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冬闲期,在云南省晋宁县对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混播(1.7g/6m^2+10.3g/6m^2)草地地上生物量可以达到13534.28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粗蛋白产量达到2589.27kg/hm^2,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D〈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指数曲线变化,地下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对数或幂函数曲线变化,并且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曲线为指数或幂函数型,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也呈现出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特高"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rumcv. ‘Tetragold’)和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为材料,利用冬闲田研究其单播和混播的生产性能和种间竞争变化。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混播组合均可提高饲草产量,达14125.05~17730.52kg·hm-2,比单播多花黑麦草提高14.08%~43.19%,比单播光叶紫花苕提高54.67%~94.15%。在整个生长利用期,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在各次刈割中均占主导地位,在混播群落中竞争力一直超过光叶紫花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产草量、生长竞争态势以及群落结构的综合分析证明,二者以50%多花黑麦草+50%光叶紫花苕混播饲草产量最高,组分构成适宜,为最佳混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种禾本科牧草(一年生黑麦草和燕麦)分别与2种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和箭筈豌豆)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鲜草产量为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的总鲜草产量最高,达281 685.50kg/hm2;分蘖数或分枝数及死亡率、茎叶比和干鲜比,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均优于其他3个组合;4种牧草组合的最优混播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适宜作为黔南地区刈割型牧草地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特高”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rum cv.‘Tetragold’)和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cens)为材料,利用冬闲田研究其单播和混播的生产性能和种间竞争变化.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混播组合均可提高饲草产量,达14125.05~17730.52kg·hm-2,比单播多花黑麦草提高14.08%~43.19%,比单播光叶紫花苕提高54.67%~94.15%.在整个生长利用期,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在各次刈割中均占主导地位,在混播群落中竞争力一直超过光叶紫花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产草量、生长竞争态势以及群落结构的综合分析证明,二者以50%多花黑麦草+50%光叶紫花苕混播饲草产量最高,组分构成适宜,为最佳混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云南德宏盈江、昆明小哨、宜良县狗街和曲靖郎目山4个试验点开展的青贮混播试验及冬春牧草混播试验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加入藤本豆科牧草可显著提高青贮饲草的营养价值,青贮混播以青贮玉米+拌牛豆为最佳组合,冬春牧草以混播组合光叶紫花苕+特高多花黑麦草为最佳;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混播青贮以饲用玉米+扁豆为最佳组合,冬春牧草以混播组合光叶紫花苕+特高多花黑麦草为最佳;在温带地区,混播青贮以饲用玉米+光叶紫花苕为最佳组合,冬春种植混播牧草光叶紫花苕+特高多花黑麦草,可提供部分青绿饲草。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按同行、间行、交叉和条撒4种混播模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探寻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最佳混播模式。结果表明,4种混播模式较单播均显著提高了牧草产量(P<0.05),其中,间行混播下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6495和11906 kg·hm-2;混播草地较燕麦单播显著改善了牧草品质,其中间行混播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15.89,仅低于光叶紫花苕单播;4种混播模式相对产量总和(RYT)均大于1,表现为种间竞争弱于种内竞争,燕麦和光叶紫花苕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其中间行混播尤为明显。经主成分分析(PCA),燕麦与光叶紫花苕间行混播模式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播种期和播种量对2种冬性牧草生产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播种时间和播种量对云南省秋冬季播种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生长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的适宜播种量为22.5 kg/hm2,光叶紫花苕为45 kg/hm2,低于此播种量时,饲草产量将受到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播种量时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播种量与播种时间无互作效应(P>0.05),故2种牧草在云南秋冬季播种时,播种时间改变不需调整用种量。牧草品种与播种期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性(P<0.05),推迟播种时间对饲草产量影响显著(P<0.05),且对多花黑麦草的影响程度更严重。干季少雨及4月的高温天气是影响云南省冬播多花黑麦草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播种时间晚于11月中旬,光叶紫花苕的播种价值大于多花黑麦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及"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3年轮作和"稻-燕麦"2年轮作的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分析了牧草在冬闲田种植及其对水稻、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燕麦在冬闲田长势表现良好,均能获得较好的草产量,紫云英产量较低;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混播产量高于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单播产量。草田轮作对水稻增产具有积极作用,与对照(冬闲)相比",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模式的水稻产量3年分别增收35.4%、25.4%、10.8%和25.4%、15.2%、3.1%";稻-燕麦"和"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模式的水稻产量增收10.7%和3.1%;种植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的稻田土壤的pH值和有效磷含量所提升,但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铜、锌含量略有降低,且铜、锌含量呈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9.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ptoria medicaginis)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与不同的农业措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适宜的延迟播期、增加刈割强度、混播可降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中播的光叶紫花苕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较早播的分别降低了15.4%、43.5%和50.5%。光叶紫花苕刈割3次以上,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10%以下,甚至不发病。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光叶紫花苕与黑麦草混播的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8.2%、41.9%和25.6%;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轮作使光叶紫花苕斑枯病和叶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8%~30.6%和6.8%~19.7%,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7.2~20.3和6.2~9.3,但对白粉病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关岭自治县的一年生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混播草地的牧草生物量、生长情况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混播比例对植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比例混播牧草产量依次为:50%黑+50%紫100%黑40%黑+60%紫60%黑+40%紫70%黑+30%紫80%黑+20%紫100%紫。结论:鉴于试验区饲草应兼具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推荐一年生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按1∶1的混播方式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复合种衣剂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2%戊唑醇生物复合种衣剂提高牧草发芽率和生长量的可行性,对‘超音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Supersonic’)、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ens)、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特高’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Tetragold’)进行包衣。结果表明,上述牧草分别按1:40,1:60,1:70,1:90包衣促进萌发效果最好,且无霉变现象。前3种牧草与对照相比,苗长分别增加15.86%,10.26%,18.08%;地上部分鲜重分别增加15.66%,42.49%,97.26%。因此该种衣剂可按适宜包衣剂量对这4种种子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光叶紫花苕子为供体植物,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供体材料地上部及地下部不同浓度浸提液(2.5、5.0、10.0、20.0、40.0 g·L-1)对燕麦、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4种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牧草间的轮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光叶紫花苕子地上部浸提液明显抑制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的种子萌发,且白三叶种子发芽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40 g·L-1处理下的白三叶种子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减少62.5%;光叶紫花苕子地下部浸提液抑制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幼苗根长,其中,40 g·L-1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长与对照相比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抑制率达64.94%;在地下部浸提液对4种牧草幼苗苗高的影响中,紫花苜蓿幼苗苗高在40 g·L-1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同时发现,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处理均降低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幼苗叶绿素含量,而增加燕麦幼苗叶绿素含量,在20 g·L-1地下部浸提液处理下,燕麦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144.23%;地下部浸提液均显著增加紫花苜蓿与白三叶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浸提液处理可增加白三叶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其降低紫花苜蓿幼苗的CAT活性。  相似文献   

13.
沼液灌溉对黑麦草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华  郭彦军  李智燕 《草地学报》2011,19(6):939-942
在盆栽条件下,设置4种沼液灌溉量,即0(对照),667,867和1133mL·kg-1土,研究了沼液灌溉对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分蘖数、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养分吸收性能、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灌溉量为667mL·kg-1土时,黑麦草的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均增加140%以上,地下生物量下降,导致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黑麦草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50%,16%,50%。沼液灌溉量继续增加时,分蘖数、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无进一步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和电导率随沼液灌溉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土壤pH值因沼液灌溉而下降。沼液灌溉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脱氢酶活性下降,但不同灌溉量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黑麦草对过量沼液灌溉有一定耐受性,但从生产和环境安全的角度考虑,667mL·kg-1土的沼液灌溉量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9个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进行单播及2个混播处理,测定孕穗期(孕蕾期)和压青后不同牧草品种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碱解氮)、速效钾以及pH值的影响,进而评价遴选适合在盐碱地栽培种植的牧草品种作为备选绿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品种均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甜燕2号+草原224饲用豌豆、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76倍、4.00倍、3.44倍和3.14倍;不同绿肥对土壤N、P、K的提高程度不同,以Nacre箭筈豌豆、草原224饲用豌豆、当地黑豌豆和当地白豌豆表现较好,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在绿肥处理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等都表现较好。不同牧草在压青后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影响,但Savane毛苕子、新疆毛苕子和当地白豌豆压青后均有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比较适合作为在盐碱地种植的绿肥作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4只羊/hm2和6.67只羊/hm2,而后两个处理的N、P含量较高。4只羊/hm2处理的C/N和C/P最小。6.67只羊/hm2处理已使根系和根系中的N素明显向表层聚集。对照区0~10cm土层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而各放牧处理间差异则不显著。土壤有机C,N含量与报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中无机N在4只羊/hm2处理中最大。土壤微生物量C、P含量在6.67只羊/hm2处理中显著降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4只羊和6.67只羊/hm2处理的微生物N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 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 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 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代军  黄文惠 《草地学报》1995,3(2):135-143
本文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全植层生物量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的形成曲线为双峰型,而地下生物量的曲线为三峰型,且后者峰值的出现时间较前者早近一个月;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受两种牧草生长节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以克氏针茅和碱韭为研究对象,分析单播和混播种植方式下,氮沉降对两种植物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比较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单播时,克氏针茅的株高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在施氮20 g/(m^2·yr)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碱韭的株高在施氮20 g/(m^2·yr)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氮素对克氏针茅种群和碱韭种群都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氮素梯度的增加,克氏针茅与碱韭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克氏针茅对氮素添加的响应相比碱韭更明显,在单播时,克氏针茅在施氮10 g/(m^2·yr)时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混播时,克氏针茅在施氮20 g/(m^2·yr)时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最大;在模拟氮沉降的过程中,克氏针茅与碱韭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说明氮沉降对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