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调查发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有14处独花兰野外分布,对各个分布区的群落、立地条件等进行调查,筛选出独花兰在保护区的最适生长环境;对独花兰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可知,独花兰营养生长期约8个月,开花率63.2%,结实率5.6%;并对独花兰濒危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独花兰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26-127
[目的]研究英山县珍稀濒危植物独花兰的种群现状。[方法]采用邻接格子法和直接计数法对英山县独花兰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该种目前在英山县的资源总量为168株。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对草盘镇桃花冲村独花兰小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表明该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集群分布。[结论]该研究可为英山县独花兰的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陕西宁强县域内独花兰野生种群和生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按照国家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根据全县的植被类型选择调查样地,在抽取的样地中进行野外样方调查。并结合线路调查,对县域内可能存在野生独花兰种群的分布地点进行考察。发现宁强县野生独花兰种群有4个,共计20株,生长在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研究表明野生独花兰分布区域狭小,种群个数急剧减少。建议禁止人为干扰,加强保护措施,同时积极开展人工抚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兰科植物地理新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兰科植物在贵州省的最新地理分布。[方法]通过调查贵州省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一种未曾记入文献的兰科植物分布在贵州省。[结果]该独花兰的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假鳞茎为椭圆形、淡黄色 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背面紫红色 叶柄长4.2~4.8 cm 花1朵,紫色,葶长10.5 cm,鞘2枚,膜质 花梗和子房长8.6 cm 花瓣呈倒卵状披针形 侧裂片直立,卵状三角形。它主要生长于海拔400~1100(~1800 m)树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和山谷中荫蔽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江苏西南部、安徽、浙江西部、湖北、湖南、四川南部及陕西南部。[结论]新发现的这一兰科植物为独花兰,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独兰花的组织培养方法.[方法]以独兰花假鳞茎为外植体,以1/2MS +0.5 mg/L 6-BA +0.05 mg/L NAA为芽诱导培养基,以1/2MS+ 1.5 mg/L 6-BA+ 0.05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植体的芽诱导和生根情况.[结果]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式为75%酒精30 s+0.2% HgCl 6~7 min;试验外植体的污染率、诱导率、死亡率、成活率、生根率分别为14.3%、57.1%、28.6%、50.0%、33.9%.[结论]该研究为独花兰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金边龙舌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记述了其分类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开花结果、栽培繁殖及日常用途等知识,为金边龙舌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吕梁山野生珊瑚兰生存现状、资源分布及花芽分化的形态解剖学特征,为建立吕梁地区濒危植物珊瑚兰种植资源库和保育性开发提供依据.采用野外调查、路线踏查并辅以典型样地取样的方法对吕梁山野生珊瑚兰资源进行实地保护性调查;并用常规实体解剖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珊瑚兰花芽分化及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野生珊瑚兰分布于111°13′10″~111°13′15″E,37°5′37″~37°5′31″N之间,海拔高度影响野生珊瑚兰分布.中性土壤和9~20 cm土壤腐殖质能够为珊瑚兰植株生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珊瑚兰的花芽形态特征与普通兰花保持一致,即由3片外轮花被片、2片内轮花被片、1个唇瓣、1个合蕊柱构成,在合蕊柱顶端有花药、蕊喙,底端为子房,特立中央胎座着生胚珠.研究发现,吕梁山有野生珊瑚兰资源分布,海拔高度、土壤腐殖质显著影响野生珊瑚兰居群分布.  相似文献   

9.
盆栽蟹爪兰盛花期在1—2月,是极好的元旦、春节用花,市场需求量大。蟹爪兰温室扦插、嫁接繁殖方法简单、成活率高,作为商品盆栽花卉非常有开发价值。本文介绍了蟹爪兰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地选择、水肥管理、生长期管理、繁殖、扦插后管理等内容,以期为蟹爪兰的大量栽培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定点法、最小样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3种野豌豆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生态环境、群落数量特征及资源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救荒野豌豆、山野豌豆和三齿萼野豌豆的植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和群落数量特征具有一定差异,3种野豌豆在青海省的资源总储量分别为0.46×10~6、0.23×10~6、0.27×10~6 kg,表明3种野豌豆属植物的资源总量在青海省并不高,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引种驯化,实现人工繁育和增加资源储量,这既可保护青海省甚至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可对其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山野豌豆种子的形态特征、萌发和休眠特性及萌发吸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山野豌豆的幼苗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山野豌豆种子呈球形、椭球形、卵圆形,表面呈棕揭色、墨绿色,且表面有黑色线状或点状斑纹;种脐呈线形,近种子颜色或较浅;山野豌豆种子具有较高的硬买特性,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硬买休眠程度存在差异,自然状态下种子硬买率为87%~89%;机械破皮处理可有效地破除硬买,发芽率可提高到70%~96%;山野豌豆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低温度巧℃,最高温度25℃;吸水率超过120%时种子开始发芽。  相似文献   

13.
Two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s, RILSA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Zhongyouzao8” (indica) and “Toyonihiki”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nd RILSB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Qishanzhan” (indica) and “Akihikari”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ere grown in Liaoning and Sichuan Provinces,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n the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traits in filial generations of cross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trai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n Cheng’s index and six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were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population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Cheng’s index in RILSA was japonicalinous in Liaoning and Sichuan. The distribution of Cheng’s index in RILSB approached to normal distribution in Liaoning, but it was japonicalinous in Sichuan. As a whole, the two populations were more japonicaliou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The panicle number, seed setting rate and per-thousand-grain weight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ichuan. The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heng’s index and the economic traits, including six subspecies traits. It suggested that the reason that the filial generation of cross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in northern China showed japonicanous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the artificial selection by breeders on the economic traits. In addition,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were discuss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 17(8): 42–47 [译自: 自然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研究湖南地区黄精属5种植物的叶表面显微特征。方法 采用剥撕法分别撕取叶上下表皮,用水合氯醛透化法制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植株成熟叶片中气孔的几项指标: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指数、气孔形态、气孔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同时观察不同种植株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异同。结果 5种黄精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表皮细胞的大小、垂周壁的样式、气孔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 这5种植物的叶表面显微特征可作为湖南地区黄精属植物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航天搭载对当归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通过对航天诱变当归种子育成种苗分级移栽,研究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物候特征、抗逆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苗越大其返青率、移栽成活率、早期抽薹率越高,前期生长发育态势越好,表现为大苗成药栽培期株高、株幅、叶柄粗、复叶数、叶面积等生长发育指标优异;种苗大小对当归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大叶秦艽的光合特性,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宁夏隆德地区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光合日变化进程以及影响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子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叶秦艽为耐荫植物,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影响大叶秦艽午间Pn降低的因素既有气孔限制方面的,也有非气孔限制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选用60日龄的盆栽早小洋菊和晚小洋菊菊苗接种菊小长管蚜无翅成蚜,15 d后发现前者的蚜数和蚜虫繁殖倍率皆显著地大于后者。检测了2个品种株高、分枝数、叶片长和宽、叶片长宽比、叶裂数等株形特征,测定二者叶片上、下表皮的亮度L*、色度坐标a*b*、饱和度C、总色值E*等色度特征,并分析了各种特征的数值与蚜数相关性。结果显示,叶片长宽比、叶片上表皮L*、a*、b*皆分别与蚜数正相关 (P<0.01);早小洋菊叶片长宽比显著大于晚小洋菊 (P<0.05);早小洋菊上表皮L*、a*、b*和C分别大于晚小洋菊(P<0.05)。结论认为,该蚜嗜好叶片形状狭长、叶色更黄绿更加鲜艳明亮的早小洋菊。  相似文献   

18.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