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其国 《土壤》2013,45(6):957-96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培育土壤科学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值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自己在土壤研究所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研究、科研业绩、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究所管理等工作情况,系统地总结了自己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发展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经济建设所作过的贡献。同时,从工作经历中,提出了自己60年科研生涯最深的四条人生感悟,以激励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树立理想、创新信念,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为创建现代土壤科学和土壤所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
赵其国 《土壤》2013,45(5):767-77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土壤所的建设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推进与发展,并在我国土壤学科建设及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回顾了土壤研究所分别在建所开创期(1953—1965年)、奠基推动期(1965—1983年)、改革发展期(1983—2000年)、开拓创新期(2001至今)4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高度总结出土壤研究所发展的核心、重要战略、根本动力、支撑保障、根本保证及存在问题。同时,深切缅怀了先辈们为中国土壤科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前辈们艰苦创业、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最后,希望全所同志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时刻把握研究所的发展机遇,认真实现土壤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和“一三五”规划的目标,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彰显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赵其国 《土壤》2003,35(3):177-18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于1953年成立,迄今已整整50周年。这50年是与我们共和国发展历史同步的50年,是艰苦创业,催人奋进的50年。5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我们所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推进,并在土壤学科建设及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本人作为建所时即进入土壤研究所并曾担任过所领导的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回顾土壤研究所的50年,心情激动,感慨万分;展望未来,更是信心培增,前途无限。 1 开创发展,不断推进 土壤研究所是在1930年原中央地质调查所…  相似文献   

4.
赵其国 《土壤》2008,40(5):681-684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5.
陈冬峰 《土壤》2003,35(1):86-88
1 概 况 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玄武湖畔,与南京九华山毗邻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是中国馆藏最丰富的集研究性收藏与科普性展出于一身的土壤标本馆之一。标本馆现有面积600多平方米,分土壤瓶装标本库、土壤陈列标本及图片展览厅、土壤调查研究成果展览厅、土壤分类鉴  相似文献   

6.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 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  相似文献   

7.
冻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过程,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冻融频次和冻结温度对土壤碳氮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可溶性氮(DTN)、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PO3-4-P)含量随冻融频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磷(DTP)含量呈现上升趋势;(2)在冻融频次相同情况下,高含水量土壤在-15℃/5℃冻融循环处理下的可溶性有机碳(DOC)、DTN和NH+4-N含量显著高于-5℃/5℃冻融循环处理下的含量;(3)含水量高的土壤在冻融处理后,DOC、DTN、NH+4-N、DTP和有效磷(PO3-4-P)的含量通常高于含水量低的土壤,但NO-3-N则相反。由此可见,冻融频次、冻结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都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冻融效应的关键因子,在评价冻融作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磷有效性影响时,还应充分考虑这些因子间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南京设施蔬菜土壤障碍因子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设施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和蔬菜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因复种指数高、种植品种单一、过分密植等造成的蔬菜连作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了解,南京市3年以上设施菜地均不同程度存在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和农民收益,正成为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当前设施蔬菜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土壤酸化、盐渍化、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障碍因子的调查,分析了南京市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现状,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深层土壤热扩散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地气相互作用相对活跃的地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热扩散率的变化,才能正确计算地表能量平衡进而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1980—2001年39个观测站点实测的0.8 m和3.2 m土壤温度资料,利用热传导对流法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得各站点的土壤热扩散率,并分析了土壤热扩散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01年期间青藏高原土壤热扩散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波动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动较小。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深层土壤热扩散率从春季至夏季增大,夏季至秋季减小,秋季至冬季减小;夏季最大值出现在青、川、甘三省的交界处,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8×10-6 m~2s~(-1),冬季最大值为5.1×10-7 m~2s~(-1);而除东部以外的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土壤热扩散率,春季至夏季减小,夏季至秋季增加,秋季至冬季减小,该区域土壤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为1.2×10-7 m~2s~(-1)~9.2×10-7 m~2s~(-1)。土壤热扩散率的多年平均最大值出现在青海省和甘肃省西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土壤热扩散率的极值为6.4×10-6 m~2s~(-1)。最小值出现在祁连山地区,土壤热扩散率为1.2×10-7 m~2s~(-1),中部地区为相对高值区。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230 8,低可蚀性、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5.60%,18.23%,24.35%,44.02%和7.80%。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二者分布面积之和达1.77×106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8.37%;较高可蚀性、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河谷中。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在横断山区最为显著,土壤可蚀性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分异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而决定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的垂直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1.
Soil acidit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can regulate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owever, 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pH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mains unavailable. In this study, relationships of soil pH with both climatic and edaphic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were quantified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a regional soil survey during 2001-2004.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pH decreased along the gradient of bo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ikewise, soil pH exhibited consiste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soil moisture and silt content. However, soi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s played opposite roles in shaping patterns of soil pH: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led to higher soil acidity, while the existence of soil inorganic matter was favorable for maintaining higher soil alkalinity. The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limatic and edaphic variables explained 74.3% of the variation in soil acid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pH could be predicted from routinely-measured variables, allowing a robust pedotransfer function to be developed. The pedotransfer function may facilitate land surface models to generate more reliable predictions o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质量状况分布图,并对不同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评价方案获得的土壤质量状况具有空间相似性,西部棉花种植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优于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体积质量对土壤质量评价差异影响较小,速效养分对土壤质量评价影响较大,基于速效养分的土壤质量评价精度高于全量养分;在其他因素获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和盐分或仅采用土壤有机质和盐分作为评价指标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该研究可为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低产地的科学改良和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博兴县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为当地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土壤重金属Cr、Pb、Cd、As、Hg含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指数和法对土壤肥力、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再引入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85 g kg?1,较为缺乏;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平均含量为36.89、192.46、98.47 mg kg?1,较为丰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为0.63,土壤肥力总体表现为中上等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Cd的单因子指数Pi (1.03) > 1,表明部分地区土壤存在Cd的轻度污染,其他4种重金属虽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但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博兴县农用地共分为优质区、良好区、中等区、一般区、较差区5种类型,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3.53%、33.01%、15.82%、18.75%、8.89%。总体上看,博兴县大部分农用地无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且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综合质量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综合评分法评价新疆灰漠土土壤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咏梅  王讲利  刘骅 《土壤通报》2005,36(4):465-468
应用综合评分法对新疆国家灰漠土基地1990~2002年长期定位试验土壤监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可以反映各处理的土壤质量的年度变化,且与单项养分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还表明:长期施用无机化肥、有机肥,特别是有机无机配施土壤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氮磷配合施用土壤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单施氮、磷肥土壤质量有提高趋势,长期不施肥土壤质量将下降。因此应用综合评分法评价灰漠土土壤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40年来的主要科研历程与业绩。40年来,不忘初心,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探索了农业机械化示范模式,80年代开展了恢复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90年代开展了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示范,21世纪初探索了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砥砺奋进,不断创新农业系统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农田SAPC水分传输与界面调控理论,量化了农田氮素通量过程,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理论与技术,发展了咸水安全灌溉理论,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理论,创建了食物链模型,创新小麦育种体系;扎根农业,组织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规模区域农业示范,不断引领开展区域示范服务;放眼世界,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指导临沂烟区土壤综合保育,为其他烟区提供参考与依据,在定量分析评价临沂烟区2 249份土壤样品的pH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面积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借助地统计学方法和ArcGIS平台,划分出10类保育类型:提有机质–改碱、增氮–改碱、增氮–提有机质、增氮–提有机质–改酸、增氮–提有机质–改碱、增氮磷–提有机质–改碱、增钾–提有机质–改酸、增氮钾–提有机质–改酸、增氮钾–提有机质–改碱、增氮磷钾–提有机质–改碱,并根据不同类型提出了初步的相应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改进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过分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导致不能更接近实际地反映整个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随之带来划定土壤质量等级上的尴尬,从而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段的土壤质量的比较。用假设推算和实例计算证明了上述事实。建议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狖犤(平均单项污染指数)2+(最大单项污染指数+次大单项污染指数)2犦÷2狚1/2。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区"黑土型"退化草甸为例,研究了人工草地建设对"黑土型"退化草甸的土壤养分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年限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表现了显著作用;随着人工草地建立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在0-10cm呈显著增加,在10-20cm为不显著增加趋势,而在20-30cm则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20-30cm的全氮和全磷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速效氮和速效磷则在3个土层均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在高寒地区的"黑土型"退化草甸上进行人工草地建设,有利于退化草地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后期草地群落的良性演替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养分生境。  相似文献   

19.
龚子同  王浩清  张甘霖 《土壤》2010,42(6):868-875
本文追朔了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源。从1930年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到195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立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第一代土壤学家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从我国现代土壤科学起源的背景,成立经过,主要业绩,干部培养和学风5个方面来阐述。80年前成立的土壤研究室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应该珍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影寻踪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彬  杨联安  杨粉莉  王辉  谢贤健  陈卫军 《土壤》2020,52(6):1239-1247
客观、精准研究土壤综合养分及影响因素,可为农作物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以陕西省旬邑县苹果种植区为研究区,选取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为评价指标,将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运用到土壤养分评价中,根据最佳投影方向,计算土壤养分综合投影指数(comprehensive projection index, CPI),并依据经验等级对应投影值,从而评价土壤养分等级,基于普通克里格和GIS绘制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等级分布图,并利用随机森林的importance()函数分析影响因素对养分含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研究区CPI的变幅为0.653~1.516,平均值1.022,变异系数为14.746%,呈中等程度变异,同时CPI属于Ⅲ级和Ⅳ级;基于80%训练集和20%验证集的精度交叉验证,球面函数为最优理论模型;土壤综合养分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除土桥、职田和湫坡头镇东部的养分等级高,土壤养分等级从西部向东部递减,从高到低的面积比例为:14.415︰28.522︰35.450︰20.115︰1.498,土壤综合养分属于中等及偏下水平,且主要分布在东部;高程、气温和坡度等因子是影响区域土壤养分的主导因子,且每项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