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明确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最适pH值为7.0;该菌能利用供试的6种碳源和5种氮源进行营养生长,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并且不产生菌核,其余碳氮源培养基均产生菌核;该菌在玉米粉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及菌核的产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对香茅纹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香茅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pH值为8,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麦芽糖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产菌核最多;该病原菌生长对氮源有一定偏嗜性,一般应在其分离培养基内添加硝酸钾作氮源;最适培养条件为25~30℃,全光照。寄主范围测定表明,人工接种该病原菌能侵染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虎刺梅(Euphorbia milii var. splendens (Bojer ex Hook.) Ursch)、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新台糖22号糖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T22)和果蔗(Saccharum sinense L. Home.)、雨树(Samanea saman(Jacq.)Merr.)、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 L.)、发财树(Pachira aqualica Aubl)等10种盆栽植物幼苗。  相似文献   

3.
4.
对玉米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比较研究表明,它们除具有丝核菌的共同特点外,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人工交互接种结果显示,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强致病力,呈现典型纹枯或立枯症状,但对其它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龙血树白绢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龙血树白绢病的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在30℃、pH值为5.0~6.0的条件下适宜该菌菌丝生长;菌核在25~30℃时形成量最多,最适于菌核萌发的温度为30~35℃、pH值为4.0~7.0;40℃以上高温抑制菌核的形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氮源,有无光照都能很好生长。  相似文献   

6.
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 mL/皿、14~21 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pH6.0、连续黑暗、碳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D-甘露醇、D-乳糖和胰蛋白胨为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致死温度为60℃10 min.  相似文献   

7.
木薯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8和2009年在对木薯主产区病害的普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命名为离孺孢叶斑病。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基细胞膨大呈半球形,成熟的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具5~8个隔膜,表明其为狗尾草离孺孢。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和一株狗尾草离孺孢(EF452444)的序列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DA培养基、28℃、pH7和光暗交替是菌落生长最适条件,D-葡萄糖和硝酸钠是其最适碳氮源,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8℃和55℃5min。10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2015—2019年,笔者在对海南地区的辣椒病害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和常见病害症状不同的新叶斑病。田间采集病样后,经病原菌分离、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病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侵染引起,这是该种病原菌在中国危害辣椒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30 ℃、pH 7.0、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为病原菌最适培养条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2~33 ℃和60 ℃(10 min)。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5%咪鲜胺EW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16%乙霉威·10%嘧霉胺WP、25%三唑酮WP、65%代森锌WP和80%代森锰锌WP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70%甲基硫菌灵WP、80%多菌灵WP几乎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檀香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省近几年来趋重发生的檀香炭疽病,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檀香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该菌菌丝及分生孢子均能在10~35℃条件下生长,且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及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该菌菌丝生长能适应的p H值范围为4.0~11.0,最适p H值为6.0,分生孢子萌发p H范围为4.0~11.0,最适萌发p H为5.0,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而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该病病原菌在以蔗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以蛋白胨、尿素、酵母膏浸粉、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水稻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均能在温度4℃~40℃、pH 3~12条件下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5℃~30℃,不同菌最佳产孢的pH值差异较大。4种菌均能在供试的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碳、氮源对各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水稻后期穗部褐变病害,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以土沉香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在缺乏9种营养元素(即-N、-P、-K、-Ca、-Mg、-Fe、-Mn、-B、-Zn)环境条件下,苗木的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全素对照相比,不同缺素处理下的土沉香幼苗根系生物量值和根系活力显著下降,其中,-Ca和-K处理影响最显著,其次为-Fe处理;(2)不同缺素处理稳态荧光产量(Ft),光适应时最大荧光(Fm′),叶绿体光系统II(PSⅡ)在部分反应中心关闭下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非循环电子传输速率(ETR),光下最小荧光(Fo′)以及潜在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与CK处理差异显著,其中,-P处理Ft值最小,Fe和P元素对Fm′抑制最明显,-Fe处理对Yield值影响最大,-Mg处理的ETR值最小,-Fe处理抑制Fo′值最明显,-P处理抑制Fv/Fm值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遮荫度下土沉香幼苗的生理特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光强(100%、50%、25%和5%自然光)下适应生长1年后的4个土沉香种源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于季和雨季时幼苗叶片进行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4个土沉香种源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蔗糖(Suc)含量、叶绿素(Chl)含量、叶绿素a/b(Chla/b)、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质膜相对透性(RMP)在不同光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了雨季时4个土沉香种源的Pro下降幅度偏大外,SS、Suc、Chl和RMP在干季与雨季时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且变化幅度不大;各种源的Pro、SS和Suc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下降,而其RMP和Chl呈升高趋势,但光强降至5%时,Chl明显降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7个与土沉香幼苗各遮荫度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即SP、SS、Suc、Pro、Chl、RMP和MDA.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干季与雨季时4个土沉香种源在不同遮荫度下测定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计算平均隶属度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云南种在全光强下(100%)生长良好,而大黄、大白和小白在中光环境(50%)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  相似文献   

14.
鹤望兰叶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鹤望兰(Srelizia regne)叶斑病菌鉴定为柯氏帚梗柱孢霉菌(Cylindroclalium collouniperdl colouni)。该病原菌的菌丝在不同培养基里生长情况不一致,其中以Richards培养基最佳。在5种培养基中Richards培养基和PCA培养基不产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5℃,适宜pH是5.01~6.49,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病原菌分生孢子在碳源的利用上,D-葡萄糖、蔗糖、淀粉明显优于麦芽糖、D-果糖和乳糖∶;对氮源的利用以酵母浸膏、牛肉浸膏、硝酸铵明显优于蛋白陈、L-天冬氨酸和硫酸铵。  相似文献   

15.
袁莹  王雪峰  王甜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9):1953-1963
通过探讨白木香冠层光谱和形状特征与叶片含锌量的模型关系,实现幼龄白木香冠层含锌量的快速无损诊断,为实现白木香智能化培育经营提供新思路。以幼龄白木香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光谱相机获取白木香冠层图像,结合相位相关法及贝叶斯分割法精确提取白木香冠层,在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算法对图像光谱和形状特征进行降维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广义可加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PLS-GAM)以图像特征对含锌量进行估测和分析,并通过比较模型评价指标与常用套索回归(lasso regression, LassoR)和多元逐步回归(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SR)模型进行对比,确定适用于白木香锌含量估测的最佳模型。研究表明:(1)结合相位相关法和贝叶斯算法能够较好地分割出白木香冠层图像,效果显著优于对各波段图像进行直接分割的方法;(2)基于多光谱图像特征提取6个主成分CF1、CF2、CF3、CF4、CF5和CF6,PLSR建模分析结果表明CF1和CF2与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调整后R2adj为0.475;(3)PLS-GAM建模分析结果表明,CF1、CF2和CF4与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模型调整后R2adj为0.679,显著高于基于线性关系构建的PLSR模型;(3)经过模型评价对比,PLS-GAM模型估测精度最高,RMSE为0.095,较PLSR、LassoR、MSR模型分别降低了26.4%、43.1%和34.9%,为适用于估测白木香冠层含锌量的最优模型。因此,结合相位相关法及贝叶斯分割法能够实现对白木香冠层多光谱图像的精准分割,基于光谱和形状特征构建的PLS-GAM模型对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具有良好的估测效果,有利于推动白木香微量元素诊断的研究进程,对幼龄白木香的智能化作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豇豆是海南最主要的冬季瓜菜之一.2019年,调查发现豇豆贮运期间出现一种严重的软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该病原菌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适宜生长温度范...  相似文献   

17.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1个茶树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10个多态性高、分辨力强的ISSR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53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多态性带4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45%,表明供试品种资源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的变异.51份资源所检出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基因多样度、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621±0.333,0.351±0.162,0.514±0.219.遗传距离介于0.097~0.692之间,平均为0.337:UPGMA法将51份资源分成4个类群.亲缘关系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供试茶树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茶树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海南万宁新中农场7-33-97橡胶幼树上发生的回枯病进行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橡胶幼树回枯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Criff.et Maubl.]。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菌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 ℃,pH值为4,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大豆蛋白胨;且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