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对白肋烟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确定白肋烟最佳种植密度,为优化其农艺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OPA、FMOC联合在线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白肋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总游离氨酸的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之间以行株距100cm×50cm、种植密度19995株/ha烟叶的香气质较纯净、香气量较足、杂气较少、刺激性较低、总得分最高,行株距110cm×45cm、种植密度20190株/ha和行株距120cm×40cm、种植密度20835株/ha次之,行株距120cm×50cm、种植密度16665株/ha得分最低。【结论】种植密度对白肋烟中的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对胱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影响较小。行株距110cm×45cm,种植密度20190株/ha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大,可获得质量好、品质优的白肋烟烟叶。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方式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密度、肥料、遮荫和覆膜4个因素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以12cm×3cm密度水平下含量最高;施加一定量的生物钾肥后,半夏总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31.55%(P<0.05),利用种植玉米遮荫和覆膜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对白肋烟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确定白肋烟最佳种植密度,为优化其农艺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OPA、FMOC联合在线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白肋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总游离氨酸的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之间以行株距100 cm×50 cm、种植密度19995株/ha烟叶的香气质较纯净、香气量较足、杂气较少、刺激性较低、总得分最高,行株距110 cm×45 cm、种植密度20190株/ha和行株距120 cm×40 cm、种植密度20835株/ha次之,行株距120 cm×50 cm、种植密度16665株/ha得分最低。【结论】种植密度对白肋烟中的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对胱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影响较小。行株距110 cm×45 cm,种植密度20190株/ha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大,可获得质量好、品质优的白肋烟烟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摘心次数、采摘时间与雪菊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综合各个指标,筛选出雪菊栽培技术措施组合。【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测定4个不同时间段、不同处理的雪菊产量、活性成分(总黄酮、绿原酸、总氨基酸、茶多酚、总糖)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雪菊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最好的是处理7(种植密度40 cm×2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和处理6(种植密度40 cm×20 cm,摘心2次,每天采摘)。处理7的干花总产量达53.52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51%,绿原酸含量为0.55%,总氨基酸含量为10.78%,茶多酚含量为10.27%,总糖含量为14.85%;处理6干花总产量达50.49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79%,绿原酸含量为0.57%,总氨基酸含量为10.69%,茶多酚含量为10.54%,总糖含量为17.04%;虽然处理6的产量较高,但考虑到生产上摘心2次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因而不推荐作为合理的栽培措施组合。雪菊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的是处理1(种植密度40 cm×1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其产量仅低于处理6和处理7,为45.81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5.46%,绿原酸含量为0.45%,总氨基酸含量为12.40%,茶多酚含量为10.65%,总糖含量为14.39%。其余处理在植株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处理3(种植密度40 cm×15 cm,摘心2次,3 d采摘一次)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差。【结论】不同种植密度、摘心次数及采摘时间对雪菊植株生长及开花、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的增加,密度相对减少更有利于大田烟株的个体发育;中部叶糖含量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50 cm株距处理烟叶糖含量最高;烟碱含量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中、低施氮量条件下,种植密度越高,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越好,高施氮量条件下,种植密度越低,化学成分协调性越好。综合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分析,施氮量60 kg/hm~2、株距60 cm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较好,施氮量75 kg/hm~2、株距40 cm次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花生-大蒜轮作条件下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展开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蒜茬花生生育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行距处理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结论]鲁西地区花生-大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行距为35 cm时花生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四季王白菜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白菜的株高、球茎长、球茎粗、单重逐渐降低;栽植株行距为35 cm×30 cm下白菜产量、效益最高。因此,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白菜适宜种植株行距为35 cm×30 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桂花系列花生品种单粒精播密度对其植株性状、开花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促进广西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2017年两年对3个桂花系列花生品种(桂花1026、桂花36和桂花836)、3个种植密度(穴距10、15和20 cm)处理进行裂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花生的花量、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荚果产量和品质,筛选桂花系列花生优质高产的单粒精播密度。【结果】单株日均有效花量、单株日均后续花量、单株总分枝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生产力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位面积日均有效花量、经济系数和单位面积生产力总体上呈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单位面积日均后续花量相反;单位面积有效分枝数和荚果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高密度处理(穴距10 cm)均显著(P0.05)大于低密度处理(穴距20 cm),其中高密度处理桂花1026、桂花36和桂花836荚果的两年平均增产幅度分别比低密度处理高13.50%、14.59%和17.43%;种植密度对除脂肪含量外的品质指标均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广西桂花系列花生品种在单粒精播穴距为10 cm条件下,可显著增加其单位面积日均有效花量和单位面积有效分枝数,减少后续无效花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力,从而促进花生增产。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测定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的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其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出苗后77d左右。在60cm和30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均会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一样。在3种种植密度下,60cm行距种植的大豆群体,鼓粒期叶片衰减速率均比30cm行距的小。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叶片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差异,每生产1kg籽粒需叶面积13.32~27.08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衰老加快,生产效率降低。60cm种植方式下,无论是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群体内的温度均较高。30cm行距条件下,群体叶面积较大,荫蔽较好,因此无论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变化幅度较小。在10:00~14:00,60cm行距种植条件下,各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均较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一年生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二年生苗在5 cm×5 cm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一年生虎杖幼苗茎粗有影响,对茎分枝数无显著影响。二年生虎杖种苗在5 cm×5 cm的种植密度下根系多、主根长、地上茎高、芽头数多,且茎粗≥(0.74±0.15)mm,芽头≥2个。这可能是虎杖种子种苗在生长过程中,种植密度、年限与虎杖种苗地下根茎长度、茎粗生长呈正相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60cm行距种植时,单株的短果枝数、短果枝总荚数和短果枝总粒重均较多,而且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的短果枝数、短果枝总荚数和短果枝总粒重均呈递减趋势。短果枝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株高40~60cm处。不同种植方式对短果枝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与60cm行距的情况相比,30cm行距下短果枝的分布有上移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对短果枝的分布也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下部短果枝分布比例逐渐减小,植株上部分布比例逐渐增大。与短果枝性状不同的是,由于长花序着生在植株顶端,因此长花序受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短果枝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3.7%~26.2%。60cm垄距有利于短果枝的着生,短果枝籽粒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以15.0万株/hm^2密度下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26.2%。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长花序籽粒所占的比例变幅较小,为5.2%~10.1%。在60cm行距种植密度不高于15万株/hm^2的情况下,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沈农6号的产量潜力发挥较好。  相似文献   

14.
旱育秧密度对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旱育秧情况下秧苗密度对秧苗素质的定量影响,为制订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和有关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旱育秧密度下的分蘖数、株高、根长、根数和干物质等性状的调查,研究旱育秧秧苗素质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秧苗密度下,播种后43d内各指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43d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总分蘖、根数和干物质等指标的变化逐渐出现显著性差异。不同秧苗密度相比较,秧苗密度6.32cm×6.32cm和5.35cm×5.35cm的处理其分蘖和干物质含量都最高,是合理的旱育秧密度。[结论]密度、秧龄和密度×秧龄对各指标的影响都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平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叶部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黑龙江省南部玉米栽培技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主区为8种种植方式,副区为5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平作方式中宽窄行A8处理(55 cm+75 cm)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提高4.34%。随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低密度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均提高玉米叶面积的平作方式为A8(55 cm+75 cm)和A7(45 cm+85 cm),喇叭口期提高6.23%和4.16%,抽丝期提高2.95%和2.17%,乳熟期提高2.84%和1.13%;不同密度下,高密度(7.500万株·hm~(-2))B3和B4(8.625万株·hm~(-2))处理明显提高玉米叶面积。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与对照垄作相比分别提高A6(85 cm)1.14%、A4(65 cm)2.27%和A7(45 cm+85 cm)0.42%,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下,除淀粉含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外,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种植方式和密度改变对玉米叶片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在宽窄行种植方式下辅以适宜的较高密度(8.625万株·hm~(-2))种植,玉米单株绿色叶面积提高较快,叶面积指数(LAI)明显高于等行距种植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对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也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推荐为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玉米适宜的种植方式,以玉米新品系庆301为试验材料,在1m宽垄上种植2行,设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采用4种行间种植方式,研究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试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7.5万株·hm-2时最高;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垄上双行行间距35cm垄距65cm的种植方式最好。最佳的宽垄增行种植模式是密度7.5万株·hm-2、垄上双苗带间距35cm垄距65cm,最高产量1.22万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蚕豆茬水稻机穴播配套技术,明确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水稻机穴播的最佳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花优14"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对蚕豆茬"花优14"的生育期、株高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机穴播栽培密度的增加,蚕豆茬"花优14"的总苗数、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型逐渐减小,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以行株距为25 cm×16 cm的每667 m~2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马兰头套种玉米种植模式中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以"申雪甜1号"水果甜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株距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马兰头套种"申雪甜1号"水果甜玉米时,"申雪甜1号"宜采用株距35 cm、行距80 cm且等行距种植,在此种植密度下,"申雪甜1号"的果穗大小和产量增多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 R1:行距40 cm,R2:行距50 cm,R3:行距65 cm)和4个种植密度(M1:4.5万株/hm2,M2:6万株/hm2,M3:7.5万株/hm2,M4:9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在高密度下各指标均好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因此,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测定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的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其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出苗后77d左右。在60cm和30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均会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一样。在3种种植密度下,60cm行距种植的大豆群体,鼓粒期叶片衰减速率均比30cm行距的小。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叶片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差异,每生产1kg籽粒需叶面积13.32~27.08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衰老加快,生产效率降低。60cm种植方式下。无论是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群体内的温度均较高。30cm行距条件下,群体叶面积较大,荫蔽较好,因此无论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变化幅度较小。在10:00~14:00,60cm行距种植条件下,各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