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尽快了解新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域,实现良种与生产条件相对应,开展了小麦品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西农875株高最矮,西农1401株高最高;西农281、西农864、西农875抗倒性较差;周麦18穗数最少,西农1353穗数最高;西农8087穗粒数最少,周麦18穗粒数最多;西农875千粒重最低,西农8087千粒重最高;西农1353、西农1098、西农1355、西农833、西农281产量居前5位。综合各性状可知,西农1353、西农1355、西农1098、西农833等4个小麦新品种可以在新马桥镇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科研优势,推促品种成果转化利用。尽快了解新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域,实现良种与生产条件相对应。通过试验鉴定筛选出小麦新品种:西农1353、西农1355、西农1098、西农833等4个可以在本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的8个冬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与当地主打品种(小偃22)做对比,结果表明:西农223、登峰168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2%~8.6%;西农979、九麦2号比对照增产3.7%~4.3%。西农223、登峰168可在生产上推广,西农979、九麦2号需再经过试验示范后再定性推广,其他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应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4.
为宣传推广小麦新品种,发挥小麦育种成果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设置本试验,试验展示品种9个,顺序排列,不设重复,以主栽品种小偃22为主对照,强筋品种西农979为副对照,参照陕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对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群体动态及产量进行调查记载,结果表明:展示小麦新品西农528、西农529、西农105、巨良8079比对照小偃22显著增产,小偃68、西农511产量略高于对照小偃22,武农986产量略低于对照小偃22但高于副对照西农979;强筋品种西农529、西农511、武农986、中强筋品种巨良8079优质且高产,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示范材料小麦试验示范强筋品种共10个,分别为新麦26、郑麦7698、郑麦366、郑麦9023、郑麦101、丰德存麦5号、丰德存麦1号、西农979、西农585、西农20;对照品种为新郑市主推中筋小麦品种矮抗58.  相似文献   

6.
为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科研优势,推促品种成果转化利用,尽快了解新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域,实现良种与生产条件相对应,通过试验鉴定出西农2112、西农501、西农223这3个品种在本地表现较好可以在本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陕西旱地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了近年陕西省审定的一批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展示试验。结果表明铜麦6号、西农189、普冰151、中麦175、致胜5号、西农318、西农219、长航1号丰产性及综合抗性均优于晋麦47,可推广种植;尤其铜麦六号、西农189、普冰151群体合理,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综合抗性好,下年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2013—2014年黄淮流域南部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3—2014年小麦新品种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西农5311较对照皖麦52增产7.83%,幼苗综合表现较好,有望成为有价值的新品种;西农556和陕农70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30%、1.86%,西农1018较对照减产1.71%,均建议进一步试验;其余品种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9.
2012-2013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品种的种植表现,尽快了解新品种的适应性,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试验鉴定出,西农223、西农55、小偃269表现较好,比对照品种皖麦52均有不同程度增产。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沈丘县植保植检站选择已审定或即将审定的中感或耐赤霉病的20个品种,开展了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试验,初步筛选出周麦21、郑麦9023、西农979、西农501、新麦36、西农511、圣麦101、安科1502、淮核13068、漯6010共10个适合豫东南种植的中感以上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小麦有效穗数的遗传分析及其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有效穗数有显著差异的3个小麦品种(品系)西农9814(P1)和西农953、西农9718(P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西农9814×西农953、西农9814×西农9718),采用P1、P2、F1、F四家系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小麦有效穗数的遗传效应及对其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2个组合有效穗数性状的遗传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西农9814×西农953组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近似相等,分别为-1.850、-1.831,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931;在西农9814×西农9718组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2.984和-1.159,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2.393;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8.26%和54.2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和9.90%,环境方差分别占表现方差的41.74%和35.87%,说明小麦有效穗数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也易受环境的影响;用400对SSR引物对亲本和有效穗数性状极端池进行筛选,性状标记Xgwm113、Xgwm368、Xgwm495在亲本和极端池之间表现多态性,用这3个标记检测F2群体的392个单株,通过线性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鉴定出适于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以前期初步筛选的具有一定粮饲兼用潜力的7个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冬季鲜绿饲草产量、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周麦18比较,7个品种(系)冬季刈割后的农艺性状均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周麦32的冬季分蘖数较多,稷麦8号的春季再生能力较强;西农136的冬季鲜绿饲草产量最高,为19.35 t/hm2;西农119的籽粒产量为8.80 t/hm2,比对照周麦18增加了4.76%,显著高于其它6个品种(系)。西农136和西农119的粮饲综合经济收益分别比周麦18的单一籽粒收益增加了47.36%和46.57%。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西农136和西农119表现突出,较为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品种(系)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杂草猪殃殃对小麦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关中地区15种主要的栽培小麦品种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通过分析恶性杂草猪殃殃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猪殃殃对不同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的差异,从而筛选出具有较强抗草潜力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猪殃殃对不同小麦品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但是化感作用的强度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小麦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以RI值为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这15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其中猪殃殃对小偃22、远丰175、西农979、郑麦9023和西农889等5个品种的化感作用较弱,这5个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草潜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示范,与产量相关的越冬期、拔节期总茎数、667 m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品种的成穗率、小花结实率等相关指标,筛选出在陕西省宝鸡市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综合性表现好的小麦品种,西农585、金麦1号、西农822、中麦895、伟隆169、西农059等可在宝鸡市灌区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中部灌区12个小麦品种幼胚脱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璟琦  马伶  魏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15-9616,9687
[目的]对陕西关中中部灌区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幼胚脱分化特性进行研究,以筛选出优良转化受体的基因型。[方法]供试小麦品种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偃22、西农9871、西农979、阎麦8911、西农889、西农2611、陕麦159、陕农138、西农2000、西农3517、小偃216和西农538。培养基A:MS基本培养基+2,4-D 2.0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4 g/L;培养基B:MS基本培养基+2,4-D 2.0 mg/L+6-BA 0.5 mg/L+AgNO32.5 mg/L+蔗糖30 g/L+琼脂4 g/L。培养温度25~26℃,暗培养,28~35 d继代培养1次。[结果]不同小麦品种之间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愈伤组织诱导率、胚芽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不同,且在2种培养基间的波动趋势具有一致性;培养基中附加的AgNO3可以减轻胚发芽的发生概率而促进胚性愈伤组织产生;12个品种中,小偃22、陕农138和小偃216表现出较好的脱分化综合性状,可用于小麦的基因转化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高效稳定的小麦植株再生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7中均没检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结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具有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携带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遗传区段,然而该抗赤霉病基因不同于Fhb7。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各育种单位引入了7个不同西瓜品种,在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西农8号、陇抗1号属中晚熟品种,单果重及小区产量最高,品质好,可作为秋冬茬栽培的主栽培品种;珍田9号早熟、果皮薄、口感好,建议作为早春茬栽培的主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选用烟农19、中麦578、伟隆169、华成1688、安农1589、天益科5号、荃麦725、安农0711、西农99、华展199和中育1211共11个适宜皖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研究分析了各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转运积累与分配等特性。结果表明,11个供试小麦品种产量均达到7 000 kg·hm-2以上,属高产小麦品种;其中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的产量都达到了8 000 kg·hm-2以上,产量构成协调,穗数及成穗率较高,并且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干物质转运量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分蘖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 穗数、分蘖成穗率较高,具有较高产量,适宜皖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影响小麦面粉白度的品质指标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系统研究影响小麦面粉白度的品质指标,对于作物遗传育种筛选高白度优质资源,为工业化面制食品加工提供优质原粮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对黄淮冬麦区56个小麦品种的白度、破损淀粉、黄色素、PPO活性、面团流变学特性、蛋白质品质等指标系统测定的基础上,以基因环境互作软件对影响小麦面粉白度的品质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面粉白度与蛋白质含量、破损淀粉含量、吸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88、-0.673、-0.732),与面粉溶涨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2),与PPO活性和黄色素含量关系不显著。【结论】经过软件分析,筛选出白度高且面粉溶涨体积大的品种有绵阳31、绵阳26、西农2611、陕农757、中原98-68;白度高且破损淀粉少的品种有绵阳25、安农9866、绵阳26、绵阳31、滨麦3号;白度高且吸水率高的品种有绵阳26、滨麦3号、高优511、新麦9-988、绵阳31;白度高且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有高优511、内乡118、郑麦002、山农664、西杂5号;白度高且谷蛋白含量高的品种有高优511、西农2611、西杂5号、陕农757、中原98-68;白度高且多酚氧化酶活性低的品种有绵阳26、亿高1号、高优511、中原98-68、绵阳25等,这些品种可以作为高白度小麦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董剑  王伟  赵万春  陈其皎  高翔  石引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14-19715,19717
[目的]筛选陕西关中节水高产的优良小麦品种,为良种良法配套提供依据。[方法]在适当晚播条件下,以陕西关中6个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灌水模式,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出陕西关中节水高产的优良品种。[结果]灌水模式对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在底墒水+春2水模式下明显增加了成穗数。在底墒水条件下陕538平均产量为8.20 t/hm^2,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小偃22平均产量为7.60 t/hm^2,居第2位,但与其后4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春灌2水条件下,西农979平均产量为7.83 t/hm^2,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结论]陕538和小偃22具有一定的抗旱节水高产特性;西农979属于高水肥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