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获得了纤毛鹅观草(2n=4x-28,SSYY)、竖立鹅观草(2n=28)和鹅观草(2n=6x=42,SSHHYY)之间3个组合的种间杂种。杂种F_1生活力强,分蘖旺盛,形态上基本呈双亲的中间型。竖立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的杂种F_1自交结实率为55%,其他两个杂种F_1自交结实率为0,F_1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和平均臂配对频率(C)(竖立鹅观草×纤毛鹅观草)F_1为12.49+1.21+0.60Ⅰ,C=0.935;(纤毛鹅观草×鹅观草)F_1为11.59+1.58+8.74Ⅰ,C=0.910;(竖立鹅观草×鹅观草)F_1为12.30+0.88+8.64Ⅰ,C=0.884.经3个杂种F_1配对资料分析。它们最适合的数学模型分别为2:2,2:2:1和2:2:1。笔者认为。竖立鹅观草亦为一完全的异源四倍体。其染色体组为SSYY。与纤毛鹅观草的S、Y染色体组相同。与鹅观草对应的S、Y之间也是一致的。从细胞学分类结合形态特征考虑。将竖立鹅观草划为纤毛鹅观草的一个变种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和平展大麦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2n=2x=14)×球茎大麦(H.bulbosum,2n=4x=28)和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栽培大麦种间杂种。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5.8%和75.0%。杂种在形态上偏向野生大麦亲本,自交不孕,回交亦不结实。栽培大麦×球茎大麦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6.08Ⅰ+4.76Ⅱ+1.36Ⅲ+0.29Ⅳ,双亲染色体组间有比较高的同源关系,但在染色体结构上已有所分化。平展大麦×栽培大麦杂种表现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不稳定性,中期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6.02Ⅰ+2.47Ⅱ+0.02Ⅲ,表明双亲染色体组间无同源关系。本文对野生大麦种质导入栽培大麦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将鹅观草R..ciliaris与披碱草E.wawawaiensis进行人工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对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的形态差别比较大,并且杂种穗部特征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有94%的细胞形成7个或7个以上二价体,其构型为13.36Ⅰ+7.20Ⅱ+0.08Ⅲ,C-值为0.75。以上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应该至少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即St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4.
薏苡属种间杂种形态的观察和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薏苡属(Coix)栽培种(C.lacryma-jobi L.)和野生种(C.agrestis lour.)远缘杂交 F_1和 F_3形态观察和比较,确证出现性状的疯狂分离和超亲变异,符合远缘杂交的特征,从形态上证明远缘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鹅观草×大麦属间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分布于四川的鹅观草(Roegneriatsuknshiensis(Honda)B.R.Lu,Yen etJ.L.Yang var.transiens(Hack.)B.R.Lu,Yan et J.L.Yang,2n=42, SSHHYYJ作母本,栽培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cv.CA-5,2=14,II)作父 本进行属间杂交,利用杂种幼胚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杂种F1.杂交结 实率为6.58%,胚培成苗率为60.00%.杂种表现为多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形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F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 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形成27.24个单 价体.0.20个棒状二价体,0.18个环形二价体,未发现多价体存在.表明鹅观 草和大麦的染色体组间同源程度低.本文还探讨了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薏苡属种间杂种F_7形态及同工酶特性与亲本比较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薏苡属栽培种(CoixLacrymajobiL.)和野生种(C.agrestisLour)及其种间杂种F7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种间远缘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源(Eru CMS)为材料,通过杂交与胚抢救技术,获得甘蓝型油菜与甘蓝的种问杂种,对杂种进行鉴定并对杂种性状进行研究.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计数鉴定后发现,真杂种的DNA含量为两亲本的中间值,并且染色体数目均为28条.通过对真杂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种植株幼苗形态都介于亲本之间,生长... 相似文献
9.
10.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杂种回交后代的赤霉病抗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与高抗赤霉病的亲缘物种鹅观草杂种回交后代BC2F1的基础上,对BC2F2-5,BC3F1-4等世代植株的形态,赤霉病抗性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植株外部形态接近普通小麦;赤霉病抗性在高世代材料中仍得以保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范围逐代缩小,在高世代中2n=43,44植株的比例增加,这展示了异附加系筛选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回交后代的酯酶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幼根、幼穗和幼嫩籽粒的同功酶分析,研究了栽培大麦Arupo/纤毛鹅观革(R.ciliaris)//栽培大麦Arupo属间杂种回突后代BC1F1各株和BC1F2各株系与其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功酶的异同。结果表明,BC1F1各株、BC1F2各株系的酯酶同功酶谱与栽培大麦亲本Arupo相似,但具有一些纤毛鹅现草所特有的酶带,并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杂交酶带。说明在回交后代中,纤毛鹅现草的遗传物质得到稳定的遗传,为进一步转移外源基因,分离具有不同的纤毛鹅观革有益性状的易位系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与其形态学、细胞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P .spicata、P .libanotica和它们的人工种间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和繁育特征进行了分析 ,杂种F1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 0 4 5Ⅰ +6 5 5Ⅱ (C -值 =0 86 ) ,表明这 2个种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组 ,且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 花粉育性小于 2 % ,不能正常结实 ,表明 2个亲本种间存在较强的生殖隔离 ,是独立的生物学物种 相似文献
14.
鹅观草、大麦及其属间杂种赤霉病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鹅观草R.tsukushiensisvar.transiens、大麦H.vulgare以及它们的属间杂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鹅观草的病情指数为43.8,反应型为Ⅰ,高抗麦类赤霉病;栽培二棱大麦的病情指数为96.2,反应型为Ⅳ,易感赤霉病;杂种F1的病情指数为72.8,反应型为Ⅱ,较抗赤霉病。说明鹅观草的抗赤霉病基因在杂种中得到部分表达。本文还探讨了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抗赤霉病种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16.
黄毛草莓与凤梨草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中国原产二倍体黄毛草莓与八倍体栽培种凤梨草莓栽培品种春霄和硕香杂交,通过胚拯救获得了种间杂种。经体细胞鉴定种间杂交后代为五倍体,育性差。株高、植株状态、叶形、叶面状态、叶柄茸毛等性状介于亲本之间;匍匐茎颜色、花序高度等多与母本一致;叶色、花梗茸毛等性状也倾向野生母本。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与野生亲本表现一致的抗叶斑病和炭疽病的杂交后代材料。杂交F1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表明,染色体构型为7.55Ⅰ 12.97Ⅱ 0.29Ⅲ 0.16Ⅳ,后期出现畸形多分孢子,推测黄毛草莓与栽培种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鹅观草和大麦及其属间杂种F_1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鹅观草、大麦及其属间杂种的幼根、剑叶和幼穗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谱表型有明显差异。鹅观草和大麦同—器官酶谱差异较大,表现在酶带数目、分布区域、酶带迁移和酶的活性上。佐证了鹅观草与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远。杂种F_1酶谱主要表现为互补两亲本酶谱的模式,并且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毛百合×有斑百合种间杂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方法,对毛百合、有斑百合及其3个杂种后代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百合、有斑百合和3个杂种染色体均为2n=2x=24.毛百合核型公式为2n=6m(2SAT)+4sm(2SAT)+14st,有斑百合核型公式为2n=2m+8sm+12st+2t,杂种F1-1核型公式为2n=4m+2am+18st,F1-2核型公式为2n=2m+8sm(2SAT)+14st,F1-3核型公式为2n=2m+8sm+14st.F1-1、F1-2和母本的核型类型都是3B型,而F1-3与父本的核型类型都是3A型.在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及不对称系数等指标上,杂种大部分都趋于父母本的中间值.杂种染色体形态具有父母本双亲的特点,可以鉴定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19.
20.
RAPD标记分析棉花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相似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用80个随机引物,对栽培种陆地棉、野生种雷蒙德氏棉、它们的杂种一代以及从回交代中选育的9个种质系进行了RAPD指纹图谱和遗传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29个随机引物扩增的带具多态性,并能将两个不同棉种、F1和种质系相互间加以区别。在9个种系中分别检测到5~9条(3.7%~5.3%)带与野生种相同的特异带,大多数带与陆地棉回交亲本一致。野生种与种质系间的相似系数为0.388~0.479,陆地棉亲本与种 相似文献