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四月份以来,长春市暴发了多起猪急性死亡事件。患猪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减食或不食,两耳发紫,个别猪臀部发紫,重症猪于日内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和白色米粒样虫体寄生,腹腔有大量血色积液,并悬浮大量白色米粒样虫体,用手捞起虫体内眼可见乳白色头节.肝脏切面亦见有大量白色米粒样虫体.经解放军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诊断定为猪急性细颈囊尾蚴病,这是长春市首次发现的该病病例。患猪用驱绦灵注射液治疗一次后剖检病猪发现虫体死亡,其他用药猪于次日开始恢复正常.由于该病与猪食入犬泡状绦虫卵有关,因此敬告各养猪户,应严格杜绝猪食到犬粪和生的犬下水.  相似文献   

5.
6.
正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牛、羊等体内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寄生在猪、牛、羊等肠系膜、大网膜、肝脏等处,严重感染时,肾脏等其它脏器也可寄生。本病主要危害猪和羊,特别是幼龄猪和羊。引起幼龄猪和羊发育受阻,严重时能引起死亡。由于会寄生在肠系膜、大网膜、肝脏等处,严重影响肉品卫生质量。为了搞清绥中县猪、羊细颈囊尾蚴的感染情  相似文献   

7.
1检疫情况台安县有关部门在对上市的白条猪中检疫中,发现有不少猪患有细颈囊尾蚴病,2012年在检疫的13250头白条猪中,检出1335头猪患有此病,检出率达10%左右,大大高于猪囊尾蚴病的检出率,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重视。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狗的泡状带涤虫的蚴虫——细颈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细颈囊尾蚴又称水铃铛,呈囊内含透明液体,大小由几毫米到10cm不等,其中悬浮着相当大的头节。幼龄虫体积很小,仅数毫米大,很易与猪  相似文献   

8.
9.
细颈囊尾蚴主要是以寄生于牛、羊、猪、犬等动物体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食用肉的品质下降,更严重的是人如果食用了病肉以后,会对自身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相关屠宰场的统计资料显示,细颈囊尾蚴病的感染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对该病进行预防,防止感染扩大。基于此主要针对猪细颈囊尾蚴病的屠宰检疫以及无害化处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例羊场发生的细颈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剖检变化,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为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巴里坤县一牧民的哈萨克羊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混合感染的诊治过程,介绍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笔者经验分析了羊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猪屠宰检疫工作中,最常见的病是猪肝细颈囊尾蚴。猪肝细颈囊尾蚴病的病原体是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的成虫寄生在犬、狼、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内,幼龄虫寄生在猪、黄牛、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处,严重感染时进入胸腔寄生于肺部。在姚安县上市的白条猪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仔猪人工感染猪囊尾蚴后外周血中CD_3~ 、CD_4~ 、CD_8~ 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将10头仔猪随机分为2组,即攻虫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攻虫后10,20,30,40,70 d试验猪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整个检测过程中CD_3~ T细胞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感染初期CD_4~ T细胞和CD_8~ 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且CD_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D_8~ T细胞;感染中期CD_8~ T细胞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以CD_4~ T细胞比例占优势;感染后期CD_4~ T细胞和CD_8~ T细胞数量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例羊场发生的细颈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剖检变化,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为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研究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5头仔猪,分别经口服感染3节猪带绦虫孕卵节片,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剖杀,剥离囊尾蚴。取囊壁和头颈部,作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猪囊尾蚴细胞或组织的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只在大小或发育程度上有所增加。头节和囊壁均由皮层和实质区构成,但二者的超微结构有差别。头节肌肉较发达,皮层外表面的微毛较短,基质区线粒体较少,实质区糖原颗粒不及囊壁贮存多,并且排泄管也较少。提示二者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囊壁与营养吸收有关,而头节可能与将来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6.
猪囊尾蚴病目前仍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本实验探讨猕猴能否寄生猪囊尾蚴及其在猴体内的寄生数量、分布部位及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囊虫患者提供参考,为人畜囊虫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极宝贵的活体材料。分别给6只雄性猕猴人工定量(镜下计卵)接种猪带绦虫孕卵节片。生前用皮试酶标法检查,死后解剖,统计囊虫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寄生数目,并对部分猴用 MRI 对照检查脑部囊虫寄生部位与数目。人工感染猪带绦虫孕节的6只猕猴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存活期有所不同(79~1299d).  相似文献   

17.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的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在吉林生物制品厂GMP车间生产的猪囊尾蚴细胞灭活油乳剂疫苗进行全国南、北重疫区、大范围的区域性免疫试验,以检验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在内蒙兴安盟科右前旗和四川阿坝州茂县选定实验点,对10-16龄仔猪进行编号,各地分别设定实验猪10000头,对照猪3000-6000头。给实验猪首免后,间隔21d或6个月后进行第2次免疫,抽样采取血样,到老丰姓宰年猪时剖检免疫结果;在南方,免疫猪的猪囊尾蚴感染率为0.084%,处于同一条件下的对照猪感染率为10.8%,免疫猪的感染率是未免疫猪感染率的1/128.57,即0.78%,免疫猪的保护率为99.22%;在北方,免疫猪的感染率为0.22%,对照猪的感染率为4.1%。免疫猪的感染率是对照猪感染率的1/18.636,即5.36%,免疫猪的保护率为94.64%。南北两地区域试验的平均保护率为96.18%;猪囊尾蚴细胞灭活油乳剂疫苗使用安全,免疫保护率高。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具有免疫原性的猪囊尾蚴细胞系,试验对猪囊尾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并将建立的细胞系命名为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猪囊尾蚴细胞原代培养30d后形成单层细胞,然后将单层细胞以1:2分种率传代培养,相隔7d传代一次,连传24代。结果表明:光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系由3种类型细胞组成,以椭圆形细胞占优势,梨形、球形细胞数量接近。放射自显影法测定细胞分裂情况,3H—TdR显示细胞生长指数,结果均表明,细胞对数增殖期长达7d,细胞从12h开始倍增分裂,第四、五天相继达到倍增分裂高峰,细胞增殖率达11倍,增量达6.32X10^(9)/L,后来达到1:37的分种率,细胞数为3.7X10^(10)/L;细胞周期约为32h,细胞系以二倍体细胞为主,染色体有10对2条,细胞蛋白质组分有30个区带,酯酶同工酶谱显示一条区带,分子量约32kDa;细胞系经荧光抗体检测表明,与猪囊尾蚴具有同源性,致肿瘤性与外源污染检验均为阴性。结果提示,建立的猪囊尾蚴细胞系是一个形态均一、生长旺盛、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高、无污染、无致肿瘤性、与猪囊尾蚴同源的生物学新品系。  相似文献   

19.
猪体内囊尾蚴发育过程中能量代谢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半定量观察猪体内囊尾蚴发育过程中乳酸脱氢酶 (L DH)、琥珀酸脱氢酶 (SDH)、谷氨酸脱氢酶 (GDH)、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6 -磷酸葡萄糖酶 (G6 Pase)、黄嘌呤氧化酶 (XOD)、脂酶 (F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虫体发育 SDH,FE,ACP,AKP,ATPase活性升高 ,L DH,GDH,XOD无明显变化 ,未显示 G6 Pase活性。结果揭示随虫体生长发育糖类与脂类分解产生能量的代谢通路及物质转运途径增强 ,乳酸酵解、氨基酸分解、核苷酸分解途径无明显变化 ,虫体可能不具有糖异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研究猪囊尾蚴病特异诊断与治疗基础上,以研究发病后其抗体(IgG)消长的规律,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人工感染囊虫病并以作者研究的“改良酶标法”测其抗体,以证实抗体的最早出现、上升、达到峰值及持续和下降的时间。对30多头猪人工感染后,每3天采全血检测一次,结果证明最早出现的时间为感染后第9、15、18d、也有21d。此后逐渐上升(其座标呈波动式上升的曲线),40~60d达到峰值并持续,直至虫体死亡开始下降。药物治疗15天后抗体明显下降,第20~30d抗体基本消失,30d后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