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新品系YW243条锈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YW243是通过多种抗源复合杂交、花药培养选育的普通小麦新品系,经多年田间和室内条锈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表明,YW243在苗期和成株期均高抗国内现流行的条中29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SU-11、条中32号等多种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京771测交后代遗传分析证明该品系含有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源兴资9104抗条锈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杂交和基因推导法相结合,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小麦优良抗病种质兴资9104进行抗条锈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兴资9104至少含有1对显性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和1对成株抗条锈病基因,分别控制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17号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条中32号的成株期抗性。兴资9104可能携带有YrSK基因。建议在小麦抗病育种中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160条随机引物,对甘肃省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8个主要流行生理小种进行了RAPD片段的筛选,最终找到了4个流行生理小种条中32号、条中33号、Hybrid46-8号、shui-4的特异性RAPD标记,分别为S301、S19、S39、S36和S2140。结果表明:通过寻找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RAPD片段,能从分子水平准确、快速检测小麦条锈菌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4.
贵花一号小麦新品种,是以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多花多实的矮秆春性小麦品种绵阳11号为母本;用综合比状好,适应性强、丰产、优质、抗旱,抗病的中秆半冬性品种贵农10号为父本杂交;获得 F_1后,再用 F_1与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熟相好,抗旱、耐瘠的中秆小麦品种黔荣杂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河南地区主栽的30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病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参试品种中,许农7号对条锈病表现近免疫;许科718、泛麦8号、郑麦103、太空6号、矮抗58、百农4199、中麦175、豫教6号、许农5号、西农189、西农811、豫农949等12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高抗;华育198、秋乐2122、周麦27、百农418、横麦136、周麦22、偃细9433、豫农035、偃高21、周麦21、丰德存12号、百农207、运旱115等13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抗;郑麦379、豫麦49、开麦20等3个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感;遂选101表现高感。对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生产上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有利于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麦核质互作抗条锈类型的发现及其遗传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宁小麦“天然锈病圃”,辅以人工接种天然锈菌的条件下,杂交组合冬独1号/运83—2正反交F_2对条锈抗性显著不同。正交抗性分离,反交全部感病4级。3个冬独1号作母本的组合,F_2抗条锈分离;3个冬独1号作父本的组合,F_2全部感病4级。表明冬独1号的抗条锈性具有显著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对冬独1号/津丰1号F_2抗条锈分离研究结果是,其抗感比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一对显性基因3:1的分离规律(P>0.8)。其互作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在四川省平昌县小麦种植区,每年都有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小麦锈病发生,条锈最多,叶锈次之,秆锈最少。在小麦锈病大流行的年份,一般会造成全县30%的面积绝收,严重的乡镇绝收面积甚至在80%以上。1锈病发生的特点1.1条锈居多,叶锈次之,秆锈最少平昌县小麦锈病以条锈最为常见,在锈病流行的年份,叶锈也发生较多,一般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流行,由  相似文献   

8.
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受Kr基因控制.为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Kr基因的序列特征,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选择蚂蚱麦、小白芒、托克逊1号、中国春、洋麦、郑麦9023等6种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分离小麦Kr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结果表明,6种基因型小麦中有3种扩增出Kr基因片段,3条DNA序列长度均为414 b...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提高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周麦18分为未处理的小麦幼苗(对照)、条锈菌侵染的小麦幼苗(SR)和水杨酸处理条锈菌侵染的小麦幼苗(SA-SR),对处理15 d后的小麦幼苗进行抗病性鉴定、氨基酸含量检测、转录组测序及荧光定量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能够显著降低条锈菌对小麦幼苗的致病力; SR组叶片中氨基酸含量普遍降低,而经过水杨酸预先处理的SA-SR组与Control无显著差异,说明小麦条锈病造成叶片中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 SR和SA-SR组的差异基因在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物过程中富集,涉及的细胞组分包括叶绿体和类囊体等, 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 SR和SA-SR两个分组均在MAPK信号通路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中显著富集,在植物的抗病或抗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贵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期,我们先后育成了贵农10号,贵农11号(原名贵丰一号),贵农12号等三个小麦新品种。三个品种中均有综抗矮2号,绵阳11号,苏麦3号,A552,Maris TemPlar等亲本血缘。贵农系列小麦品种均属弱冬性,多穗型品种,每公顷有效穗可达1.5 ̄1.7万穗,穗粒数40 ̄50料,千粒重40 ̄45g,公顷产达6300 ̄7650kg,株高80 ̄90cm中早熟,穗长方型、长芒、红粒。抗旱,抗寒性强;高抗白粉病、条地为霉病。杆锈病均免疫,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5.6% ̄17.9%,赖氨酸含量0.40% ̄0.44%;湿面筋含量26.5% ̄29.3%;适宜贵州高寒山区及周边省市高寒山区种植推广。自1987 ̄1999年,在个品种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06.67万公顷。属贵州省两次大的小麦更新品种。累计增产小麦达37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苗期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幼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幼苗期抗旱性逐渐增强。渗透胁迫条件下,各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洛旱2号和洛旱12号2个为强抗旱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198和周麦18为中抗旱性品种;豫麦18、郑麦366和丰产3号为弱抗旱性品种;百农3217和郑引1号为水分敏感型品种。11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表现为:洛旱2号洛旱12号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498周麦18豫麦18郑麦366丰产3号百农3217郑引1号。  相似文献   

12.
面制食品的品质与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关系密切, 糯质和非糯质小麦籽粒淀粉组分有明显差别。本研究比较了糯小麦(宁糯麦1号、扬糯麦1号)和非糯小麦(扬麦16、中国春)的淀粉与面粉的黏度特性、热力学特性、膨胀势、溶解度等参数, 旨在阐明小麦籽粒淀粉与面粉的理化特性差异。4个品种籽粒淀粉粒均以C型淀粉粒(粒径<2 μm)为主, 占96.14%~97.36%, 糯小麦C型淀粉粒的比例高于非糯小麦。籽粒淀粉中破损淀粉含量低于面粉中破损淀粉含量; 籽粒淀粉的膨胀势、透光度、热焓值和回生度高于面粉, 溶解度和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最终温度低于面粉。与非糯小麦相比, 糯小麦面粉具有较低的破损淀粉含量、黏度参数特征值和淀粉回生度, 较高的溶解度、膨胀势、透光率和热焓值。外源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 面粉中α-淀粉酶活性、蛋白质与脂肪含量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蔗糖和氯化钠均影响面粉的糊化特性, 是造成淀粉与面粉理化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究春化基因VRN1在小麦发育进程中的功能,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VRN1基因在不同发育特性小麦品种新春2号、京841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VRN1基因在新春2号叶片和茎尖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VRN1基因在京841叶片中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茎尖中表达量趋于0;以p FGC5941载体为基础构建含有VRN1反向重复序列的RNA干扰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茎尖转化法转化新春2号获得了再生植株,并通过PCR法检测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为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小麦发育特性遗传改良和创育小麦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ZH84的RGAP标记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GAP标记及基于标记基因型和表型选择的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小麦抗条锈病骨干亲本周8425B和感病品种中国春及其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与抗条锈基因YrZH84紧密连锁的RGAP标记Xrga-1,连锁距离为0.8 cM。其RGA片段长度为343 bp,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RGA序列与已克隆的大麦抗秆锈病基因Rpg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与大麦抗白粉病基因Mla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用标记Xrga-1对黄淮麦区58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和抗病性鉴定结果,发现周8425B的衍生品种周麦11、周麦17、周麦20、周麦22、矮抗58、04中36、源育3号、05中37、宛抗18、豫展10号携带抗条锈病基因YrZH84。这些研究结果对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育种和YrZH84基因克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对52份意大利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性分小种接种鉴定和田间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成株期表现抗条锈病的有23份,对条锈菌新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0、31号表现抗病的有37份。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条锈病、抗白粉病表现,筛选出了普通小麦Pascal等13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综合反应,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分别采用1(CK),2,4,6,8 g/L 5个矿化度咸水对石家庄8号、衡观35、山融3号、衡观136和沧6004 5个小麦品种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群体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降低;比叶重(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千粒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呈现升高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适度的咸水一定程度上塑造合适的株型。灌溉水的盐分对小麦群体的影响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具有一定株高和分蘖成穗率强的小麦品种,适当加大播量是提高咸水灌溉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92%,与拟南芥AtMBF1a相似性达80%。TaMBF1a编码的蛋白可能是核蛋白,且该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TaMBF1a基因均受条锈菌诱导高水平表达,且非亲和组合表达量高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乙烯、脱落酸也可诱导该基因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MBF1a可能通过水杨酸、乙烯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最佳播期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摸索了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最佳播种期和最佳施肥量,为其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作为材料,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比较不同播期、不同施肥量、播期施肥量互作对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合中以A1B3处理组合产量略高于其他,其平均产量为4.06 kg/10m2,居第一位;经方差分析得出,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区组间差异极显著,A因素与B因素相互作用不显著;小麦新品种‘文麦10号’的最佳播种期为11月上旬,最佳施肥量为375 g/10m2;在全生育期方面,3个不同的播期中,‘文麦10号’的生育期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农业科技人员近年来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检测,以明确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发掘和利用荆州黑麦所携抗梭条花叶病基因,综合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多年抗性鉴定,从高感梭条花叶病小麦地方品种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杂交后代(F7~F9)中选育出二体异附加系5个(分别添加1R、2R、R3、5R和R7)、5RS端二体异附加系1个和多重异附加代换系2个(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0’’+2R(2D)’’+4R’’和19’’+1R(1B)’’+2R(2B)’’+4R’’)。鉴定表明,双二倍体荆辉1号高抗梭条花叶病,表明黑麦抗性基因可在小麦背景中稳定表达,2R、R7二体异附加系及2个含2R的多重异附加代换系均表现高抗,推测2R和R7上可能携带抗病基因。这些材料是研究荆州黑麦抗性基因遗传及小麦抗病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