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三峡河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上中游柑橘带优势区。2018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34.13万亩、产量60.15万t。2018年上半年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的11个乡镇97个柑橘种植村果园土壤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取样,并对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初步了解了秭归柑橘园土壤现状,提出了柑橘园土壤管理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庆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酸碱度及有效氮磷钾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市柑橘园土壤酸碱度及有效氮磷钾的含量状况及变化特征,对重庆市8个有代表性柑橘种植区县的土壤农化样(树冠周围)和背景样(树间未受施肥影响的对照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87.6%的植桔土壤pH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6.9%,51.5%的柑橘园土壤pH6.5,与背景样相比,土壤pH5.5~6.5的果园明显增加,占调查总数的27.4%;6.8%的柑橘园土壤pH4.8,不适合柑橘的生长。随着pH的降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加,且与土壤pH相关性显著;而土壤有效钾含量变化不大且与土壤pH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柑橘园土壤有效氮磷钾整体含量不高。应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培肥土壤,维持柑橘园土壤的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冬季不同覆盖模式对幼龄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树龄3 a的柑橘园设置玉米秸秆覆盖(JGF)、白色地膜覆盖(BMF)、黑色地膜覆盖(HMF)、园艺地布覆盖(YDF)4种覆盖模式,以不覆盖为对照(CK),测定柑橘春梢期、夏梢期和秋梢期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4种覆盖模式均有效提高了柑橘各生育时期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除JGF模式呈先减后增趋势外,其他模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JGF模式在秋梢期较其他3个覆盖模式显著提高18.87%~30.03%。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在柑橘生育期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除CK不断下降外,其他覆盖模式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在柑橘生育期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不同覆盖模式土壤pH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略有不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  相似文献   

4.
贵州清水江沿岸柑橘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分析了贵州清水江沿岸柑橘园土壤pH值及镉、汞、砷、铅、铬的含量,并进行了土壤重金属残留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清水江沿岸柑橘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r>Pb>As>Cd>Hg,且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受污染较小。各样本污染指数均小于1,除铅为尚清洁外,其余样品均为清洁,当地适宜发展无公害柑橘生产。  相似文献   

5.
以三峡库区典型施肥管理柑橘园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肥一体化施肥、常规施肥、混合施肥等施肥管理方式对柑橘园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柑橘园土壤呈酸性,属于适宜柑橘生长土质.在0~10 cm土层,水肥一体化施肥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混合施肥和常规施肥,各施肥管理措施柑橘园间...  相似文献   

6.
不同前作对烤烟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微生态健康(氮素功能细菌数量、酶活性和有机碳含量)的角度对采自三门峡地区的不同前作烟田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茬口土壤的细菌总量、有机碳含量、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甘薯>油菜>辣椒>玉米>烟草;不同茬口土壤的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甘薯>玉米>油菜>辣椒>烟草;只有甘薯、辣椒、油菜茬口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玉米、烟草茬口的偏低;对氮素转化细菌数量的分析表明:氨化、硝化、固氮、反硝化细菌数量最多的前作分别为辣椒、甘薯、玉米、烟草。前茬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氮素转化细菌菌落类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其中,甘薯、油菜、辣椒茬更有利于土壤硝态氮(适合根系吸收的氮素存在形式)转化。整体来看,对于烟田,轮作土壤的健康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质量,有效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湖北与湖南柑橘园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北与湖南两省柑橘主产区柑橘园土壤及叶片进行样品采集与测定,以分析两省柑橘园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为柑橘的营养诊断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省柑橘园大部分(77.4%)土壤p H适宜,但偏酸土壤比例也较大,占22.2%,也有极少部分(0.4%)石灰性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缺乏比较普遍,其中50.1%的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氮缺乏的比例达84.2%,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锌缺乏的比例依次为34.7%、34.8%、70.2%、46.3%;有效铁、有效锰过量的比例达46.0%、41.6%;树体叶片中磷、铁、锰过量的比例依次为43.0%、38.9%、41.3%,钾、硼、锌、钼缺乏的比例分别达67.7%、59.3%、91.0%、52.1%。说明需加强对柑橘园钾、锌、硼肥以及有机肥的施用。针对酸化土壤,则需用石灰进行土壤改良,同时可减少柑橘过量的铁和锰。  相似文献   

8.
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壤酸化的机理和危害,总结了利用石灰、工业废弃物及农作物茎秆等改良酸性土壤和酸性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棚土壤障碍因子形成及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棚土壤障碍因子形成及调控技术方面的研究结果。大棚土壤障碍因子是国内外共同存在的问题 ,已严重影响蔬菜等作物产量、品质并引起环境污染。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土壤管理、施肥、灌溉、耕作、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农业新技术、新测试手段的应用为减轻和消除大棚土壤障碍因子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综述了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林业、基础设施、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土壤碳矿化及活性有机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直接影响土壤碳库向大气的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较快,对干扰的反应比较敏感,常作为评价土壤碳库微小变化的有效指标,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作了简要概述,旨在为正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过程与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周年土壤不同层次碳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为复播条件下进行有利大豆土壤固碳的合理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年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覆膜(TP)、翻耕(T)、深松(ST)、免耕(NT)4种土壤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有机碳(MB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T与TP处理,NT与S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0~10 cm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在10~30 cm耕作层,TP处理较比于其余三种处理,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在土层深度30 cm以下,ST处理的MBC、POC质量分数逐渐与其余三种处理的差异性逐渐增大并呈显著性差异。在0~60 cm土层深度,微生物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范围分别为1.29%~2.35%与17.81%~31.99%,并均在深度至60 cm的土层达到最高点,其占在总有机碳的比率为ST>TP>T>NT。【结论】深松和免耕均能够有效增加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其中深松对土层深度30 cm以下的MBC、POC质量分数与比率具有显著提升,而在土层20~30 cm翻耕覆膜能够更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3.
土壤养分状况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居中等偏下水平,变异系数小,说明多数果园土壤养分还不能完全满足果树生长的需求;有效磷含量平均居中等偏上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1/3以上的果园土壤磷素极为贫乏。急需补充;速效钾平均含量属较高水平。但变异系数也较大,有近1/3的果园土壤仍需补钾。  相似文献   

14.
对徐州石灰岩山地4种不同植被类型中的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均随灌草地向林地变化而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水溶性有机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地。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和pH值等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在徐州石灰岩山地地区,与当地大面积栽植的侧柏相比,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可作为更好的替代树种,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5.
当耕地土壤出现青、红、白霜是土壤障碍对地面颜色最直观的反映,出现这三种情况是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元素大量积累。一般大棚作物种植3~5年后开始出现土壤障碍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南部酸化、北部盐碱化)。土壤盐碱超标初期是土壤表层出现泛“白霜”,“白”是地表面积累了一层盐霜;进一步盐碱化加重时土壤变“绿”色,即土壤出现铜青绿色斑纹斑点,绿色是长绿苔,绿苔是一种藻类。在土壤盐碱超标高温高湿下绿苔长势茂盛;土壤盐碱严重时土壤表面出现“紫球藻”棕褐色“红’’土现象,紫球藻这是一种盐碱的指示植物。它的出现说明土壤里的盐分已经很高,盐份含量已经达到土壤安全临界线了。  相似文献   

16.
太湖县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县有种植柑橘的传统优势,柑橘产业是库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柑橘产业滑坡严重,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分析太湖县柑橘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柑橘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太湖县柑橘生产中土壤管理、采样测试、施肥量和施肥技术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在大棚番茄田研究了不同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mm的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达43%以上,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所占比例较小;正常供水+N1P1.5K0.8+OM63和水胁迫+N0.6P1.5K0.8+OM94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且有机碳主要分配在2-0.25mm的团聚体上;就产量来说,正常供水+N1P1.5K0.8+OM63是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的,而水胁迫+N0.6P1.5K0.8+OM94处理,产量很低。因此,从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质量来讲,正常供水+N1P1.5K0.8+OM63是最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 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9.
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辽河保护区3种土壤类型(草甸土、潮土和沼泽土)、4种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下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旱田和水田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的,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旱田、水田和林地的。草甸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剖面深度(0~60 cm)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影响到辽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态和含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