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更新相关农机、培育配套甘薯品种、促使农机农艺融合,从而提高浙中丘陵地区甘薯生产的机械化应用水平,特进行了甘薯生产中品种、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研究,即研究了机械不同起垄清沟次数的具体效果,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收获效果等。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起垄清沟2次即能满足甘薯机械化生产操作的相关要求。大甘薯品种的结薯数相对较少,平均单薯质量相对较重,产量较高,且蔓长较长,影响了杀秧效果,从而影响收获机的应用;迷你甘薯品种的结薯数相对较多,平均单薯质量相对较轻,产量较低,且蔓长较短,提高了杀秧效果,从而提高了收获机的收获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创制出一款与75~110马力大型拖拉机配套的2ZFG-2型甘薯移栽复式作业机,可一次完成两垄的旋耕、起垄、破压茬、栽插、修垄等作业,解决了拖拉机与种植垄距的匹配性差、下田作业次数多、茬地栽插等问题,为实现甘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配套奠定基础。据介绍,甘薯一般采用高垄种植,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生产上采用的是剪(拔)苗后裸苗栽插形式。由于分苗技术的制约,目前国际上尚无法实现全自动移栽。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推进宣威市部分区域一年生产两季粮食作物,解决早春马铃薯夏粮收获后继续开展秋粮生产,促进耕地轮作和保障粮食安全,让粮食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在宣威市引进8个甘薯品种,采用机械化起垄、施肥、铺管、覆膜一体作业,人工扦插,水肥一体化管理,机械化收获的集成技术生产模式,开展夏末甘薯品种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联合攻关。试验结果显示,烟薯25平均产量达到57388.89kg/hm2,比对照商薯19增产47.57%,与对照及其他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苏薯8号平均产量达到43000.00kg/hm2,比对照商薯19增产10.57%。在相同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下,烟薯25、苏薯8号、商薯19可以作为宣威市6月底移栽甘薯潜在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4.
韩会灵 《农技服务》2014,(12):115-115
当前,红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栽培主要还是以垄作铺膜的种植方式为主,其中重要的生产环节有耕地、施肥、起垄、铺膜、种植以及地里的管理和收获。在这些生产环节当中,红薯的种植与收获是劳动力耗费最大的环节,因此,这就需要运用机械化的方式来代替人力和畜力的劳动,以此来实现农村红薯的机械化生产,也是我国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甘薯种植及其生产机械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优质能源作物,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依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产业创新团队的调研资料,概述了河北甘薯种植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种植模式和现状,对甘薯生产中育苗、剪苗、耕整起垄、移栽、杀秧、收获等主要环节机械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河北甘薯种植及生产机械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自主创制的4UZL-1型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取得新突破。该机具采用履带自走底盘,配套动力55kW,单垄收获,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甘薯起垄技术及设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起垄是甘薯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甘薯的种植特点,分析了甘薯起垄特点、起垄工序及过程、起垄作业技术要求等,阐述了甘薯起垄设备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甘薯起垄设备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稳定性机架支撑技术、自适应垄型成型技术和弹性可调镇压技术,最后指出了甘薯起垄设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大豆生产过程中整地,起垄,播种,喷药,田间管理,收获等机械化作业环节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自主研制的4UZL-1型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取得新突破。该机具采用履带自走底盘,配套动力55千瓦,单垄收获,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据团队首席研究员胡志超介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药材生产作业以人力资源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实现机械化作业,势在必行。以本溪地区为例,2005年新发展根茎类中药材面积1.66万亩,在整地(翻耙、做畦、起垄)、收获、加工几个主要环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主要机具选择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1果园全程机械化技术目前多数果园种植人工投入量大,生产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因为机械化使用率低,限制了果林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本成果通过合理规划果园布局与果树品种,使之适合机械化种植,同时选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使土地整理、开沟、起垄、起苗、植苗、植保、灌溉、施肥、疏花疏果、枝条修剪及处理、辅助收获、收获后处理等生产环节能通过机械化完  相似文献   

12.
刘玉和 《新农业》2006,(8):60-60
传统的中药材生产作业以人力资源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实现机械化作业,势在必行。以本溪地区为例,2005年新发展根茎类中药材面积1.66万亩,在整地(翻耙、做畦、起垄)、收获、加工几个主要环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主要机具选择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地下害虫是危害福建甘薯生产的一类重要害虫.通过甘薯地下害虫田间防治试验及农残检测表明:5%甲拌磷颗粒剂和5%毒死蜱颗粒剂在起垄前一次性撒施均可有效防治甘薯地下害虫,并且不会造成甘薯收获时的农药残留,但鉴于甲拌磷属高毒农药,生产上建议使用5%毒死蜱颗粒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甘薯产量,同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选取甘薯栽培技术中的移栽时间、种植密度、起垄宽度、起垄高度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指标影响的主次依次为移栽时间、种植密度、起垄宽度、起垄高度;各组合中以第5组合(5月20日移栽,种植密度300株/67 m2,起垄宽度70 cm,起垄高度40 cm)的产量最高.从试验结果来看,适时早插,起垄适当,合理施肥是提高甘薯产量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9-109
从施足底肥与起垄整地、科学栽植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甘薯栽培生产技术,为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甘薯育苗、整地施肥起垄、适时早播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广大甘薯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舒兰市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植保、脱粒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在收获环节上还是空白,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已迫在眉睫.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探索实现玉米机械收获的有效措施与对策,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寻求农业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人所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