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我国一个集山区、边疆、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省份,土地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由于山区交通不便、通信困难、能源短缺、耕地少、坡度大、农田基础设施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笔者走访了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部的红河县宝华乡宝华村,  相似文献   

2.
选取重庆市5个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为案例,研究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特征和相关复垦 技术,结果发现:案例村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水平表现相对集约,格局上,从丘陵到山地由小聚居向大分散过渡, 并随海拔上升呈现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趋势.通过土地复垦技术、地力提升技术、基础设施配套技术、乡村景观建 设技术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的集成,整村推进优化了案例村农村居民点景观系统,并在村域农业产业培育中, 推动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恢复.研究认为,丘陵山区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开展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尊重地块空间异质性,发展农业生物多样化,优化村域土地利用,改造了自然村落的弊端,实 现了乡村景观重塑,给当地创造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云南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与作用 肩负着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任 云南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云南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农村区域特征,在已完成全省农村经济一级区划分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时序战略、区域战略、地带战略。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延庆县山区水资源丰富但开采较为困难,山区农村人畜饮水长期比较困难,多数村长期以来缺水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应该充分认识解决饮水安全的意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参与、赋权为前提建立项目管理机制,解决山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平谷区经济发展滞后村的前途与平谷农村的命运福祸攸关.以2006年人均纯收入排名最后的100个村为例,通过对与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现状和利用前景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滞后村应盘活耕地资源,利用好山川及野生动植物这一山区独特资源,发挥好区位资源的作用,改变农民观念,启活发展主力等等.最后对三个典型村进行了个案简析.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边疆省份,又是一个山区面积占94%和林业用地面积占62%的林业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3以上;山区、半山区面积高达94%。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因此,必须念好"山字经",做好林业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勐海县地处中缅边境,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农业、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勐海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山区、边疆和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省,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安定、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洪雅县山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一直是困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以四川洪雅县生态示范区为例,分析了山区生态示范区农业的特点,指出了山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山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于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山区林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河北省山区发展林果业优劣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山区林果业现有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逐一分析了农户分散经营管理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经济双赢的林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完善现有发展模式和实施新型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河北省山区林果业进一步向纵深迈进,推动山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绪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81-6983
分析了乌蒙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贫困陷阱"的形成机理,探讨了其发展生态旅游对生态修复与农村脱贫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兴绿色经济进入长周期大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形成,我国即将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在这一新发展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山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本文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城乡内部产业一体化角度揭示了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并以浙江省安吉县发展经验为例对该形成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期揭示山区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驶入绿色跨越发展轨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我国其他类似后发地区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段塔丽  李梦洁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36-140,154
以陕西省商洛地区农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家庭经济在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来,农村家庭收入有所增长,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由以种植业为主变为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家庭生产经营仍然是分散的个体方式,市场率和生产效益较低;传统的副业生产多为零散经营;山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最后,从当地贫困山区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种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惠州市1999、2009年TM遥感影像图,在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58、30个样本村庄,并以村庄为中心点,利用格局分析法探究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通过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结模式,分析两个时期格局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9年惠州市平原区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均有4种模式,山区有3种模式;平原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绝大部分村庄的景观格局中,它们或为基质,或为优势斑块,而山区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的格局模式以及变化主要受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的格局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受海拔、坡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山区和平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模式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豫西山区的6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发出66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定量模型OLS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地理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居民收入结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地区城镇化水平、农村政策等因素对山区居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促进豫西山区居民增收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豫西山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山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确保基层落实"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海峡西岸经济区山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布局不合理、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山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村实行绿色发展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山区 农村必须认识到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困境,即在山区农村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和人才不足以及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低等问题。为此,山区农村必须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必须为提供绿色发展的人才以及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而发展教育,必须因地制 宜的发展山区农村的特色生态产业,必须通过宣传发挥山区农民绿色发展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邵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0-1102
阐述了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指出北京沟域经济能够蓬勃发展,其基础在于多年来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发展动力来源于山区农民的致富愿望和现代都市居民对绿色资源、田园生活的亲近需求。提出北京山区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同构、资金缺乏、土地流转难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贺菊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54-8156
指出了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在贵州"富民兴黔"、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创新、增加农民就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持生态良好的双重效果。分析了贵州饮食文化开发利用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主要在于多元的食生产方式、丰富的食物原料、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多彩的民族饮食文化、原生态文化孕育的绿色食品等,指出目前贵州饮食文化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简要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就贵州新农村建设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相关策略,强调依靠政府领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注重乡土饮食文化品牌建设与保护,并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