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杧果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杧果高糖品种金煌与低糖品种热农1号及其杂交F1代47个单株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测定果实糖酸组分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果实类胡萝卜素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是杂交后代果实的主要糖组分,且以积累蔗糖为主,各种糖组分含量均呈正态分布,总糖含量高于双亲的单株较多,超高亲率为38.30%。抗坏血酸、苹果酸、乙酸、甲酸和柠檬酸是主要酸组分,同时含有少量的草酸、酒石酸,且以积累抗坏血酸为主,各有机酸组分含量呈偏态分布,果实总酸含量低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低亲率为57.45%。类胡萝卜素含量基本呈正态分布,含量高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高亲率为65.96%。总黄酮含量基本呈正态分布,含量低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低亲率为53.19%。【结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机酸是由1个或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倾向高糖低酸亲本,且受母本影响较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倾向高值亲本,受父本影响较... 相似文献
2.
杂交是选育葡萄新品种的主要手段,分析后代果实酿酒品质,阐明品质性状遗传倾向,为选育葡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比诺’和‘马瑟兰’杂交后代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基本品质及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代果实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广泛分离呈连续分布。其中F1代果形指数和出汁率变异系数较大,果形指数表现为较高的超低亲遗传;F1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的优势率为正值,表现出一定的强亲优势;F1代平均穗重呈小于双亲遗传,存在皮肉比是其母本3倍的后代,出汁率表现为趋双亲遗传;F1代出现了红色葡萄和绿色葡萄的后代,且红葡萄后代总花色苷含量超低亲率为67.24%,呈趋于低亲遗传;后代果皮中酚类物质呈超双亲遗传,且存在种子中总酚和单宁含量高于双亲2~3倍的后代;后代总类黄酮物质含量在果皮和种子中含量较高,呈广泛分离;72.37%的后代果皮中原花色素含量低于‘黑比诺’,表现为减性遗传。杂交后代平均粒重和可滴定酸含量表现一定的超高亲遗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介于双亲间遗传。果实不同部位不同酚类物质遗传规律不同,果皮中总酚和单宁含量表现为较高的加性遗传,具有一定的强亲优势。 相似文献
3.
《果树学报》2015,(6)
【目的】探索‘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红地球’为母本的8个杂交组合的384个F_1植株为试材,测定其果皮颜色、果肉香味、质地、果粒质量及种子发育状况等,并进行遗传倾向分析。【结果】红地球与白色和红色品种的杂交组合均出现了白色单株,白色∶红色比为51∶141(白色包括绿色、黄绿色、绿黄色、黄色;红色包括:微红、粉红、红、暗红、紫红、红紫);与香味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少量香味单株;与脆肉型或软肉型杂交,组合表现连续分布,软肉型:中等型:脆肉型比约为5.3∶6.0∶1.0;各组合F_1代的平均粒质量大多低于或接近亲中值;与有核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无核后代,而在有些与无核品种杂交的组合中却未出现无核后代。【结论】‘红地球’可能携带有微效或隐性香味基因,与香味品种(系)杂交时,表现少量表达;红色性状在F_1表现分离;脆肉和果粒质量性状呈减弱趋势,但也有获得大果粒的可能;无核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杧果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对我国杧果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尽快建立我国数量化、规范化的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2002-2004年,在广东省湛江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杧果种质资源圃内进行了48-57份杧果品种(种质)资源果实的平均单果重、果核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维生素C含量等5项数量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以上5个经济性状均存在14%以上的变异系数。可溶性固形物呈正态分布,其他4项指标均呈偏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单果重、果核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维生素C含量5个数量性状的评价标准,建议将5个数量性状分为1-5个等级,每个级别提出2个参照品种,1个国外品种,1个国内品种。该项研究为我国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京白梨’与‘鸭梨’正反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京白梨’与‘鸭梨’及其正反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京白梨’与‘鸭梨’杂交后代果实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种后代果实有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77.14%,平均变异系数为38.26%。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都呈升高的趋势,后代平均超高亲率分别为97.25%和35.28%。正反交后代果实硬度均呈增大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23.81%。可滴定酸有增加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为51.1%。果实维生素C的遗传正反交倾向不同。果实石细胞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后代平均遗传传递力达到了182.62%。 相似文献
6.
杧果种质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杧果种质资源圃40份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物理指标(果实形状、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质量、果核质量、可食率、果实纤维、果皮颜色)、化学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维生素C)和感官指标(风味和香气)3个方面对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份杧果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H′)在0.94 ~ 1.60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品质性状变异的多向性。除可滴定酸和还原糖外,各种质品质特性年度间的差异不显著;一些果实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红阳猕猴桃杂交F_1代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猕猴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以红阳猕猴桃杂交F1代为材料,分析研究了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特点。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呈现趋小的遗传趋势,群体遗传水平呈退化负向趋势;杂交后代果实被毛程度呈趋向中粗偏离母本光滑的遗传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超亲遗传倾向;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表现趋向于非红色偏离母本的遗传倾向,也有少量超亲个体,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果实干物质呈现超亲遗传趋势,且偏向母本性状。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以及干物质含量都表现为数量性状连续变异遗传的特征,果皮表面被毛程度属多基因控制性状。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农大6号’与‘农大7号’欧李正反交F1代果实品质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欧李品种‘农大6号’与‘农大7号’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双亲及后代群体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色泽、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对其后代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纵横径、果形指数、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均呈正态分布,表现为连续变异。正、反交后代的单果重、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亲中值,具有明显的衰退变异现象。后代果实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平均值均大于亲中值,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单果重、色泽参数、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的变异系数较高,广泛分离,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纵横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较低,分离程度较低,选择潜力较小。色泽参数中a*值的广义遗传力较低,表明果实红色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其他所测性状广义遗传力均较高,主要受遗传效应的影响。‘农大6号’作为父本时,类黄酮和总酚含量超高亲比率分别达46.88%和50.00%,可筛选出多株高黄酮、高多酚的欧李单株,对开展功能性欧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杏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其在正、反交后代中的遗传差异,为杏育种过程中的父母本选配以及后代性状表现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组合的单果质量、果面盖色、果实形状、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进行了调查,每株杂交后代调查10个果实。【结果】正、反交后代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与果实纵、横、侧径)均有偏小的遗传倾向;果面盖色属于质量性状,有彩色相对于无色为显性;果实形状(果实外观形状、纵径/横径、侧径/横径)果实形状表现为趋圆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肉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偏低遗传的倾向;果实风味表现为偏酸的遗传倾向。【结论】‘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后代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多为累加效应形成,且正、反交组合果实累加效应相似,均完全解体;两组合可溶性固形物虽然存在加性效应数量性状的解体,但在子代中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形成,后代出现超高亲株系。 相似文献
16.
17.
‘桂热杧120号’是于1985年从‘黄象牙杧’的实生后代选出的变异单株。经观察,该单株分枝早,分枝部位低,树冠矮化,花期较迟,果实美观、品质优良。1986年将其无性后代(嫁接苗)于广西百色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区域试种,各性状表现稳定,且具有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特点。6年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掌握蓝莓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及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为蓝莓育种科学选配亲本提供参考。【方法】对森茂一号与绿宝石正反交后代10个果实性状进行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正、反交组合中,单果质量分别呈趋小、趋中偏大遗传;果实纵/横径、固酸比分别呈趋小和趋中遗传;可滴定酸含量分别呈趋中和偏小遗传;果形指数、果蒂痕均呈趋中变异;果柄长度、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趋小遗传。单果质量与果蒂痕呈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呈负相关。果实硬度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正相关,与固酸比呈负相关。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2%。【结论】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可稳定遗传,而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凯特’杧果栽培中果实套袋对其采后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凯特’杧果为材料,研究了栽培中果实套袋至采果时、采前除袋和除袋后喷钙3种处理对采后果皮着色、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的果实采后果皮的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总酚含量在青熟时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显著高于对照;3种处理不仅加速果皮由绿色向黄色转变,显著提高果皮和果肉的钙含量,而且显著降低果实采后软化速率并抑制果实病情发展,其中除袋后喷钙处理效果最佳;3种处理果实在青熟时果肉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果实蔗糖、还原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种处理均有利于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并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