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Grat.  D  李梅 《桉树科技》1997,(1):43-45
桉属的一些树种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为种植。该属树种生长快,工业性能好,适应范围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种植兴趣。据估计,1985年全球桉树种植面积约6百万hm~2。现在,全世界引种的绝大多数硬材林树种是桉树,桉树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生物资源树  相似文献   

2.
针叶树作为全球重要的用材及生态树种,因其基因组巨大,一直以来基因组相关研究进展较慢.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及投入的增加,从ESTs数据库的构建及基因家族分析、非编码小RNAs、转录表达谱、遗传图谱构建、基因组关联分析及QTL定位等研究方向对几种重要模式针叶树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叶树种基因组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针叶树基因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以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桥  王龙龙 《绿色科技》2013,(8):203-205
指出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释放、能量转移等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一直在研究中。从最初的平板培养法到现在的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在一点一点改进,结果越来越准确。高通量测序现在能一次对成千上万条DNA进行测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时间和技术成本。在简要阐述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Fiber-FISH技术最早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现在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基因组的研究.由于fiber FISH技术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直观性,它能够解决基因组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例如物理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弥合物理图谱中的gap、基因位点长度及基因拷贝的确定等等.近年来,fiber-FISH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相似文献   

5.
为发掘对林木生长发育有利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并筛选适合叶表微生物的收集方法,以马尾松针叶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悬摇法和超声波法收集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MUSCLE和Qiime软件研究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马尾松针叶表面定殖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真菌(菌丝及孢子)和细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物种丰富,包含细菌运算分类单位(OTUs)490个,真菌OTUs 1273个。马尾松叶表细菌以未分类的蓝细菌属(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36.53%)、未分类的拜叶林克氏菌属(unidentified_Beijerinckia)(28.60%)、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35%)为优势属;叶表真菌以枝孢属(Cladosporium)(2.45%)、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0.92%)、无头孢菌属(Capnobotryella)(0.91%)为优势属。针对叶表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悬摇法和超声波法均有较高的物种检出度;在叶表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超声波法优于悬摇法,但超声波法样品间数据变异性较大,测定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海洋中微生物资源开发的意义,对海洋中的微生物资源在医药学、海洋环境治理、地质学、生物源农药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贾伟 《绿色科技》2019,(8):71-72
指出了水体微生物因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成为各种环境因子以及水污染的重要指示物。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水体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分布规律等,对水体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为环境微生物的时空特征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树种林下套种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金花茶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金花茶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金花茶林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  相似文献   

9.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培养到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对开展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彭州市境内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地、农业用地、人工林地、滩涂地、撂荒地)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细菌37门106纲278目491科959属2137种,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是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简述了近几年草地、森林、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概况以及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是一个丰富的生物资源库,未来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受到碳氮限制、树种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土壤湿度和温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不同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机理研究;(2)进一步加强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及调控机理研究;(3)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低不确定性的因子进行深入研究;(4)加强其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5)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经济植物,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以竹类植物为对象的基因序列得到克隆与验证,基于BPG(2012)更新系统,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3913个竹子基因得到确证,这些基因覆盖了竹亚科的3个族,隶属19个属30个种。文章统计分析了已确认的基因描述、基因类型和参考序列情况,展望了竹子基因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碳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因素、测定、周转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研究进展。同时,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变化的敏感性区域。因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生态的关系等将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白蚁消化纤维素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蚁利用自身及体内共生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降解食物中的纤维素成分,来满足新陈代谢需要.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统计,目前已有4科6属9种白蚁及其体内共生物的纤维素酶基因被克隆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白蚁及其共生物编码内切β-1,4-葡聚糖酶的基因,在序列上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林木群体基因流及父本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因流是影响植物种群的遗传组成和遗传结构的重要因子。父本分析通过直接估算基因流,对了解群体间或世代间的基因流动及性选择适合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生产上可以指导林木种子园的设计和遗传管理。本文介绍了林木群体基因流及父本分析的研究进展,以油松种子园为例讨论了用同工酶标记进行父本分析的优缺点并论述了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父本分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林木耐盐碱相关基因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与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为林木耐盐碱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一批林木耐盐碱相关基因相继被克隆、功能得到定位,并通过遗传转化获得了一些林木耐盐碱转基因株系。文中综述了近10年与林木耐盐碱相关的渗透调节保护基因、功能蛋白基因、调节蛋白基因、抗氧化酶基因等的克隆及其工程应用2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平板计数法和氯仿熏蒸法分别对生草覆盖管理模式下枣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内生草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对照显著差异,其中萌芽期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新梢停长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物量C、N含量均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落叶期内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物量C、N含量高于对照,且生物量C呈极显著水平。枣园生草对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