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敏明 《茶叶》1991,17(4):34-36
一、杭州名茶简史杭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曾将当地茶农采制茶叶经过,记入他的著作中,其好友唐代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寄元居士晟》中对天目山茶的采制、品(艹名)等亦作了详细描述:“喜见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饶平县的凤凰圩,这是一个以凤凰取名的山区,这里的凤东、凤西乡就出产蓿一种特有风味的名茶——凤凰单欉茶。据当地老农谈:“单欉之意是指在许多茶株里单独一欉。”在百年前,凤凰地区的茶农采制茶叶时,发现在千百株茶株中有一两株生得特别好,叶也丰满肥厚,制成的茶香气特别芬芳醇浓,于是对这一两株茶树特别注意培育,因此这一两株茶树在所有茶欉中生长特别旺盛。茶农如获至宝,便父传子、子傅孙把它当为财产继承下来。现在,这些单欉茶树,已是凤凰地区茶农们集体所有的宝贵财产了。  相似文献   

3.
雀舌茶     
“雀舌茶”是江苏省新创制的名茶,产于金坛县师埠乡方麓茶场。该场位于茅山山麓,海拔50~100米,年降雨量1064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30天,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是植茶的适宜地区。雀舌茶是在总结当地茶农采制地方名茶经验的基础上,于1983年开始试制的,其特点是条索细扁,  相似文献   

4.
随着名优茶生产的发展,茶树栽培的某些技术措施与观念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这种变化,急待人们去研究并加以修正和完善,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就近年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们一道进行研究和讨论。 1.施肥标准问题:在名茶生产发展前,新昌县一直沿用每产100kg干茶施纯氮10~12kg的施肥标准,后来随着亩产的不断提高与树龄的增大,施肥标准也相应提高到12~15kg,在亩产超过250kg时,其施肥标准又提高到15~18kg。当然这种施肥标准只适用于大宗茶,如果将之搬到名茶上,就会造成缺肥而带来减产、降质。虽然同样都按产量计算,但由于名茶与大宗茶存在质的不同,每千克名茶的芽数要比大宗茶多10多倍,这些茶芽孕育过程所需的养分自然也就大为增加,因此,采制名茶比大宗茶所需的养分要多得多。目前新昌县采用的施肥标准,高、中、低三档名茶与大宗茶的比例分别为1:6、1:4和1:2左右,即生产100kg高档名茶按600kg大宗茶的施肥量计算。最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对名茶凡是按这样的标准施肥的,均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提质效果。名茶施肥这一  相似文献   

5.
平水珠茶是我省独特的传统大宗出口名茶,为巩固和扩大北非、中东和美国等传统运销市场,要求大力改进品质,增加高档茶,以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多作贡献。提高珠茶质量要从多方面着手,改进珠茶初制工艺技术提高初制产品——平炒青的品质是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6.
安溪铁观音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采制的名茶“铁观音”,为乌龙茶之王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铁观音在栽培技术上存在某些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为此我们对铁观音的生长情况做了初步考察。铁观音原产地的茶农反映说:“铁观音茶价虽比色种茶高一倍以上,但栽培不易,  相似文献   

7.
浙江平绿珠茶,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但珠茶品质,还存有一定的缺点,如香气郁闷不高,滋味淡薄欠爽口,叶底黄暗欠明。根据本省“温绿珍眉提高品质从采制着手”的经验,为了逐步改良平绿品质;于1956年在新昌嵊县两地,吸收有经验的茶农技工,进行了平绿珠茶初制技术基本原理的初步探讨,并提出改良的初制工艺过程“快速制茶法”。经1957年试行结果,在提高品质上获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名优茶评比古称“斗茶”.现代叫“茶王赛”。起源于北箢贡茶产地建州(今建瓯)一带.兴于唐末的茗战,主要是茶农之间在采制茶叶时以新茶的品质比制茶技巧、论质量胜负的一种比赛活动。到了宋代,斗茶之风日盛。斗茶方法大有进步。标准以“茶、水、茶器”三事相互争胜负。它的出现推动了采制技术的创新、品茗艺术的发展,名优茶知名度的提高。福建乌龙茶中的名品就是通过名优茶评比活动,让世人所认识。其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外名优茶评比中屡次获胜,久负盛名。1912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全国性的首次茶叶会展和赛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11,(12):39
坚持发展名茶和大宗茶"两条腿"走路,是我国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提高大宗茶的品质,为企业搭建一个打造大宗茶品牌的平台,使普通百姓能够喝得起茶,喝得到好茶,促进茶叶的健康消费,推动大宗茶的发展,我会决定举办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  相似文献   

10.
平阳黄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阳黄汤是浙江的传统名茶,向以“黄叶黄汤”、“浓而不涩,厚而甜醇”,博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黄汤名茶曾一度停产,1978年才恢复生产。近年来,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对“黄汤”采制作了研究,向茶农作了调查,并进行多次试  相似文献   

11.
提高绍兴市夏秋茶资源利用水平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绍兴有俗话说:“春荼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由于夏秋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等原因,利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夏秋茶品质较春茶要差,经济效益普遍不高,致使茶农全年只采一季春茶,放弃采制夏秋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12.
自古高山出好茶。浙西山区开化县由于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良种,形成了优越的茶叶品质。采摘细嫩、做工精细的开化龙顶茶。被浮为全国名茶以来,产区逐渐扩大、产量逐年增多。但从全县名茶生产潜力和市场需求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名茶发展。现就该茶采制综合经济效益分述如下: 一、小区试验  相似文献   

13.
名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的茶,受人珍爱的茶,它品质优异,别具一格。郭老说如今是“科学的春天”,我说也是“名茶的春天”。我国名茶之所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关于名茶采制的记述不多。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将诧与中草药并列,茶鲜叶经烘干或晒干而为药用,这涉及制茶起源,三国张揖《广雅》所记载的,提及茶鲜叶烘干或晒干,制成茶饼再烘干,把散叶茶改为团茶,使茶叶的品质起了变化,因而扩大了茶叶用途,药用兼饮用...  相似文献   

15.
王建林  朱焕明 《茶叶》2001,27(4):66-66
大澄雪花茶是新创名茶,当地农业和林业部门茶技人员于1989年开始进行采制技艺研究,由景宁林业总场选送的参评名茶,1990年5月获浙江省国营林场第二届名茶评比第七名;1992年9月参加林业部首届茶叶质量检测评比,获全国名茶称号;2001年5月参加由浙江省茶叶消费协会、省林业局举办的“龙顶杯”名茶评比,荣获银奖. 雪花茶产于著名的景宁大澄名胜景区,这里山奇、水秀、石怪、澄险,人工建筑古老,茶叶品质优异.景区海拔1000米,盆内田圬羊开阔,大小丘陵起伏交叉,如狮如虎,似凰似凤,形象逼真,与山间原野构成一幅绝美的高山自然景观图,因此被誉为“云中桃源”.  相似文献   

16.
名茶属特种茶类,它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茶树品种和采制工艺等形成的。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色香味形俱佳,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各地名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生产地域广,花色品种多,产销区域性也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是一个问题。“开化龙顶”自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后,发展很快,目前全县已有5个厂10几个加工点生产该茶,1990年产量达12.3吨,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形状名茶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云  李春华 《茶叶科学》1997,17(1):59-64
用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茶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制成扁形、毛峰形、针形和卷曲形名绿茶。结果表明,用相同原料制成的不同形状名茶间品质差异较大,其中以扁形名茶品质最好,毛峰形茶次之,其他形状茶品质较差。生化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扁形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小;福鼎种制成的扁形茶和云大种制成的毛峰形茶,其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等4种主要氨基酸组分及维生素含量均相对较高。表明不揉捻或轻揉捻、叶组织破损小、工艺简单、热作用时间短的扁形名茶或毛峰形名茶的制茶工艺更有利于鲜叶原料品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再谈名茶     
1965年在《茶叶通讯》第五期以“漫谈名茶”为题,谈了名山名种名技综合塑造名茶的观点,今天趁全省“名茶展评暨学术讨论”盛会,以“再谈名茶”为题,谈点发展名茶生产的体会,藉以抛砖引玉。一、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名茶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名茶,众说纷云,有的说名茶就是好茶;有的说名茶就是有名气的茶;有的说是茶叶品质特优,居同类之  相似文献   

19.
无性系早生茶以其“早生、优质、高效”的特点,在近几年的名茶生产中收效显著,它在时间、市场、价格的优势更为明显,正日益成为广大茶农发展的目标,也是茶农发展致富有效途径,激起了建设良种茶基地的热潮。但是,部分茶农没有按照标准种植,一遇到不良的气候极易死亡,成活率极低。“年年栽茶不见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出在栽种技术,给茶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几十年来,我们通过生产总结摸索了一些种植无性系良种茶苗栽培技术经验,使茶苗成活率在90%以上,现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栽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 名茶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香味品质。名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一定的人文地理条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生产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00多年前,就有贡茶出现。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的品质要求很严,而且十分苛刻,迫使历代茶农对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也就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古时的贡茶都是蒸青团饼茶,到了明、清时代,由于茶叶加工方法的演变,蒸青茶渐被炒青茶所代替。炒青茶的出现使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