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基于ARM和WI-FI技术的大麦田间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介绍了一种基于ARM和WI-FI技术的大麦图像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系统构建了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的无线监控网络,采用WI-FI无线通信技术,将大麦田间图像信息经由无线传感器网络和ARM控制器处理,在设计的视频采集软硬件控制下,实现了大麦生长视频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无线传输,结果表明:搭建系统的客户端能满足25帧/s显示的视频流要求.该研究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和实现大麦栽培决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该文以果树栽培为例,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果树栽培中的应用,旨在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果树栽培水平,提高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大麦是我县冬季农业的重要作物之一,而通过稻茬免耕栽培大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大麦适时早播、雨季来临前及早收获,对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开发冬闲田和增加大麦产量、促进全县大麦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麦作为早期驯化的谷类作物,因其早熟和高度抗逆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作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谷类作物,其新品种的选育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麦育种与栽培的回顾,结合多年的大麦育种实践,对山西省冬性大麦育种技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展望了未来冬大麦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山西省冬大麦育种与栽培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普通小麦与大麦远缘杂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性、抗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抗白粉病、叶枯病、锈病等优良性状,大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可以把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截止目前不完全统计,已成功进行普通小麦与普通大麦、野生二棱大麦、栽培二棱大麦、智利大麦、球茎大麦、海大麦、平展大麦和窄小大麦等的杂交;成功进行了硬粒小麦与智利大麦,提莫菲维小麦与布顿大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与普通大麦等的杂交.已创制出约24种不同的大小麦杂交后代材料,并对部分材料利用染色体分带、原位杂交、分子遗传标记等手段进行了鉴定.对大麦优良性状的利用目前较多的是抗病性、抗穗发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等.大小麦杂交对拓展小麦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应当利用现代基因克隆及重组技术,把远缘杂交和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小麦杂交的成功率和大麦优良性状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驻马店市大麦产业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市具有悠久的大麦种植历史。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省首位。由于大麦种植面积分散、管理粗放,缺乏优良品种和统一的栽培技术规范,生产出的大麦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主要对驻马店市大麦产业利用现状及今后驻马店市大麦生产的发展前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大麦是人类栽培的远古作物之一,我国栽培大麦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冬大麦主要产区在长江流域一带,集中于江苏、湖北、四川、河南及安徽五省,在有的省份大麦是重要冬作物之一.近几年,由于机械收割从南到北连续作业,种子调运、换种等原因,人为地将南方的大麦带到了北方冬麦区,使北方冬麦区的大麦参杂的比例连年提高,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对北方冬小麦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也对小麦种子纯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我们对小麦种子(含大麦)的纯度检验标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及促进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及促进其发展途径进行分析,旨在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麦的器官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栽培中若完全套用小麦栽培技术原理,显然不符合大麦生育特性的要求,势必影响大麦的高产和稳产.为此,研究大麦器官建成过程,并与小麦进行比较,分析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并区分出明显不同于小麦的生育特点,为正确制订大麦生产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大麦产业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概述了2009年国内外大麦生产与贸易现状、国内外大麦生产技术研发进展以及国内大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2010年大麦产业发展趋势。2009年我国大麦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4×106 hm2和5.5×106 t,取得4项省部级奖成果、3个品种授权和8项专利公告。我国大麦产业主要存在优质专用大麦育种效率较低、生产栽培技术滞后、食用和饲用加工技术缺乏、产供销流通环节混乱等问题。建议政府重视大麦生产、建设大麦优势产区、形成产业链共赢合作关系、加快培育优质专用大麦新品种、加强栽培与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促进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青海省贵南县草业公司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3个青稞种植基地选择条件相近的地段,同一日播种,并用相同的农事技术种植同一品种有机青稞,采用农业气象方法观测气象条件对有机青稞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分场在热量条件中优于二分场和三分场;2015年6月上旬、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中旬—下旬,土壤水分对有机青稞均不利。产量,一分场地段最高,接近普通青稞本年度平均产量,经济效益远高于普通青稞,在贵南县城所在地与一分场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可以提前播种期15 d左右,大面积推广播种有机青稞,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口粮自给充足,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但面临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粮食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现实困境,给我国粮食生产仍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提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适应新时期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提高风险防控和补贴保障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保障我国粮食长期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14.
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破碎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18-2026
机械粒收是玉米收获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玉米实现全程机械化、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当前,籽粒收获过程中破碎率高的问题不仅降低玉米等级和销售价格,而且导致收获产量下降,并增大烘干成本、增加安全贮藏的难度,是推广机械粒收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玉米不同基因型间籽粒破碎率存在显著差异,抗破碎特性是可遗传的性状,可通过育种培育抗破碎率的品种;不同收获机械和作业参数对籽粒破碎率有显著影响,选择轴流式收获机,并根据玉米生长、成熟和籽粒含水率状况及时检查与调试收获机参数是保证低破碎率的有效措施;生态环境因素对破碎率也有显著的影响,籽粒形成、自然干燥和收获期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籽粒硬度、容重、含水率和质地等与籽粒破碎相关的特性;种植密度、水肥管理、收获时期等栽培管理措施对籽粒破碎率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应选择适宜生育期内能与当地光温资源匹配的品种以及确定品种适宜的种植区域。合理种植密度、优化氮肥管理和适量灌溉有利于降低破碎率,而选择在最佳收获期收获是降低籽粒破碎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比较分析京津冀三地冬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而为提升京津冀区域间冬小麦生产经营优势互补能力和区域生产效率。【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实地调研京津冀冬小麦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冬小麦的生产效率。【结果】不同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且规模效率显著;随着种植成本的提高,农民的种植意愿逐渐下降并导致生产面积和种植质量的降低。【结论】政府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本区域冬小麦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水平和生产技术优势互补的合作与推广力度,为提高京津冀地区口粮生产能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及施量对啤酒大麦产量、蛋白质、筛选率、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啤酒大麦专用肥600.0kg/hm^2基施+新动力微肥75.0kg/hm^2追施后,大麦籽粒的千粒重为50.3g、蛋白质含量为10.5%、≥2.5mm筛选率90.4%,产量8001.0kg/hm^2,比当地常规施肥增产17.27%,经济效益增加2100.0元/hm^2,其次为啤酒大麦专用肥600.0kg/hm^2+“黑金帅”有机无机复合肥150.0kg/hm^2基施,也具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建议在引大灌区推广以上2个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8.
岳子惠  王瑞  李先德 《农业展望》2014,(3):42-46,66
在描述安徽省大麦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对安徽省大麦主产区典型农户的生产成本收益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大麦种植的特点、品种和销售市场,详细比较了小规模种植户和大规模种植农户生产大麦的成本收益情况。针对大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研基础薄弱、比较收益低、产销脱节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育种和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科技投入,扶持大麦生产专业合作社,鼓励订单农业,以充分发挥安徽省生产大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中平坝区种植制度演变规律的研究,指出种植业和畜牧业不配套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在实际调查和试验研究基础上,确定水田以引入“西引二号”饲料大麦,水旱地以开展间作套种为主的种植制度改革途径,并用线性规划方法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结构调整,保证了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可基本解决因畜牧业发展而导致饲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土壤硒状况与富硒青稞生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生物强化研究,特别是富硒青稞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从西藏硒状况出发,结合西藏青稞生产现状和青稞硒含量,讨论富硒青稞生产的问题和解决路径。(1)已有的研究明确了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及分布。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150±0.084)mg·kg-1,仅为中国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0.290±0.255)mg·kg-1的一半;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同时也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域,土壤全硒含量不足0.1 mg·kg-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同时存在部分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全硒含量超过0.3 mg·kg-1,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区域,例如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山南地区的错那、隆子、措美;(2)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2万hm2和62万t,占到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9%,但西藏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青稞籽粒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02 mg·kg-1,青稞秸秆等饲料硒含量平均值为0.03 mg·kg-1,同时牛、羊等牲畜血液硒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西藏居民每人每天通过食用青稞的摄硒量仅为8 μg,即使考虑肉、奶和蔬菜的硒摄入量,每日硒摄入总量为10-16 μg,也远低于FAO推荐标准;(3)考虑到西藏的高海拔和复杂气候特征,针对西藏富硒青稞生产中不同海拔青稞产区适宜的硒肥施用量、不同青稞品种在自然土壤和施用硒肥条件下的不同响应,以及西藏富硒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青稞硒生物强化有希望成为改善西藏作物和牲畜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居民硒营养状况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