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棉花由于没有灌溉条件,生长期内只有靠土壤贮水和降雨保证棉花的水分需求。因而研究纯旱作条件下,充分利用土壤水和自然降雨是稳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旱地棉花由于没有灌溉条件,生长期内只有靠土壤贮水和降雨保证棉花的水分需求。纯旱作条件下,充分利用土壤水和自然降雨是稳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分是小麦获得高产的保证,而降雨和灌溉又是小麦水分的主要来源,降雨及时既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降低生产成木。生育期如果干旱缺雨,就需补充灌溉。 播种——出苗。小麦播种后,在温度正常、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种子才能正常萌发和出菌。据测定:小麦播种至出苗期间适宜的土壤湿度(占干土重的百分比),一般砂壤土16%、壤土18%、粘土23%为宜。如果土壤中的水分不能满足,种子发芽慢、出苗率低就需藻溉;若土壤中水分过多,则容易发生烂子,应考虑减少对土壤的水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盐土棉田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以确定适宜的棉花水分运筹方式,为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2009年在江苏南京(118°50′ E,32°02′ 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以耐盐品种中棉所44和盐敏感性品种苏棉12号为材料,将碳酸钠、重碳酸钠、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7种盐类等摩尔混合,按盐土比掺入基础土壤中,形成5种不同含盐水平的土壤(0:1.25 dS•m-1;0.35%:5.80 dS•m-1;0.60%:9.61 dS•m-1;0.85%:13.23 dS•m-1;1.00%:14.65 dS•m-1),研究土壤盐分对棉花功能叶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明确棉花叶气温差与空气饱和气压差的定量关系。【结果】随土壤盐分水平的升高,棉花功能叶的蒸腾速率、含水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下降,叶片温度升高。以1.25 dS•m-1盐分处理作为充分灌水(即无水分胁迫)建立了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下基线方程,以此构建了不同土壤盐分下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结论】综合分析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花水分胁迫指数与叶片含水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关系,认为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盐分条件下棉花的受胁迫程度。用棉花CWSI实时监测盐分条件下棉花的水分胁迫状况,可为盐碱地确定适宜的棉花水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旱地土壤耕作生态对木薯生长及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面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木薯单产及品质。[方法]利用水分(雨水)控制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生态类型对木薯生理生长及环境的影响。[结果]与降雨内涝淹水处理相比,降雨时正常排灌疏松土壤的含水量增加44.23%,容重降低17.32%,孔隙度增加38.26%,微生物菌落总数增加384.6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65%,光合效率增加55.28%,水、土流失量分剐减少83.70%和125.29%,这诸多因素构成了良好的土壤耕作生态。木薯产量达到46800kg/hm^2;反之,降雨短时渍水处理、降雨内涝淹水处理.因其土壤耕作生态不良,其产量分别为19125、6225kg/hm^2。[结论]在合理利用天然降雨、不渍水不淹水而保持良好的土壤耕作生态条件下,木薯种植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间歇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溶质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间歇降雨条件下黄土坡地水分溶质迁移特征,为减少汛期坡耕地肥料流失率和水土流失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坡地为研究对象,采取表层喷施和拌施两种施肥方式,通过两场间隔24 h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从降雨-径流-土壤相互作用角度,研究间歇降雨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和土壤溶质(NO3-、Br-和PO43)的迁移特征。【结果】第二次降雨的稳定产流强度、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均大于第一次降雨,初始产流时间和产流强度达到稳定的时间也比第一次降雨提前。与第一次降雨平稳阶段NO3-和Br-的浓度相比,第二次降雨开始产流时浓度明显偏大,但其平稳阶段浓度又均小于前者,而吸附性PO43-的第二次降雨浓度高于第一次降雨稳定期浓度。非吸附性NO3-和Br-易随入渗水迁移,导致表层土壤溶质含量显著减少,第二次降雨地表总流失量小于第一次降雨,而PO43-受土壤侵蚀因素影响很大,喷施和拌施条件下PO43-第二次降雨的总流失量分别为第一次降雨的2.93和1.77倍。【结论】对于土体疏松易侵蚀的黄土地区,受降雨间歇期表层土壤溶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性变化的影响,第二次降雨的径流溶质浓度过程线不能视作第一次降雨的简单延续,多次降雨会加剧吸附性土壤溶质的地表流失风险。在雨季里,首次降雨应时该采取必备的截流措施,减少非吸附性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对后期降雨的关注重点则是涵养水土,防范吸附性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由于测定技术限制,对于强降雨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国内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选取山西省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I-8150土壤CO2通量全自动连续测量系统,对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和环境因子在原位置进行全天候连续监测,分析了3次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结果表明,(1)5月的旱季降雨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促进了土壤呼吸,降雨结束后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水平是降雨发生前的2倍;7月的雨季开端期降雨对土壤呼吸先促进后抑制,土壤容积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二次关系曲线存在拐点,但总体上降雨是促进了土壤呼吸;8月的雨季降雨整体上抑制土壤呼吸,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变化曲线走势呈明显的镜像,雨中及雨后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约45%和28%.(2)每一次降雨结束后,土壤温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雨后,较低的土壤温度在土壤呼吸得到降雨促进时,可加速土壤呼吸速率的恢复;在土壤呼吸受到降雨抑制时,能阻碍土壤呼吸速率的恢复.(3)降雨的不同时期,影响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也是不同的.降雨前如果土壤容积含水量处于明显变化的状态,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如果土壤容积含水量比较稳定,则土壤温度是关键因子.降雨过程中由土壤温湿共同影响土壤呼吸,降雨结束后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开展对土壤一棉花一大气系统(简称SCAC系统)土壤水动力学和水肥优化使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包含棉花水分迁移模型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棉花-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棉花水分迁移模型模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河北片麻岩山区坡地产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片麻岩山区坡地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在人工降雨条件下,水分蒸散量与气温有关,蒸散率为5%~18%;土壤入渗速率与土地利用状况关系紧密,土壤入渗率油松〉刺槐〉荆条灌木林〉荒坡草地,隔坡沟状梯田〉鱼鳞坑〉荒坡草地;坡面工程措施和造林可减小径流系数,能有效地拉蓄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0.
<正> 大棚内的土壤由于不受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盐渍日趋严重,从而影响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1 原因 1.1 大棚内的土壤因不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土壤中的盐分不能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中去,而残留在土壤耕层内。 1.2 大棚栽培,由于灌水次数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形成板结层,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下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杨柴和黑沙蒿灌丛的土壤剖面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消耗与平衡方式。【方法】以该区的杨柴灌丛、黑沙蒿灌丛、杨柴-黑沙蒿混生灌丛为研究对象,采用TDR法对土壤剖面监测水分,灌丛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土壤水分收支比。【结果】(1)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根据土壤剖面水分时空变化将土层大致分为速变层(0~40 cm)、活跃层(40~100 cm)、次活跃层(100~200 cm)和稳定层(200~300 cm)。速变层受降雨影响较大,在强降雨后,速变层不同样地土壤剖面出现多个“高水分中心”,稳定层土壤水分受植被生长影响较大,杨柴灌丛与混生灌丛土壤剖面出现多个“低水分中心”。(2)不同灌丛化样地对降雨的响应方式不同,裸地与杨柴灌丛对降雨的响应方式为脉冲式响应,混生灌丛与黑沙蒿灌丛对降雨的响应方式为延迟聚积式响应。(3)土壤活跃层(4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趋势为黑沙蒿灌丛>杨柴-黑沙蒿混生灌丛>裸地>杨柴灌丛,在次活跃层(10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趋势为黑沙蒿灌丛>杨柴-黑沙蒿混生灌丛>杨柴灌丛>裸地,在稳定层(200~300 cm)水分土壤水分含量趋势为裸地>黑沙蒿灌丛>杨柴灌丛>杨柴-黑沙蒿混生灌丛。(4)2019年样地贮水变化量由大到小为黑沙蒿灌丛>杨柴-黑沙蒿混生灌丛>裸地>杨柴灌丛,黑沙蒿灌丛为积累水分型的灌丛,2019年共累积124 mm的降雨;混生灌丛为平衡水分收支型的灌丛,一部分水分进行贮藏另一部分进行蒸散;裸地与杨柴样地都为消耗水分型,蒸散量与全年降雨量大致相等。【结论】杨柴灌丛水分出现负平衡,大气-植被-土壤间的水分不能闭合循环,随着时间尺度增长,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达到极限,黑沙蒿群落合理的水分平衡策略驱动了杨柴群落向黑沙蒿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12.
甲苯是最为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之一,针对土壤与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本文以甲苯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土柱物理模拟试验,通过降雨与土壤参数监测以及土壤和土壤气体取样分析,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土壤中甲苯多相运移规律;基于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动态分布与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降雨对其运移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甲苯在土壤中的运移受其自身的挥发性影响较大,且存在与水分运移不同步的现象,其固相运移速率小于气相扩散速率和土壤水分运移速度;降雨加快了其运移速度,对甲苯的运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棉花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棉花生长模拟模型就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棉花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光能资源,把水和二氧化碳结合制造成有机物质、组织和器官的建成与死亡以及产品的形成等过程,还包括棉花生长需要水分和矿质元素在土壤中的分配、移动和被吸收的过程,同时应考虑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正> 1 中耕培土,改善通透环境。蕾期中耕。特别深中耕,是促进根系深扎,控制地上部分旺长的重要措施。棉花苗蕾期,一般降雨频繁,棉田土壤经常发生板结,导致耕作层空气不畅,水分蒸发量大,好气细菌活动受阻,养分分解缓慢,对生长过旺或过弱的棉苗要多中耕、勤中耕,每次降雨后要立即中耕,破除板结。进入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索生育期内水分管理对机采棉田根区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方法】在石河子大学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通过田间人工控水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棉田土壤水盐、棉花生长、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共设置3个水分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结果】机采棉种植模式下W2(蕾期下限为60%,花铃期下限为70%)水分处理棉花根系层(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可以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3.28%,处于适宜棉花生长的含水率范围;土壤盐分观测数据表明,处理W2条件下在保持根区适宜土壤水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淋洗根区土壤盐分,使根区土壤处理脱盐淡化区;籽棉产量为5482.38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30 kg/m~3。【结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生育期灌溉策略可显著调控棉田根区土壤水盐状况,从而改善棉田根区水盐环境,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W2(蕾期下限为60%,花铃期下限为70%)灌水处理为适宜的水分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入渗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耕作管理措施可明显增加坡面土壤的水分入渗,在相同入渗时间情况下,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在中小坡度和中小雨强条件下,这种特征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土壤碳通量自动观测系统(LI-8150)对呼伦贝尔草原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野外定位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激发效应和抑制效应,降雨发生后1-2 h内土壤呼吸速率可增加约1倍,当单次或者连续降雨累积量大于7-8 mm,或土壤含水量大于29%-30%时,降雨对土壤呼吸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往往体现在次日,表现为次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显著升高;而抑制效应则在当日即可体现出来,表现为观测当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明显下降。土壤呼吸季节变异性与降雨频率和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在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较低的降雨频率和较高的降雨强度会增加土壤呼吸的变异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而言,在生长季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5%时,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值(Q10)为2.12;而平均土壤含水量为26%时,Q10值为2.82,明显高于前者,土壤含水量与Q10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降雨导致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和抑制效应交替发生,使草地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异性增加,降雨格局变化必然会对草地碳循环和碳通量特征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棉花前期生长缓慢的原因 1.盐碱重 棉花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盐碱重的棉田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制约了棉花根系对养分、水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土壤保水剂对旱地果园土壤保水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土壤保水剂(本中心实验室合成)在果园土壤的保水保墒作用及其持续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保水剂后,土壤水分含量第一年可提高9%以上,第二年可提高6%以上,第三年可提高4%以上;在约45cm土层附近存在一个防止土壤水分下渗的防水层,该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土壤保水剂的保水作用是通过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降雨和防止水分下渗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根区水分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制定滴灌棉花水分精确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对水分敏感性不同的棉花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常规滴灌和充分滴灌处理,在灌水前后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同时测定棉花根系生长与分布、株高、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常规滴灌量条件下土壤水分活动层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且滴水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均低于55;、滴水后可保持70;~80;的水分状况,有利于诱导根系纵向生长,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并促进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蕾铃分配,从而提高了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品种对根区水分的反应差异较大,新陆早6号常规滴灌条件下皮棉产量低于新陆早8号,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新陆早8号无明显差异;充分滴灌条件下总生物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新陆早8号,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新陆早8号.[结论]滴水总量在4 050~4 275 m3/hm2,依据品种对水分响应的差异,通过协调相关栽培技术,调控干物质生产及其在器官中的分配,可实现滴灌棉花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