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层发酵灰树花菌株的诱变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灰树花Gr980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连续诱变、分离纯化、驯等方法,以斜面生长速度和液全摇瓶发酵产多糖总量为监测指标,筛选出一株遗传上相对稳定的适应液体培养的灰树花菌株-GrUv04,该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菌体丰满纯白。经驯化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生长力强,生物量达1.97%,发酵多糖总量达216mg/100mL,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29.1%和75.6%。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研究了赤芝Ganoderma lucidum,紫芝Ganoderma sinense,甜芝Ganoderma sp.等3种不同物种灵芝的液体发酵的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灵芝在不同碳源、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深层振荡发酵,分别获得不同产量的菌体细胞、胞外多糖、胞内多糖试验发现3种灵芝均以玉米淀粉为最佳碳源,检定的3种目标代谢产物量均显著高于葡萄糖、麦芽糖等碳源,但不同物种灵芝在特定碳源条件下表达的菌体生物量与胞外多糖、胞内多糖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呈现不同规律试验还对不同氯源条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种灵芝均在以酵母粉为有机氯源的培养基中产生较高量的菌体细胞和胞内多糖.但发酵产生胞外多糖的最适氮源不尽相同.赤芝为酵母粉,而紫芝和甜芝则为无机氮源(NII4)2SO4上述主要结果对灵芝类药用成分的发酵生产工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培养蜜环菌获得菌丝体,采用麦芽汁半固体培养基培养蜜环菌获得蜜环菌菌素、皮壳状菌丝和子实体。以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HPLC—DAD)比较四种菌体的甲醇提取物的成分差异。液体培养的蜜环菌菌丝体与固体培养的蜜环菌菌素、皮壳状菌丝和子实体的蜜环菌素类成分有明显差别。图谱分析表明,菌素与皮壳状菌丝的成分接近,与子实体和液体培养菌丝体之间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不同发酵条件对苹果轮纹病拮抗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株苹果轮纹病细菌No.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其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单因素发酵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含酵母浸膏5g、蔗糖20g、蛋白胨10g的1000mL液体培养基中,菌体生长量最大;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和蛋白胨;当温度为28℃,pH7.0,在250mL三角瓶中装40mL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培养时间96h时,菌体生长量最大;在酸性条件下(pH4),细菌几乎不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体胞外多糖含量为指标,对3个雁北嗜蓝孢孔菌菌株液体发酵培养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优化筛选,以为该菌的大规模培养和人工驯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海藻糖是1号和2号菌株的最佳碳源,葡萄糖是3号菌株的最佳碳源;3个菌株的最佳氮源均为豆粕粉;最佳无机盐1号菌株是硫酸镁,2号、3号菌株是磷酸二氢钾。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的硒浓度对蜜环菌进行了补硒培养,研究了硒对蜜环菌生长、蜜环菌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硒处理浓度为20 mg/L以下时,能够促进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超过该浓度之后,硒对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产生阻碍;对于蜜环菌多糖来说,在试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硒能够促进胞外多糖的分泌,但对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不如胞外多糖明显。  相似文献   

7.
鲁云风  高雪琴 《食用菌》2008,30(4):14-15
试验探讨了亮菌发酵中碳源、氮源、pH对菌丝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均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形成。其对发酵影响顺序为碳源〉氮源〉pH。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亮菌多糖最佳发酵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蜜环菌A9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学琴 《食用菌》2008,30(1):25-26
蜜环菌与天麻共生,为天麻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试验选用适宜于天麻生长的蜜环菌A9菌株,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试验中采用3种培养基和5种琼脂凝固剂量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蜜环菌A9在含有5g牛肉膏浸提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索最健壮,满管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鸡腿菇深层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菌丝体和胞内多糖产量的影响。对液体培养时间、培养基碳源、培养基氮源及培养基初始pH各单因子进行了实验,结果:培养时间6天、碳源为葡萄糖、氨源为麸皮、初始pH6.0时多糖产量最高。对碳源、氮源、初始pH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4%、麸皮3%,酵母膏0.5%,KH2PO40.1%,CaCO30.2%,MgSO40.05%,pH4.5。与单因素实验结果有差别。在所试的因素中,pH对菌丝体产量影响较大,氮源对多糖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七株贵州蜜环菌胞内多糖得率及胞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株贵州蜜环菌为试材,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得率、DNS法测定蜜环菌发酵液中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丁香醛连氮测定发酵液中漆酶活性,研究了不同蜜环菌在发酵过程中漆酶等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菌丝胞内多糖提取率。结果表明:各菌株间多糖得率存在显著差异;各菌株胞外酶活性变化趋势均是先升后降;各酶在不同菌株间达到最大酶活的时间、最大酶活性值存在明显差异;优良菌株DJ1第4天就能结束发酵,达到最大酶活时间最短、持续时间长。蜜环菌液体发酵时最早分泌的是CMC酶、漆酶,然后是木聚糖酶,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阿勒泰采集的灵芝子实体XJ-001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该菌纯培养,以菌丝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ITS片段扩增,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5种不同培养基培养菌株,通过比较生长速度,选出适宜母种培养基;摇瓶发酵研究不同碳氮源对菌株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及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分析,初步将XJ-001鉴定为Ganoderma lucidum,并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KT997431;菌株在玉米粉、豆饼粉琼脂培养基长势最优,生长速度为18.7mm·d~(-1);以葡萄糖、酵母浸粉为最适碳、氮源,在转速150r·min~(-1),30℃培养5d,菌株XJ-001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外多糖含量分别为8.15、1.18、0.05mg·mL~(-1)。该菌株具有生长迅速和产糖较高的潜在性能,可为开发新疆野生灵芝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绣球菌的诱变育种和深层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绣球菌301、302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以生长速度为指标进行初筛.再通过深层发酵进行复筛。综合分析菌丝体的生长量和胞内外多糖的产量.选出301—3、302—2为优选菌株。研究不同碳、氮源对诱变株301—3菌丝体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认为淀粉、麦芽糖是较为合适的碳源:玉米粉和麸皮是较为合适的氮源。对碳氮源正变试验.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为:淀粉2.0%、麦芽糖0.4%、玉米粉0.6%、麸皮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核桃基腐病(Pythium oligandrum Drechsler)有较好抑制效果的菌株Gy-11的最优发酵条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方法】开展了最适培养基和最优碳氮源的筛选,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菌株Gy-11在LB培养基和NB培养基中生长量最大;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株Gy-11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5℃,p H 7.0,装液量50 m L/250m L,接种量体积分数为6%,转速为180 r·min~(-1)。【结论】明确了菌株Gy-11的最适碳氮源和最优发酵条件为进一步研发生防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从不同地区引进多株云芝菌株,进行云芝液体发酵试验,筛选出云芝菌丝体多糖产量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运用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出云芝液体发酵高产云芝多糖的新菌株。对新菌株最佳培养基及液体发酵参数的研究与优化使其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产量高于高产出发菌株50%,液体发酵量菌丝体多糖达到了2.26 g/L。  相似文献   

15.
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不同营养组成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以菌丝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桑黄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适氮源为麦麸,最佳碳氮比为20: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0g·L-1、麦麸50g·L-1、KH2PO42g·L-1、MgSO41g·L-1、VB1300μg·L-1、VB2400μg·L-1。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蛹虫草液体菌种培养基,以干菌体得率为指标,选择出蛹虫草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L,蛋白胨16 g/L,磷酸二氢钾6 g/L,硫酸镁2 g/L,水1 000 mL,pH自然,干菌体得率为46.5 g/L,与其它试验组结果的差异显著,说明碳源和氮源为其生长的最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17.
龚娜  杨镇  王娜  陈珣  肖军  杨涛  肇莹  王红 《北方园艺》2012,(20):110-112
以菌丝长速和菌丝干质量为测量指标,结合液体发酵培养生长曲线,研究了越橘菌根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时间。结果表明:从4种培养基中初筛出PDMA培养基为适合该菌株生长的基础培养基,得到了该菌株种子培养的最佳液体转接时间为液态发酵的第2~3天,最佳生产时间为第5天,产量最高,为3.45g/100mL。  相似文献   

18.
以乌龙茶梗与小麦粒复配制作培养基,接种不同蛹虫草菌株进行固态发酵,以菌丝体生长速度为考察指标,筛选出适宜制备菌茶的长势良好,生长周期适中的发酵优势菌株;优势菌株接入茶叶培养基,发酵14 d,制备成菌茶,并对茶汤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蛹虫草YCC 2号菌株在茶梗-麦粒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较好,日均生长速度为1.67 mm/d,接种该菌制备而成的菌茶茶汤呈橙黄色,香气清淡,无絮状物,口感清爽,有淡淡的蛹虫草香味。  相似文献   

19.
以发酵液的多糖含量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液体发酵的接种量、培养基装量及培养基初始pH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桦剥管孔菌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5%、500mL三角瓶装200mL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自然条件下,发酵6d时,发酵液中多糖含量最高(28.75%).  相似文献   

20.
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量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碳源和氮源对5株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M.conica、Morchella sp.(50647)、Morchella sp.(50648)和M.esculenta]进行液体发酵,筛选出这5株羊肚菌的最佳碳源、氮源以及最适合液体发酵的菌株.实验结果表明:5株羊肚菌最佳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分别为:硫酸铵、蛋白胨、酵母膏、硝酸钠、硝酸钠.最适合液体发酵的菌株为Morchella angusticeps,其生长到第7天时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5.76 g/L;第12天左右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可达2.17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