律看表层储粮害虫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从水平分布规律看东南区域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且绝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蚜虫是园林植物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蚜虫每年发生代数很多,有的蚜虫一年十几代甚至三十多代,多以卵在植物枝条上越冬。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春、夏两季为孤雌生殖,秋末冬初为两性生殖。蚜虫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是农林害虫。园林中常见的蚜虫主要有蚜科的桃蚜、桃粉蚜、棉蚜、瘿棉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是苏、浙、皖等省茶树上的主要害虫。因此,进行茶尺蠖种群消长规律、测报办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进行上述有关研究中,要正确测定田间虫量,必须首先开展研究茶尺蠖种群数量在茶园中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方法这一基础工作。为此,我们于1982年6月4—6日在十字铺茶场对茶尺蠖幼虫在茶园空间的分布型和抽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全面评价田间杀虫剂对害虫的非致死作用,[方法]我们选择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种群拥挤作为处理因子,测度了大豆蚜的产蚜量、成蚜寿命、若蚜历期及有翅蚜数量等指标,评价两个因子对蚜虫的寄主植株上种群的增殖力和转移扩散风险的影响性质及大小。[结果]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大豆蚜植株上种群有明显降低繁殖率的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本地危害;另外,用药导致有翅蚜的数量显著降低,能降低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拥挤降低了第一代蚜虫种群的繁殖力,对第二代种群繁殖力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拥挤造成有翅蚜数量增加,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药剂和拥挤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会降低大豆蚜后代的在原植株上的为害和转移为害,拥挤会消减药剂在植株上的控害作用,也会增加蚜虫转移为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